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有替代
面對每日以一百噸左右增長的垃圾山,最好的辦法就是如上所述:大力推動垃圾破袋稽查,好好分類回收,只要能讓垃圾減量四成,就可避免垃圾山繼續長高。
當然,如果縣民能夠共體時艱,配合把每日100噸左右原本被當垃圾丟掉的東西回收出來,那麼這100噸中,估計會有高達80噸/日左右的廚餘;加上過去送去養豬、但未來可能禁養的廚餘每日有10噸左右(2024年廚餘養豬量為5666噸),減掉縣府已規劃招商興設的有機廢棄物資源化中心可處理24.6噸/日的廚餘,因此縣府必須擴增最多達65.4噸/日的廚餘處理設施,以為配套。而其實際擴增規模,須依垃圾破袋稽查成果而定;若縣府可鼓勵民眾儘量自行處理廚餘,就可減少縣府必須負責處理的廚餘量,也可減輕各鄉鎮市清潔隊的廚餘收運負擔。
至於目前已累積至30萬噸左右的垃圾山,若以十年時間(每年運作330天)來削減,相當於每天須處理91噸,加上透過垃圾破袋稽查可減少到162噸/日的須處理垃圾量,縣府依法須負責處理的垃圾量只剩253噸/日,若不想外運,要全部自行處理,免得看其他縣市臉色,同時省下外運成本,那麼設置300噸/日的垃圾處理設施,應是措措有餘。
而這個300噸/日的垃圾處理設施,不見得非得選擇南投最不宜的焚化爐不可。透過最佳化的技術配套,不用焚化爐也可以把垃圾處理掉。首先,可在幾個主要的掩埋場設置機械分選設施,把垃圾中的金屬與無機物(磚瓦陶瓷玻璃混凝土塊)挑出來再利用。
依據南投2024年垃圾採樣分析數據,垃圾中金屬與無機物的含量約為4.45%,因此把這些東西篩分出來後,剩下95-96%(<288噸/日)的有機廢棄物(塑膠、紙張與生物質),則可採取水熱碳化技術。
水熱處理技術是全球各界頗為看好、友善環境的垃圾處理技術,其模仿大自然製造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方式,用高溫高壓(亞臨界或超臨界)的水,將碳氫化合物碳化、液化或氣化;其中液化或氣化所需要的溫度與壓力會比碳化溫度更高。如果只是要把垃圾碳化(若垃圾為生物質,則大半會被水解),只要使用20幾大氣壓、230℃左右的飽和液態水或水蒸氣,在類似壓力鍋、但有攪拌裝置的水熱爐中接觸垃圾半小時左右即可,過程中沒有用火燃燒垃圾,也就不會產生戴奧辛及重金屬等空污排放,很適合大氣擴散不良的南投縣。
這種高溫高壓的水,還可把碳鏈上的氯拔掉,讓所產生的「水熱碳」的氯含量降低,成為安全且均質的燃料,因此也可用來處理氯含量高的醫療廢棄物、營建廢塑膠與廢木材。
另外,南投縣農業發達,有許多廢菇包塑膠袋、PE農膜,每日約3噸45,由於其沾染許多土壤,清洗不易,資源化價值較低,若找不到回收管道,則可考慮針對此類不含氯的廢塑膠採取熱裂解製油技術。
以上所提的廚餘處理設施、機械分選設施、水熱碳化設施、廢塑膠熱裂解設施,基本上無有害空污,可分散式地規劃在幾個主要的掩埋場,或者從城鄉發展地區第二類之三中選址。如此不用犧牲南投的好山好水,同時可實現垃圾自行處理的目標;而且不會像焚化爐一樣把可回收的資源都燒掉,還排放重金屬、世紀之毒戴奧辛、永生之毒PFAS、溴化阻燃劑等持久性毒性物質污染茶米之鄉與水源,同時製造將近20%的有毒底渣與飛灰穩定化物,為南投土地帶來沈重負擔。
方塊1.水熱技術規模小、未成熟,且高耗能、高碳排?水熱與焚化比一比!有人說,水熱技術規模小、未成熟商轉,而且高耗能,碳排又較焚化還高。針對此質疑,在此鄭重釐清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