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者環境責任的時代 — 廿一世紀的新議題
二十世紀是消費文明的時代。在二十世紀初,生產線與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模式的應用,大幅提高了工業生產力,福特汽車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新的生產模式不僅提高了產量,更降低了成本與售價,讓包括汽車在內的各式產品,不再是奢侈品,一般民眾也都有能力購買,也因此開創了大眾消費的經濟。所以,二十世紀的一大特徵,就是消費文明的出現 ─ 市場上充斥著消費性產品;為了促銷這些消費性商品,廠商也不停地帶動各式商品的流行;民眾購買使用消費性商品,並溶入商品流行的風潮,更成為大眾生活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面向。但是,消費性產品的大量生產、銷售與消費,也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廢棄物,當這些垃圾超出我們生態環境的負荷能力時,也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面對垃圾問題時,傳統社會關注的只是如何將垃圾由生活圈中移除。但從1970年代起,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如何避免清除處理圾垃所造成二次污染,也成為重要的議題。自1980年代起,對於物質資源的使用,新的環保思潮不再只關心其廢棄後的清除處理議題,而開始注重如何回收廢棄物質,以減少垃圾的產生量,達到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在這個思潮中,歐洲發展出一個劃時代的政策原則 ─ 「延伸生產者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E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