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PVC

禁用PVC,就從大安區補選開始

日期: 
2009/02/25 (週三)

去年的毒奶粉事件鬧得沸沸洋洋,讓國人聞之色變,然而你知道生活周遭充斥著比三聚氰氨危害更烈的PVC毒塑膠嗎?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今天召開了座談 會,邀請大安區四位候選人到場了解這PVC毒塑膠的危害,並呼籲各候選人若能當選,至少應能從其選區開始推動PVC的淘汰,「禁用PVC,就從大安區補選 開始」。而四位候選人中的綠黨溫炳原、新黨姚立明的競選總幹事劉 先生、以及民進黨周柏雅,也都先後到場致意,表達對環保團體意見的認同,同時三人亦示範檢測PVC/PVDC等含氯塑膠的方法。

PVC塑膠的回收識別碼是3號,是聚氯乙烯的簡稱,其為第二大泛用塑膠,廣泛使用於建築(如水管、地板、浴簾、百葉窗)、皮革製品(如涼鞋、背包、沙發)、醫療用品(點滴管與點滴袋)、玩具與食品包裝(如保鮮膜)。看守台灣協會指出,由於PVC從生產、使用到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有害,因此不論使用於那種用途,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

PVC在使用階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來自其添加的塑化劑如DEHP(生殖與發育毒素)與安定劑(如會傷腎的鎘與會降低智商的鉛等有害重金屬);這些添加劑會滲出到與PVC材質接觸的食物或飲水,而隨其進入人體。至於PVC產品廢棄後,若送到焚化爐,更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嚴重戕害生態環境與健康。

保鮮膜是保鮮魔!政府應抽檢賣場,禁用PVC保鮮膜!

日期: 
2011/06/01 (週三)

「主婦聯盟」、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上午與台北市議員共同呼籲,為了避免塑化劑汙染,衛生署應重新訂定更嚴格的保鮮膜包覆食品的規定,禁用「聚氯乙 烯」的製造及販賣,以避免有毒的塑化劑滲入油脂食品內,或者因微波高溫讓油湯滲進有毒物質。主婦聯盟秘書長呂美鸞呼籲應重視餐桌上的安全健康,看守台灣協 會秘書長謝和霖強調PVC製造的保鮮膜及醫療用品點滴管、點滴袋等都會危害健康。議員簡余晏、李慶鋒、陳建銘呼籲,衛生署、環保署應在最短的時間內訂定標 準,要求保鮮膜及醫療用品等應標明內含多少影響生殖與發育的有毒塑化劑,並修法禁用PVC材質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他們共同呼籲全國人民,成份不良 的保鮮膜不能直接包覆食品,尤其不要接觸到油脂類食品,政府應為人民健康把關!

民眾要有選擇PVC Free醫療用品的權利

日期: 
2012/10/12 (週五)

塑化劑事件一年過後,民眾仍然暴露於塑毒危機,而且是透過PVC醫療用品直接進入人體血液!環保團體與江守山醫師、林淑芬委員今日聯合召開記者會指出,衛生署對含有大量塑化劑的PVC醫療用品不僅完全沒有作為,而且健保給付制度還助紂為虐,任令已有安全替代品、早該淘汰的PVC醫療用品市場逐年擴大,民眾連自費選擇安全替代品的自力救濟權利都沒有!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李怡蒨指出,塑化劑事件發生後,環保署將七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列為第一、二類毒性化學物質,衛生署則比照歐盟訂定了其中五種塑化劑的每日耐受量「參考值」(每公斤體重為0.05mg)。但衛生署卻未能根據這參考值,管制塑化劑(尤其是DEHP)在醫療用品或食品包裝上的使用。美國FDA在2002 年的評估報告1,即已明確列出使用PVC醫療用品的各醫療程序的DEHP每日暴露劑量,其中許多都超過了衛生署訂定的每日耐受量參考值。即使根據美國FDA 2002年評估報告中以單一暴露途徑為基礎所計算出的耐受量(透過腸道外途徑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6mg,透過口服或腸道途徑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4mg),仍有不少重大醫療程序的DEHP暴露劑量過高。

