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漁業

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在現代社會,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遷,是十分重要與急迫的問題;全球沒有一個地方,可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當然台灣也不例外。在本文中,我們將一一介紹介紹氣候變遷對台灣的漁業、林相與候鳥活動範圍的影響。當然這些資訊都是參考國內外具代表性的文獻為基礎,因此也歡迎持不同看法的讀者多多指教。

也許會有人質疑台灣土地這麼小,我們能做什麼事來應對、或甚至扭轉氣候變遷趨勢?姑且先提供一個事實:小小的台灣於2011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31噸,排名全球第21名;而根據德國環境智庫「看守德國」(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對58個高度關切國家的評估比較,台灣2014年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排名為54名,也就是在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為上排名倒數第5名,相當丟臉。所以我們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氣候與能源: 
經濟: 

日月無光河川泣、行政院水污修法不容再拖

日期: 
2014/03/12 (週三)

20140312water pollution2 .jpg

水汙法修法聯盟推動民間版本

今天(3/12)上午水污法修法聯盟與林淑芬立委、邱文彥立委、李桐豪立委、周倪安立委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跨黨派聯合提出當前國內最完備之《水污染防治法》修正草案,一同呼籲政府盡速回應民間修法需求,立即提出行政院版之修法草案。

台灣各地水污染頻發 竟無法可管

2013年底,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嚴重水污染事件,如高雄日月光埋設暗管偷排廢水、彰化電鍍廠排放有毒電鍍廢水、桃園觀音工業區廢水超標三十倍等,嚴重污染河川,影響地區水體品質,危害公眾健康,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注,凸顯出現行《水污法》有所闕漏,不足以遏止不肖業者僥倖作為。

山林水土: 

譴責環保署企圖放寬工業區土壤汙染監測與管制標準

日期: 
2013/12/30 (週一)

環保署看見台灣的痛嗎?

請別幫汙染業者「合法」汙染我們的土地!
我們不要倒數第一的土壤重金屬汙染管制標準!!

環保署於 102 年 12 月 16 日預告修正「土壤汙染監測標準」和「土壤汙染管制標準」,其中重金屬的標準有許多打算大幅放寬,令我們幾個環保團體相當憂心,也相當不滿。我們強烈質疑環保署雖然早就看見了台灣問題,卻站在不肖廠商那一邊,幫業者把環境成本外部化,要讓台灣汙染問題更加惡化,不僅有虧職守,更有圖利業者之嫌。

20131230.jpg

社會: 

台灣九孔產業復甦的啟示


在台灣,1960年代就已開始九孔的人工育苗和養殖,並在1980年代產業化。但自2001年爆發九孔幼苗由附著基脫落死亡;秋冬採收期時卻出現成貝集體暴斃,一年的心血在短短幾天內全部化為烏有; 2009年起台灣九孔產業幾乎全軍覆沒。其實台灣的九孔養殖是道地的台灣在地本土產業(種貝、育苗、龍鬚菜餌料、人工合成飼料、養殖設備等都是本土產業),從育苗開始擔任餌料餵食及浪板、養殖池清理、上市九孔分級篩選的女工、潛水採收九孔的潛水夫、養殖龍鬚菜的養殖場、飼料廠、養成場、貨車司機、水電維修商,水泥土木工人、盤商,外銷據點,整個產業鏈所影響的人數粗估有數十萬人。一旦棄養,養殖池一龜裂,馬達或鼓風機生銹,損失一如農田的棄耕,會隨著時間而問題更加嚴重。九孔是藻食性動物,單價歷年幾乎都居台灣其他水產物之冠,其養殖時間短,故資金周轉快風險較小,所以九孔養殖比起台灣一味耗能、超抽地下水兼破壞犧牲環境等社會成本的肉食性水產生物養殖,是對環境非常友善、永續的水產養殖模範產業。尤其國人對於食材安全無毒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石斑魚日前因偽藥問題的負面形象,甚至業者不敢吃自己養的石斑,台灣九孔標榜養殖過程不下藥,安全新鮮無虞。

氣候與能源: 

台灣栽培漁業的滅絕模式


台灣栽培漁業的滅絕模式可以簡單歸納為:弄巧成拙、無法可管、與重蹈覆轍,周而復始。

台灣沿近海水產資源嚴重枯竭,政府自90年代即開始人工放流種苗,企圖藉以補充恢復枯萎的資源。比如台灣漁政單位每年固定執行放流鯛科魚類等種苗,由於缺乏遺傳多樣性及地域族群的基本族群遺傳觀念,同一物種經常異地盲目放流(例如把台灣養殖的黑鯛拿到金門與馬祖海域放流),使得在地天然水產生物族群的遺傳結構受到嚴重稀釋與衝擊,不但降低在地天然族群基因的多樣性;甚至因為仔稚魚苗辨識不易(難以分辨是否為同一種物種),移植非在地種(外來種),引入病害,擴散蔓延病原體,與在地天然族群雜交或造成在地族群資源衰退、枯竭甚至瀕臨滅絕。台灣民間及宗教團體時常進行「放生」等號稱做功德的放流行為,在未充份調查、規畫與資訊下,甚至出現將淡水魚放入海中,或放流超過環境承載量的數量,導致放生即死亡的情形。至今台灣主管單位仍未能有效規範。

山林水土: 
經濟: 

可持續性的水產資源管理


過去陳舊的水產資源管理,都假設棲地環境不變,以單一物種或族群為基礎,以達到再生產關係(魚類資源量與加入量(子代量)的關係,又稱為「再生產曲線」)的最大持續生產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為目標。也就是說在海洋生態環境維持穩定條件下,魚群可以年復一年提供人類使用的漁獲量的最大限度。但是實際上海洋生態系既不穩定又多變,魚群的環境承載量會隨著氣候變遷而變動,在有限的環境承載量下,不同魚群彼此間,透過密度依存效應又會牽動物種間的消長與互動。所以最大持續生產量的基本前提(如穩定環境、不同魚群彼此間不影響)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事實上管理水產資源也不能只著眼於單一物種與族群層次。

經濟: 
社會: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