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社會公平

正視建築業的環境衝擊


地方政府為挹注財政收入,償還累累負債,同時為了地方派系或建商的利益,不惜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推動區段徵收,粗暴徵收人民土地,這不公不義、惡形惡狀的行為,赤裸裸地呈現在苗栗大埔事件上。同時,政府為「彌補國家財政缺口」或「活化閒置土地」,大量標售「全民共有」的國有土地讓建商蓋豪宅,或者BOT給財團營利,如台東的美麗灣事件與日月潭的向山觀光旅館案。另外,都市更新政策,也成為房地產飆漲的推升動力。簡言之,目前政府的土地政策,已成為建商財團與地方派系逐利的幫手,過程中不僅違反社會公平正義,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衝擊。

建築業的環境衝擊必須受到正視。蓋一棟房子或進行任何營建工程,至少需要鋼筋、水泥和砂石。而光是生產或開採這幾項原料的行業所消耗的能源,就佔了我國能源總消耗量的10.6%,這還不計營建過程與運輸過程所消耗的能源。而製造鋼筋水泥所需的原料與燃料(如鐵礦、石灰石、砂石、煤礦)的開採,也是直接摧毀生態環境的兇手。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社會: 

道路工程建很多,交通卻沒更好?


最近沸沸揚揚的「五楊高架道」(長約40公里,興建經費約882多億元)通車了,其在工期、經費、及施工工人安全意外問題、工程安全問題、交通標線或動線問題等,為社會多所議論外,但在102年4月19日《台灣醒報》(A10版)的一篇文章,標題為「投資公共運輸 勝過修築馬路」(作者:許又方),卻更為有趣,更為警醒及重要。

該文為英國朋友來台旅遊的觀察及感想,節略以「台灣馬路的密度實在高得令人驚奇,…只是馬路品質並不怎麼「穩當」,…馬路雖然到處通,但是除了台北市外,其它城市的公共交通並不發達,鄉村地區尤其如此,很多地方甚至沒有公車通行,…無疑鼓勵民眾買汽車、騎機車,…馬路一年吃掉大量的政府預算…。」這些觀點,提醒我們:不斷蓋馬路,並不表示公共運輸更好。有的道路蓋到山上去了、或在水源區,反而破壞山上水土環境。台灣的馬路修得太多了,扭曲、浪費了很多政府經費,更造成很多環保、社會、文化的問題。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社會: 

核四議題先公平再公投


2013年2月25日行政院長江宜樺突然宣布,核四未來「由公民投票決定」,震撼各界。江宜樺說公投是直接民意、集體意志的展現。3月31日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到總統府與馬總統和核四有關單位對談,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核四廠已等於「實質完工」,只剩安全測試,不做說不過去;未來若民眾決定不要,可用公投決定,他沒有意見。簡而言之;張家祝表達核四廠已「沒有停建問題」,然而4月1日國民黨立院黨團大會討論核能安全議題,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總統和行政院長江宜樺都親自出席,最後通過決議,支持以公投的方式決定是否「停建核四」。看來國民黨黨政的說法一直混淆不清。接著,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之前公布公投題目:「你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卻是檢核反對政策者的意見。奇怪的是一個權力一把抓的堂堂大黨在核四公投上,竟然企圖以技術門檻欺壓反對政策的一方?

氣候與能源: 

大企業應負更大社會責任,只是屁話?


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規模愈趨擴大,其市場愈是無遠弗界,使用的社會及自然資源愈多,影響程度、幅度也愈為廣大,是超越國界、全球性的。當然競爭態勢也愈趨劇烈,但其獲利(若贏的話)也愈多,或短暫致富;而其危害――肇禍至國家、社會及個人,危及自然環境、勞工、百姓――也愈大。在這情形下,國家/政府便本然地需具有一種功能,要以其國家/社會政策,來制御不良大企業之為害或不當(非公平公義、非正當、甚至非法之)得利,期均富社會、照顧弱小。

觀近日一些新聞,常可見大企業的不當得利、不守法的現象,隨手捎來,可舉數例如下。

在板橋市的大同公司廠房,面積約2.6萬坪,原為工廠用地,經變更為住商用地,推案興建大樓,以每坪40萬元販售,雖已扣除捐地及公共設施,大同公司大致可獲利152億元(自由,2013.01.25,C1版)。這麼一大筆錢,又進了財團口袋。

環境與健康: 

從二代健保看組織改造


二代健保於今年開始上路,相信各機關行號都已收到健保局寄來的說明。為了課徵補充保險費,健保局擬了一套相當繁複的辦法,要看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股利、利息、租金等的額度與對象,扣繳補充保險費,同時扣繳義務人要按月或按年申報扣繳明細。補充保險費明目上是為了公平正義,讓非固定薪資所得也納入健保扣繳的行列,但是這種化簡為繁的扣繳辦法,無異是擾民。

既然勞健保費率是以所得為基礎,為何不納入所得稅一併扣繳?還要分額度與對象?這種作法最大功能,是養了好幾群公務員,來處理同樣的工作,同時無謂增加了民間的工作量,降低政府最在意的效率與競爭力。健保、勞保與勞退金的扣繳業務,其實都可納入所得稅扣繳中,再由國稅局來撥付,如此健保局與勞保局的人員,就可減少大半,只負責勞健保與勞退金給付的工作即可,也省下每個月向各個機關行號寄發勞健保扣繳清單的紙張與郵資,對減少森林砍伐與降低運輸燃料的使用,大有助益。這麼簡單的「追求歷史定位」作法,為何滿朝博士及萬中取一的優秀公務員們看不到?其實非也,乃各部會本位主義在作祟。

社會: 

國產開發A計畫?切勿A走台灣的永續與未來

隨著近日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執政團隊亦宣示GDP保3為首要努力目標。財政部更提出「國產開發A計畫」,主要內容乃是所謂活化國有地計畫,預計4年內由國產局針對20個國有地進行BOT開發案規劃,並宣稱包括相關權利金、稅收、民間投資等在內,可創造至少2,110 億元的總效益,被規劃國有地開發包括有台糖、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所屬土地。若從農地便於大範圍開發及農地轉工商用地可增加稅收的角度來看,國有農地被列為首要優先之國產開發目標應是可以想見的。

然所謂國產開發,其實僅是一貫的經濟政策老路而已,從中科三、四期開發案及2006年蘇貞昌時任行政院長所提出之所謂「大投資大溫暖」 計畫,莫不以台糖農地換取工業發展。台糖是台灣最大農地地主,其自日本的會社組織所接收之土地約11萬公頃,佔當時全台公有農地2/3,全台可耕農地的 17.5%。也因此台糖向來即承擔著滿足政府各種土地需求之任務,以致台糖所擁有的土地面積目前已縮水至約為5萬餘公頃。台糖土地不僅是農地,同時多數更屬優質農地,因此亦代表著台灣可耕種面積正逐漸地減少中。隨著氣候變遷的情勢加劇,農業與糧食供應穩定已非傳統的農業政策而已,目前各國莫不將其提升為國 家安全層級的議題。因此國有農地應避免被超限開發或淪為政績提款機,事實上是一個國家安全層級的嚴肅問題。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