塑化劑事件一年後 政府做了什麼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塑化劑事件自爆發以來已經過了一年,這個廣受注目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對食品安全、毒性物質管理與塑膠製品氾濫等種種議題的討論。然而,除了將違法亂紀者繩之以法,並將七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納入第1、2類毒性化學物質以加強流向與使用上的管制外,政府是否也一併檢視國人的種種塑化劑暴露途徑,並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國人健康?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如果有任何動作,也如牛步。以醫療用品為例,添加塑化劑的各式PVC軟袋、軟管,依然大量使用,完全沒有受到限制,讓最脆弱的病人直接承受塑化劑的危害。

衛生署雖然比照歐盟訂定了五種塑化劑的每日耐受量(TDI)參考值,卻束之高閣,沒人參考,並未依此檢視超過此耐受量的暴露途徑該如何斬斷。根據美國FDA報告,採用PVC輸液軟袋與軟管的各式療程中,DEHP的暴露劑量接近或超過衛生署的每日耐受量者(0.05 mg/kg bw/day),比比皆是(見表一)。然而衛生署除了一紙公文要求相關醫療器材業者於一年內要標示外,再無其他措施。如今一年已過,許多相關醫療用品並沒有標示,也未見衛生署有任何動作,難道連這種效果微薄的措施,也只是虛應故事?

過量的清潔劑 PVC的元兇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一個多月前,環保署召開一場專家會議(見附件),討論PVC/PVDC保鮮膜是否禁用的議題。在專家討論前,先讓列席的正反兩方就爭議點發表意見。當然,經濟利益受到此政策影響的業者代表照樣在會中強調他們現在所使用的保鮮膜塑化劑不是鄰苯二甲酸酯類(這沒錯,但其他塑化劑不代表就不具毒性),以及廢棄物氯含量和焚化爐生成戴奧辛無關的謬論等等;而我們也把握時間提出我們的看法(見附件)。之後,專家們開始要閉門討論(又是決策過程不夠透明的一例),於是正反雙方的列席代表只好到會場外等待並繼續交峰。令人驚訝地,業者代表之一竟坦承,PVC遲早要被淘汰,但不能用政策干預手段。他認為我們對產業不夠專業,如果PVC被淘汰了,那麼多的氯要送到哪裡去?

其實這種說法並非第一次聽到,因此不夠專業的我們能夠充份理解其語焉不詳的言外之意。氯氣是由電解海水而來,過程中還會伴隨產生另一項產品,就是俗稱燒鹼的氫氧化鈉。其實這鹼是清潔劑的重要原料,而這位業者代表認為清潔劑不可或缺,所以如果PVC被淘汰了,他煩惱著伴隨著燒鹼而生的這些氯氣或鹽酸等含氯物質,要拿來做什麼?

環境與健康: 
經濟: 
社會: 

請給我非PVC小豬──從日本VCM廠爆炸談起

看守台灣協會

隸屬於東曹株式會社(Tosoh Corporation)、位於日本山口縣(Yamaguchi)周南市(Shunan)、為日本第一大氯乙烯單體(VCM)廠於13日下午3:25發生 爆炸,火災於隔日早上7:30才撲滅,總共延燒了16個小時。據日本媒體報導,這場事故至少造成一人死亡,火起原因尚在調查,據業者說明,該廠於13日清晨因發現問題而停車,在停車過程中,必須把氯乙烯等化學流體輸送到儲槽,約有10名工作人員參與此項程序的操作,結果廠內壓力因不明原因而突然下降,造成氯乙烯流出而著火爆炸。

這場延燒16個小時、冒出濃濃黑煙的火災,不知因此產生了多 少戴奧辛,然而不僅日本媒體未提到這兩件事情的關聯,只指出「有毒的氯化氫氣體從工廠冒出來, 促使業者緊急要求周南市和下松市兩地的民眾緊閉門窗、待在室內,並於隔日清晨6點10分才解除警報」,我國媒體更是幸災樂禍地表示「VCM叫缺,台塑華夏利多」、「日本VCM廠爆炸,台塑、華夏受惠」,卻對於PVC及其單體VCM的環境危害渾然不覺,投資人若因此而大力投資台塑華夏等製毒業者,豈非助紂而為虐?

環境與健康: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P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