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部落格

珍奶限用塑膠吸管 錯了嗎?


2015年一隻海龜鼻孔卡管的影片,不但奪取全球淚光,引發更多人對海洋廢棄物的關注,也讓全球許多政府開始研議禁限用吸管的政策。而環保署今年提出的海廢治理行動方案中,也首打吸管,並於近日預告草案,打算自2019年七月起,禁止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賣場、連鎖速食店等之餐廳提供內用客人一次性「塑膠」吸管。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上許多討論。環團大多認為,在餐廳內用時,吸管實在沒什麼必要性,因此應該禁止「任何材質」的一次性吸管,而非只是塑膠吸管;但環保署這次對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塗布塑膠薄膜的紙吸管網開一面,顯有為德不足之處。

社會: 

龍崎爭議:何忍挖斷龍脈,讓廢棄物住聖山?




2018060501.jpg

龍崎,地處阿里山山脈尾端,是台南東南端的一個偏鄉,再往東或往南,就是高雄的內門與田寮,人口只約四千人,為台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在可考的歷史中,最早遷居至此的人類,是平埔族的西拉雅族的新港社人,因此它舊名「番社」,後在日治時期的1920年,取較大聚落龍船及崎頂之字,設置龍崎庄,是今日地名之由來。1

雖然對人類來說是偏鄉,但這裡有相當令人驚豔的景觀,也是不少生物棲居之所,卻於2003年被選為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的場址所在,於是一連串爭議就此而起。

環境與健康: 
社會: 

世界級特殊自然地景—— 台灣泥岩惡地的獨特性


一、惡地概述

惡地(Badland),所謂的荒涼不生之地,一般是指因地層不均質(黏土、砂土、礫石等組成比例)導致差異侵蝕,所產生的鋸齒、凹槽或圓頂等型態之陡坡。更精確地來說,惡地一詞所代表的應是「鬆軟沉積岩和富含黏土的土壤,大範圍的被風和水侵蝕後,所產生的乾燥地勢。通常具有陡坡、稀疏植被、缺少實質性的風化層與高密度的引流等主要特色」2

一般而言,大部分惡地主要形成於乾旱到半乾旱地區,若當地地層中顆粒膠結較鬆散,加上氣候容易產生暴雨時,就容易使表面物質與附著之植披隨泥水沖刷而下,產下光禿禿的惡地型態

製造垃圾山的農業博覽會,桃園市政府應建立循環經濟的模範!




20180411taoyuanexhibit-garbage1.jpg
圖1:垃圾如湧泉般產生

看守台灣協會總是會無意間發現各種場合的垃圾處理問題。筆者在清明連假到桃園市政府主辦的農業博覽會參觀,驚訝於現場廢棄一次性餐具的速度及盛況。我們先一起做一個假想,假設你今天兩手空空,沒有帶任何重複使用的餐具或容器進入博覽會,會以多快的速度產生多大量的垃圾?

環境與健康: 

氣候變遷與循環經濟下的野蠻遊戲——最後一道菜


農委會為確保國內糧食安全,於2011年5月10日、11日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其中重點內容之一為設定2020年時全國之糧食自給率以40%為目標。2014年糧食自給率一舉躍升1.2個百分點,來到34.1%,創下11年新高。2016年10月20日最新「糧食供需年報」出爐,2015年的糧食自給率為31.4%,退回到5年前甚至10年前水準。農委會分析去年糧食自給率下降主因,源於氣候變遷和疫病蔓延,卻無視農地的另一威脅:假循環經濟之名的野蠻遊戲。

土壤的價值

土壤是經由風化作用和生物的活動產生的,地球表面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約需要300年,故土壤是國家的資產也是資源。土壤除了孕育我們的食物,也生養了萬物,是所有生物的家:每公頃土壤中有15公噸的小蠕蟲(small worms ),7.7公噸的微生物,包括外生菌根、真菌、細菌、線蟲、水熊蟲、彈尾目昆蟲、蟎、線蚓、蚯蚓、蜈蚣、螞蟻、潮蟲亞目、扁蟲和鼴鼠等生物,其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我們不應該以循環經濟為口號,卻無妥適的品質標準、用途限制、使用規範以及良好的稽查制度,而讓很多的事業廢棄物就循環到農地、魚塭,事業廢棄物掩埋後會慢慢造成地下水汙染,更重要的是讓土壤失去了生命力。

社會: 

這是「廢土」嗎???


年節將至,許多家庭最近在進行大掃除,被丟棄的家具或物品中其實有許多還可以再使用,或是翻修後可延長生命週期。看守台灣協會今天因緣際會到台北市某清潔隊回收場,發現回收場平常用來堆置無法回收之廢棄物的區塊有一堆看起來包裝完好沒有被使用過的廢棄物,仔細一看原來是造型可愛的芳香燭台,這些燭台感覺實用性不大,被生產者刻意賦予「價格」創造商機,但沒有經使用就被丟棄又不免感到浪費,簡直「實」之無味,棄之可惜。但當我們想要把這些燭台撿回去時卻被清潔隊阻止,隊員表示依規定廢棄物在這裡只進不出,那這些燭台和其他廢棄物會被送到哪裡?「這些算廢土,我們會送到掩埋場」。部份廢棄物在有需求的民眾眼中有再使用的價值,一旦進入回收場的大門竟被視為廢土,且不允許有「重生」的機會,這種僵化又沒有道理的行政命令實在令人費解……。

環境與健康: 

頁面

訂閱 RSS -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