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經濟發展

環境價值的建立需要全民的環境教育

環境議題已經是全球性、全國性議題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過去二十年的環境運動下,台灣社會在面對環境議題所展現的大體氛圍似乎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而在觀念上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元對立的現象,也依然存在。這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可以從新近的發展上很容易的得到印證。

從三月日本爆發核災到今天,短短幾個月內,經歷了核能問題的爭議、浮濫徵收土地問題的延燒,到水資源與國光石化抗爭等涉及國土、環境的重大事件,社會上也因而充滿各種論述。然而在這些說法中,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典型論述,那就是可以看到工業界人士說國光事件的結果是在打壓產業;而這個社會跟輿論界又有去處理這些論述與環保團體論述間何者較為合理嗎?
這個疑問的提出在於,社會與輿論界(尤其是新聞媒體)對不同論述的評論與反應,其實是社會(環境)教育的一環,而社會上對不同論述的選擇,正顯示這個社會是否有能力真正面對環境與經濟議題,以及社會共識形成的過程。

經濟: 

邁向2012里約地球高峰會

自1972年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以來的第五次地球高峰會,預定明年(2012年)六月於巴西里約開幕,預計將有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 的政府官員、學者專 家、民間團體以及企業代表參與,共同檢討二十年前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各項協定的執行現況,並提出永續發展策略與制度改革的具體行動方案。

過去二十年,人類面對的全球環境挑戰未曾稍歇,包括能源與自然資源的耗竭、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以及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許多的環境問題深深地糾結在政治與經濟的網絡中,凸顯了面對永續發展這項人類共同願景所顯現的集體焦慮與困境。

從許多方面來看,永續發展是一個成功的概念突破,它強調改變成長的品質,將環境負荷納入整體決策考量之中,使環境與發展的衝突,看似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永續發展」一詞遂成為各方政經勢力妥協下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國際環境協商與對話的新平台。

經濟: 
社會: 

無限上綱經濟發展的噩夢

政府一直說要拼經濟,人人也都說經濟最重要,而經濟表現似乎也成了衡量執政良宥最重要的指標,這大概是過去十年來台灣社會最明顯的寫照。諷刺的是,看看這 幾年的經濟成長,無論高與低,其實都反映不到民眾穩定性收入,卻不斷看到各種奢華的物質炫耀充斥耳目,資本家越來越強大,伴隨著社會上從事投機性投資致富 成為當道;而歷來的政府一直告訴我們,要有更高的經濟成長,那我們日子就會好過或是過得更好。然而,真的是該這樣解決台灣社會上經濟問題嗎?看看這一兩年 貧富差距激化現象的明朗化,似乎才讓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發生在台灣的經濟、社會問題,也許未必是整體地錢賺得不夠多,而是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
經濟: 
社會: 

蒙塵的鄉土


日前回老家探親,與家人前往八卦山一遊,途中經過彰化市公會堂正好在舉辦「畫我玉山」畫展,即順道入內參觀。彰化市公會堂為於日治時代興建、乃當時民眾聚會活動場所,其二樓有些許史料介紹該公會堂以及彰化市歷史。其中有一幅由日人手繪的彰化市鳥瞰圖,只見當時市區道路規劃與現今相差無幾,但從畫中可見當時視野相當良好,在八卦山上可看到大肚溪以及草屯等方向風景,而今在八卦山上,卻是灰蒙蒙一片,即使走在兩旁都是樹木的步道裡,仍可見到懸浮空中的微粒,令人不敢深呼吸。

甲午戰爭後,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不願受異族統治的先人們成立了台灣民主國,組織軍隊對抗前來接收領土的日本人,並於18958月下旬於八卦山一帶與日軍激戰,這是台日乙未戰爭的最後一場正面會戰,先人雖知如卵擊石,卻寧戰死而失土,不願活著見心中深愛土地落入敵手。一世紀後,日人早已遠去,而這塊土地卻因空污、土污、水污以及浮濫的水泥化與都市化,而再度沈淪,令人不勝唏噓。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