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建構台灣九孔海洋保護區

台灣的九孔(Haliotis diversicolor)養殖是道地的台灣在地產業(種 貝、育苗、龍鬚菜餌料、人工合成飼料、養殖設備等都是本土產業),全國產量在1976年為38公噸,產值約為1.4億元;1995~2000年代更達到最 高產量2,500公噸,產值突破13.5億元,是台灣九孔養殖的全盛時期。但自2001年,爆發九孔幼苗由附著基脫落死亡(脫板症);出現成貝大量死亡, 引發全面性大規模死亡潮,2009年至今全台的九孔幾乎全軍覆沒。九孔產業由漁村如日中天的股王,一夕跌停為夕陽產業。台灣九孔又步入台灣草蝦、海鱺養殖的覆轍和魔咒。

2003年漁業署責成學術單位組成專案調查小 組,試圖找出問題原因並研擬解決對策。嫌犯由溶藻弧菌、皰疹樣病毒、20面體球型病毒;演變到氣候變遷,亦即大環境――全球暖化改變洋流引起藻相丕變,導 致九孔營養不良抗病力減弱。連主管台灣水產的相關專家都宣稱台灣是九孔疫區,無藥可救,建議九孔業者轉型養海膽、海參。總之政府主管機關至今仍無法提出一 個完整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乃開挖整建原本潮間帶之海蝕平台上的潮池而成,標榜與天然海水直接相通,靠著每天潮汐的漲落,置換池中海水與清池,可以節省水、電、人力等養殖成本。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以閘門控制調節海水的進出,和天然環境僅一閘門之隔,是不折不扣的開放系統。

開放系統的缺點是很難,甚至無法控制許多變因, 環境因子是其一,傳染性疫病的管控是其二。此外,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又群聚,集中在有岩礁的特定地區,彼此共用鄰近甚或同海域的海水,使用過的養殖池用 水也未經生物化學等標準去處理污水,即徑自排放至周遭海域,一旦有一養殖池發生傳染性疫病或是汙染源(養殖生物的排泄物、藥物、斃死生物體、殘餌等)流出或沉積海床,隨後蔓延散開必成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其次,溫度劇烈變動,尤其是颱風會誘發九孔成熟種貝同步大量排精與產卵,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不異是變相進行人工種苗放流。由於養殖九孔有效族群數目過小,易釀成遺傳飄變,同時其基因庫與基因多樣性亦遠低於野生族群。經年累月無意識人工種苗放流約20年,台灣野生九孔族群的稀少很難獲得,或許和台灣潮間帶九孔養殖池一度蓬勃發展有關(競爭棲地和餌料、近親交配與稀釋種質),頗值得進一步探討。

科學家發現鮑魚有阿里效應(allee effect),種貝族群的密度必須達到某程度,否則即使環境再適合也無法重建資源。因此台灣應儘可能規劃構築種貝高密度分布的海洋保護區,進行資源管 理,恢復過度濫捕所造成的九孔天然資源量的衰減,重建台灣九孔資源。九孔是藻食性動物,九孔養殖比起台灣一味耗能、超抽地下水兼破壞犧牲環境等社會成本的肉食性水產生物養殖,是對環境非常友善、永續的水產養殖模範產業。台灣九孔業者曾經締造台灣九孔技術獨步世界,日本驚艷,創新傲視全球;中國仿效,養殖產量世界第一的輝煌紀錄,是台灣人民共同的甜蜜回憶。台灣九孔產業是否能夠再度站起來,在台灣發光發亮,端看台灣當前水產領航決策者是否有當年決策者的眼光與膽識!

20120221-1.jpg

颱風或暴風雨誘發鮑魚(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 hannai)與九孔(H.diversicolor) 雌雄同時排精產卵,雌雄個體相隔的距離,強烈影響精卵受精成功與否,與受精率的多寡。

20120221-2.jpg

蝟集於同一岩石密密麻麻健康的紐西蘭鮑魚H. iris群 落,可保證締造完美的受精率,孕育最大量的下一代。

◎本文簡版刊載於2月13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 作者:郭金泉/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 發表日期:2012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