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環境教育

當環境破壞成為事實 地球教育就是義務

日期: 
2017/11/18 (週六)

《2017世界現況:地球教育》新書分享x教育論壇 新聞稿

當環境破壞成為事實 地球教育就是義務

在人類持續追求經濟成長下,氣候變遷越來越顯著,生物多樣性也大幅消失,氮磷循環失衡,資源日益枯竭,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明日世界,是個難以預測、令人不安的未來。過去百年來的世代,在服膺資本主義下孕育出的消費文化,讓我們陷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模式中,我們是否該深切反思,跳脫過往不永續的思維,重新規劃我們的教育體系,培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有能力扭轉人類發展軌跡,並能適應勢必將劇烈變遷的地球環境?

為探討這個議題,美國知名環境智庫「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2017年的年度鉅著《世界現況》,主題即設定為「地球教育」,並邀請全球多達63位的學者專家,為大家描繪「地球教育」的模樣。

塑膠袋一個值多少?


被濫用、亂丟的廉價塑膠袋

輕輕薄薄的塑膠袋很便宜,一個只有幾毛錢,因此許多沒有被政府「限塑政策」管制到的商家,都是免費提供塑膠袋,給客戶方便,提升「服務」品質。於是,買早餐會拿到塑膠袋,買麵包會拿到塑膠袋,買菜也會拿到塑膠袋。一個人每天拿兩、三個塑膠袋,似乎是稀鬆平常的小事;但是當2300萬人都這樣做,日積月累下來,每年台灣塑膠袋用量就達到180億個;以頭尾長30公分的小紅白袋來計算,180億個塑膠袋可繞地球將近135圈。

環境與健康: 
氣候與能源: 
經濟: 
社會: 

丟教科書的故事



throwbook.jpg

每個學期末,總會有許多仍然嶄新的教科書被學子丟棄,成為回收場上以斤論價的廢紙。有個高中生看了不捨,希望推動教科書再使用,於是向老師提議,希望學校能夠規劃空間讓學生置放不再需要的教科書,供學弟妹們他日取用。但這樣良善的美意,卻一再被校方推托敷衍,單純而無助的他,不得已向我們求助,希望我們跟學校建議,或教他該怎麼行動。我們好奇的是,對學生提出的良善方案做出實質回應、解決確實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些學校應該發揮的功能,如果轉到環保團體上,那學校是否已然失職?

社會: 

大學生吃什麼,決定大學生是什麼

作者:徐銘謙/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英諺有云:「我們是我們所吃下的」,的確每日下肚的食物都在更新我們每日的樣貌,然而近來包括老字號「金墩米」爆發農藥殘留超標疑雲、韓國「辛拉麵」被驗出致癌物苯芘超標,食物安全狀況頻頻,令人擔憂。在此情況下,清大針對學生飲食與校園餐廳現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並於日前舉辦校園綠食育論壇,將呈現的問題邀集專家學者進行診斷與行動建議。今日作為未來國家支柱的大學生,究竟吃得健不健康,正決定著明日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依賴外食的大學生飲食習慣,反映出整體飲食環境,值得認真關注。

從學生填答的717份問卷中看出,大學生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選擇食物以價格便宜及口味好吃為優先考量,基本符合一般對大學餐廳「便宜才是王道」的印象,而在飲食資訊揭露方面,學生最在意的是營養與熱量,對於食材產地、是否當季以及生產者資訊多數並不關心,也因此當學生認知選用在地食材、公平貿易等可能增加售價的情況下,有41%的學生不支持;校方的觀點,也停留在強調安全、衛生基本要件,以及速食店、便利商店與美食街這類看似滿足多數選擇權的迷思,然而卻有不少學生在開放題中提及素食、綠色食材、公平貿易等選擇太少。因而提昇校園師生食農教育,關注食物生產與生存環境、公平正義與動物福利的整體關聯,方能建立學生真正的食物自主權。

環境與健康: 

社區環境改造, 從乾淨開始

台灣環境的重大議題,不論是停建國光石化廠,或是保留阿塱壹古道,都受到矚目。在一般社區中,不見得能有機會發生環境重大事件,受到全 國注意。社區經營是 一點一滴,必須靠社區人一起來做些環境維護,讓社區越來越優質,居民越來越幸福。

近幾年,有機會深入社區觀摩,發現社區生活環境是否良好,從大街小巷,家戶門口,是否亂置垃圾包、塑膠袋、廣告紙、雜物,可見端倪。這些雜亂東西,如果社區人視而不見,社區環境要變好,很難!

有時,我看到很熱心盡責的里長,邀請居民組織志工一起來清掃街道,維護環境整潔。但是,有些里長從來不做這些環境清潔的工作,讓社區一 直髒亂下去。有些大樓設有社區管理委員會,由社區人自行管理,住戶繳費共同雇用管理人員,維護居住品質。而在沒有社區管理委員會的地區,里長的角色變得非常重要,里長有能力,社區就會面目不同。

台灣社區遵行環保政策規範,垃圾強制分三類,清潔隊的車子來的時候,如果沒有將廢棄物分為「資源回收類」、「廚餘類」、「一般垃圾類」,清潔隊員可以拒收,好心一點的清潔隊員會在現場指導民眾分類。

環境與健康: 

我的通識教育理念



何謂通識?個人認為通識就是普通常識,通識教育的每一堂課必需是一場完整且動人的演講課,而且教學的語言必需通俗化,要讓從國小學童至 八旬老翁都聽得懂。 好的通識教育是一輩子的準備,所以教師每天都要準備課程。故每個學校核心通識的老師必需專職化、並長期參與NGO組織,能貼近真實的世界,並具有挺身而出 的勇氣,以作為學生之表帥。通識教育應如哈佛大學新的通識課程,能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與深切了解一言一行背後的道德意義。

通識教育的目標應教育學生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最後才是在專職服務的素養。未來公民將被期待以公正無私的原則作為其公共行為的準則, 這樣的認知與實踐能力能落實於大學教育中,是台灣未來社會的希望,這也才是評鑑一所大學最好的依據。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