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經濟發展

別把服貿當經濟良方

322ªA¶T.jpg

國民黨意欲強渡關山的服貿協議,在五百名學生進駐國會,反對服貿黑箱作業下,引起了全國甚至國際關注。服貿協議從簽約曝光以來,引起許多民眾憂懼,當然也有人大表認同,是一個相當具爭議性的協議,當然需要大眾廣泛討論,並把大眾共識回饋到該協議,重啟談判。然而,國民黨為遂行一人之志,不惜讓民主倒退,引起社會動盪,讓許多人寢食難安,而耗費許多力氣與資源,只為了阻擋一部可能會負面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粗糙協議,若要談誰是歷史罪人,豈不明乎?

服貿協議支持者的論點大抵不脫經濟自由化、全球化,他們認為其他國家都在簽自由貿易協議(FTA),消除關稅壁壘,以出口導向的台灣若不趕上,經濟競爭力將會喪失;而與中國簽服貿,將讓我們更容易和其他國家簽訂FTA。然而和中國簽貿易協定,不見得會成為和其他國家簽訂FTA的籌碼;而自由貿易,也不見得會對經濟帶來長久好處,而且短期內恐怕就會有民眾大受傷害,不僅要慎重,也不值得政府花那麼大的力氣來推動。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特定議題: 

「震」視我們的土地資源

yangmimgearthquake.jpg

臺北發生規模4.0且震央在士林的淺層地震,這起事件引起大屯火山群活動的恐慌,也掀起臺北要是地震會很慘的大量討論。

根據市府91年委託中華地理資訊學會進行的「北市地質鑽孔資訊化計畫第四期研究報告」指出,若臺北發生震度5以上的地震,包括社子島、行天宮,大安森林公園北半側等10處,都可能面臨土壤液化的「紅色警戒」,另有6處則被列中度液化潛能區。也就是說臺北如果真的發生地震,四處林立的高樓,肯定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但國防部統計表顯示,軍方在雙北地區雙北市逾660萬的人口遭遇災難時,能收容災民的地方只有10處,可收容人數僅4029人,平均設籍臺北的人每1650人只有一人能得到收容,更別說沒有設籍的外地人了。

山林水土: 

世代合作 面對未來

cooperate.jpg

十多年來,拼經濟一詞屢屢成為政治人物口號。無論是總統就任、新春賀詞,或者行政首長發表施政願景,常常離不開這個口號。然而拼了這麼多年的經濟,人民對經濟的感受是每況愈下,生態環境也不見得好到那:產業只會外移、擴張而不見升級轉型;年輕人薪資水準倒退,房價與物價卻一直上漲;而具生產力的土地卻因為債台高築的政府為搶錢或政客為炒地皮而逐年減少,轉變為建地或空蕩的工業區。

其實就政府與大眾媒體最在意的GDP而言,從1970年來,只有2001年與2009年曾經倒退,每人平均GDP已從1970年的393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423美元。因此問題不在於經濟成長不夠,而在於經濟果實分配不均。

2013世界現況──永續還有可能嗎?

美國知名環境智庫「看守世界研究中心」每年就永續相關主題出版《世界現況》專書,如在2012年時主題是「邁向永續繁榮」,充滿著樂觀、進取的氣息,但今年主題竟是「永續還有可能嗎?」,打著大大的問號。看到這個疑問句時,閱聽者第一個反應,大都是「真的太遲了嗎?」。在年尾時談這個議題,似太遲了。

「是否永續?」要能以定量來衡量。關心環境的科學家群已找出9個地球界限,用以衡量及監測永續性。就所知數據,目前人類已跨越其中兩個界限,第3個界限也已部分逾越。這些被逾越的界限包括: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氮循環。另外的地球界限如:磷循環(和氮循環共同為一個界限)、海洋酸化、全球淡水使用、土地利用變遷、大氣中細懸浮微粒、平流層臭氧消耗、化學物污染等。其中的平流層臭氧消耗,是有所改善;餘均朝惡化趨勢發展。

地球及生態圈的正常運作對人類福祇是無比重要,它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資本,但目前經濟系統卻不予計價,而採取駕馭環境以取得最佳產量、短期利益的作法,不顧自然資本耗竭,如何能達到永續?像近來媒體所關注的清境農場民宿氾濫與日月光廢水汙染後勁溪,正是典型例子。我們應把地球資源及生態圈的貢獻,顯現在金融及經濟交易系統中,而不能讓真正寶貴卻未被計價的事物任人類「營利」活動(毋寧說是「自殺」活動)糟蹋。

家:回家、搬家、租屋與買房


在我國中、高中的聯考時代,有一年國文考試題目是『家』,這幾個月正好經歷了多次與這主題相關的體驗。首先是在農曆新年前,參與了內本鹿回家行動,這是已經持續進行十一年的布農族霍松安家族的家屋重建。從小貨車可及的延平林道終點出發,經過七、八天的「跋山涉水」,穿越三十年前曾有卡車載運巨木的林道、林班揹工路、次生森林、落石崩壁、涉溪溯河,抵達在七十年前被日本政府強制遷離的石板家屋聚落。經過三、四天的整理,再原途七、八天的折返。

取水、砍柴、生火、煮飯菜、紮營,幾乎是每天的例行事項,一行二十餘人就(像)是一家人,每一次的營地都(像)是一處家。重新體認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什麼、生活可以多麼地簡單或複雜,多麼直接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農曆年後,我從台東市區的租屋處,搬到台東縣郊的鐵皮小屋;從有保全管理人員的電梯大樓社區,搬到遠遠可聽到、看見海的小村。簡單、或簡陋的住處,但有水有電,比起內本鹿的家屋,卻又「文明」許多、工業化許多。在整頓過程中,數次想起人類學家馬格麗特.米德曾說過的「人有能力將任何地方改變成家」。

環評的未來?


日前政府召開的產發會議在一片環保團體與勞工團體的抗議聲中落幕,對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工資15K的糾紛搶走了絕大的注意力,但是其他勞工議題與環境議題,其影響之深遠絕不小於勞工薪資問題,卻反而沒在主流媒體的關注之列。此中最重要者,大概算是環評制度即將面臨的變革吧。

從產發會前某大企業主所發言論,認為環境保護的要求造成經濟、產業的障礙,到產發會要把環評的否決權取消並將環評權限移至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其中浮著一股耐人尋味的氣息,委實讓人難以釋懷。姑且不論產發會前後,產業界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於環評問題的看法與會議結論的脈絡關聯如何,環評制度的任何變革,實際上仍是我國在制度面是否能夠確保最低標準永續發展的支柱,令人無法不正視之。

環評之所以重要,實出於預防原則,蓋環境的破壞一旦發生往往難以回復,不能事事等實害浮現了再來善後,因此在人類有限的知識內要盡量事先評量 可能的環境風險,避免不必要的冒進,同時也強迫開發者將環境因素納入成本考量中,而不是可以純靠毒物、污染標準這些已知的被動式控管來保護民眾的健康、安全與環境。也因此,個案性的EIA甚至發展至SEA(政策環評),以由更高的政策觀點對其下具體個案也能間接發生控管、預防的效果。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