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台灣九孔海洋保護區
2003年漁業署責成學術單位組成專案調查小 組,試圖找出問題原因並研擬解決對策。嫌犯由溶藻弧菌、皰疹樣病毒、20面體球型病毒;演變到氣候變遷,亦即大環境――全球暖化改變洋流引起藻相丕變,導 致九孔營養不良抗病力減弱。連主管台灣水產的相關專家都宣稱台灣是九孔疫區,無藥可救,建議九孔業者轉型養海膽、海參。總之政府主管機關至今仍無法提出一 個完整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2003年漁業署責成學術單位組成專案調查小 組,試圖找出問題原因並研擬解決對策。嫌犯由溶藻弧菌、皰疹樣病毒、20面體球型病毒;演變到氣候變遷,亦即大環境――全球暖化改變洋流引起藻相丕變,導 致九孔營養不良抗病力減弱。連主管台灣水產的相關專家都宣稱台灣是九孔疫區,無藥可救,建議九孔業者轉型養海膽、海參。總之政府主管機關至今仍無法提出一 個完整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1993年6月,燁隆集團與東帝士集團分別提出「鋼鐵城」與「七輕石化煉油廠」計畫, 1994年12月5日合流遞送《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可行性規劃報告》及《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說明書》,正式啟動「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準備在七股潟湖與沿海地區填海造陸,開發七輕石化煉油廠、大煉鋼廠與工業港。1999年12月17日下午2時30分召開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66次會議中,以臨時提案方式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2000年5月,政黨輪替後,「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並沒有停下來,而持續進行後續的環評報告書定稿與工業區土地變更程序。6年後,2006年1月19日,環保署依《環境影響評估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公告《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摘要,結束「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的環評程序,依法轉入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2006年11月9日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決議退回濱南案。由於業者不服上訴裁定展開行政訴訟,後經行政訴訟庭判決內政部敗訴,於是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又死灰復燃。
環保團體堅決反對濱南工業區開發的理由
由於有許多天然水域(海洋及淡水)已遭到棲地破壞、汙染或過度捕撈,造成漁獲量大幅下降,以水產養殖的方式,將水產生物(魚、蝦、貝)的幼苗或是種魚放流至特定區域的漁業資源管理模式(資源放流;栽培漁業),咸認是回復資源和增產的關鍵手段,是一項有效的漁業管理模式。
自1980 年起,台灣也開始推動種苗和種魚人工放流後,政府每年均編列巨額經費進行此項工作,但完全未考慮遺傳因子。台灣各地方漁政公營單位或民間放流團體多不生產種苗和種魚,台灣在進行水產生物人工放流時,往往是由數個私人養殖場競標,由得標者提供漁政公營單位放流所需的物種與數量。在種魚來源及遺傳資訊不明,魚苗難以分辨(魚苗辨識不易、放流魚苗是否是當地缺少的物種或是隱蔽物種),品質不清的情況下,以及缺乏族群遺傳及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下,往往發生將台灣本島南部的水產生物放流至台灣本島北部或離島,淡水物種放流至海水的乖離現象和烏龍事件。因此人工放流對天然生態的影響(甚至造成反效果)實在堪慮。
台灣除少數先住民捕魚外多以陸上狩獵為主,百年前大陸移民開始渡海來台,從事季節性的短暫性捕魚(以烏魚為大宗),並逐漸定居發展出魚塭養殖(以養殖虱目魚為主)。當時之漁業屬沿岸和粗放混養式養殖漁業,既傳統又落後。由於漁具原始、笨重,漁法簡單、粗糙,兼以人力為主,漁獲效率差。加上缺乏冷藏科技等因素,漁獲無法儲存,漁獲量終究有限。
日本人治台移植日本漁業經驗,首度引入動力漁船,改良漁具漁法、興建漁港,調查開發漁場,台灣漁業始具現代化漁業雛型,開始向遠洋漁業進軍。同時日本人也進行水產養殖試驗及水產品加工的研究。二戰後國府大力補貼,政策性獎勵扶植漁業,今天台灣儼然己是年產130萬噸漁獲量的漁業大國。設備新穎現代化的遠洋作業漁船遍及三大洋,水產養殖場則由平地蔓延至山中拓展至海上,遍布全島。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快速攀升和陸地農耕面積有限,以藍色革命圈養水產生物,由海洋提供蛋白質已是大勢所趨。但是隨著水產養殖規模之擴大、漁場經年養殖而老化,養殖病害問題層出不窮,已嚴重阻礙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因為養殖高經濟價值的肉食性種類(對蝦、石斑、鮭魚等),甚至會消耗大量食物鏈下層低經濟價值之下雜魚類,加劇混獲,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不僅沒有減輕人類對天然水生生物的捕撈壓力,保護野生漁業資源;反而加速掠奪野生漁業資源,瓦解生態系。為了水產養殖產業的永續發展,以遺傳育種培育生長快、抗病與抗逆性強、飼料轉化率高、品質好(色彩、體型、肉質、口感、味道)的優良食用品種,實為未來走勢。
除了生長率性狀容易從表型上鑒定與選擇,很多性狀(如肉質、口感、味道)難以直接從個體外觀鑑別,甚至無法在種魚測試。因此,有必要進行間接選擇,獲得與控制這些性狀基因相關或連鎖的標記,藉以提高育種效率。對於水產生物而言,掌握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標記還有特殊用途,例如經年累月辛苦選育出的優良品種,由於意外(颱風、洪水、赤潮、乾旱、瘟疫、火災、突發性災害、或者人為失誤等)而流失時;或是種魚中是否具抗病與抗逆性,借助分子標記,從一滴血或口腔黏液等不入侵或傷害魚體的方法,很容易從原族群中篩選培育出帶有此性狀的良種,排除誤選劣種個體當種魚生產種苗的機率,會明顯提升生產效率。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俗稱豆腐鯊的「鯨鯊」,在六月二十七日完全禁止販售,台灣終於依照國際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紅皮書附錄二瀕危保育物種的規範,正式全面禁止捕殺、交易;台灣因為是少數仍在捕食鯨鯊的國家,因而被國際保育界以「惡島」稱之。然而在早期,鯨鯊並不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部份,以前沒人吃這種魚,漁民如果鏢到豆腐鯊都拿去填海,而且因為鯨鯊是海裡體型最龐大的魚類,漁民往往基於安全起見而避免鏢獲鯨鯊。
過去鯨鯊尚未成為消費對象之時,鯨鯊的價格非常低廉,一九八五年以前一尾數千公斤重的鯨鯊僅能賣得台幣5,500 ~ 8,200元,目前鯨鯊的價格是所有鯊魚中最昂貴的。一尾兩千公斤重的鯨鯊拍賣價格可達360,000元,而一尾一萬公斤較大的個體,則可賣到1,900,000元,平均一斤差不多300-400元,漁民開始特意鎖定鏢鯨鯊。因為市場經濟的鼓動,鯨鯊數量與體重明顯下降,一九八0年代中期,恆春地區的鏢漁業者,每年的春天在澎湖南方海域可鏢獲50 ~ 60尾的鯨鯊,而在過去的十年間漁獲量已明顯逐年下降至每年鏢獲10尾左右,在一九九四年及一九九五年每年的鏢獲尾數更不及10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