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環境教育

《2011 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台灣觀點


在糧食危機成為顯學的當今,看守世界研究中心適時地出版了《2011世界現況:滋養地球的創新方法》這本書,報導糧荒最嚴重的非洲若干農業創新的案例,也輔佐以若干其他地區的實例,點出了人類永續生存的燭光。不論對開發中國家或者已開發國家,這都是足以借鏡的一本大作。

那麼,從我國的觀點,這本書帶給大家的是怎樣的啟發呢?

我國的農業情勢

台灣在糧食供應上與非洲大多數地區迥然不同。非洲約有一半的面積其人口處於相當高(>35%)的嚴重營養不良狀態;農業生產基地的條件,不論在肥料或者灌溉水也都相當嚴峻。許多農民整日的工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進行生計農耕;若干現金作物如咖啡的生產則受到國際大廠的剝削,所得也是無幾。而台灣則與韓日的情況相同,雖然糧食自給率都不高,但是糧食供給因進口而尚稱不虞缺乏;由於工商經濟的發達,國民收入較高,因此處於嚴重營養不良狀態的人口都低於5%。

經濟: 
社會: 

環境價值的建立需要全民的環境教育

環境議題已經是全球性、全國性議題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過去二十年的環境運動下,台灣社會在面對環境議題所展現的大體氛圍似乎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而在觀念上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元對立的現象,也依然存在。這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可以從新近的發展上很容易的得到印證。

從三月日本爆發核災到今天,短短幾個月內,經歷了核能問題的爭議、浮濫徵收土地問題的延燒,到水資源與國光石化抗爭等涉及國土、環境的重大事件,社會上也因而充滿各種論述。然而在這些說法中,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典型論述,那就是可以看到工業界人士說國光事件的結果是在打壓產業;而這個社會跟輿論界又有去處理這些論述與環保團體論述間何者較為合理嗎?
這個疑問的提出在於,社會與輿論界(尤其是新聞媒體)對不同論述的評論與反應,其實是社會(環境)教育的一環,而社會上對不同論述的選擇,正顯示這個社會是否有能力真正面對環境與經濟議題,以及社會共識形成的過程。

經濟: 

性別觀點看核電災變

台灣的鄰國日本,伴隨地震和海嘯的天災引發最嚴重的核災事故,在媒體的報導中得知,其嚴重度不斷攀升,各國紛紛準備應變之道。台灣有些官員自認:台灣的核電廠設計設施比日本完善,所以,台灣核電廠是安全的──台灣官員沒有危機意識,才是讓神經敏銳的女性更加惶恐的原因。

氣候與能源: 
社會: 

對教學E化的一點思考

前陣子行政院長劉兆玄前往某國小參觀E化教學的展示,隨後媒體對神奇的電子黑板、完全不用課本的資訊化教材等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認為E化教學能夠讓孩子的學習更多元。

我們無法否認,E化的教學確實有其優點,例如:縮短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帶來空前快速的資訊取得方式,讓教學邁向無紙化、省資源(當然,也有人仍會質疑E化不見得較節約),也讓慣於操作電腦的新生代覺得新鮮、有趣,同時創造出新的師生教學互動模式。然而,看到這些一面倒的報導,我們幾個五六年級的朋友不禁在聊天中自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小時候我們是如何學習的?我們被培養的各種能力和E化教學下成長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只是這樣的疑問沒有太多人膽敢公開地問,一方面我們都不是E化教學專家,沒研讀過E化教學的成效研究,另一方面,因為在這資訊科技已融入日常生活、「世界是平的」的時代,教學上的E化似乎成為一個無庸置疑的必需,也是一個政治正確的選擇,否則提出質疑的人很容易被貼上反科技的標籤。

面對這樣的趨勢與風潮,筆者心中仍有一些疑問,希望提出來與讀者們一起思考: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