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不容
除了難以掌控的天災地變與火災爆炸的風險,焚化爐日以繼夜、包含上百種化學物質的污染排放,不但會弱化人類與生物族群健康之外,對農業帶來的風險也令人憂心。
首先,焚化爐會排放多種酸性氣體、粒狀污染物、一氧化碳等會危害作物生長的空氣污染物。根據此開發案環說書表5-1,此焚化爐預計每年會排放51噸的氮氧化物、7.1噸的硫氧化物、4噸的氯化氫、18.6噸的一氧化碳以及2.5噸的粒狀污染物,氟化氫則無評估;且上述排放量並未估計(也難以估算)焚化廠起停爐及異常或意外時的污染排放。根據前農委會及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學者關於公害污染對植物影響之研究,這些空氣污染物會對植物產生如下不良影響:34,35
- 氮氧化物可能會造成葉間黃化,雖然氮氧化物危害幼葉所造成之黃化現象是可復原的,但老葉黃化後則無法復原,且葉片會變乾而脫落;部分植物之葉片會呈不同顏色之斑點,如棕色至銹色。對氮氧化物之急性危害較敏感之植物有番茄、豌豆及萵苣等。(取自附註34)
- 硫氧化物則會造成植物葉緣及葉脈間變白,漂白部分隨接觸時間而逐漸擴展至葉脈,然後葉緣捲曲、枯乾,嚴重者凋萎。對二氧化硫急性危害較敏感之植物有苜蓿、大豆、大麥、小麥、黑麥及萵苣等。(取自附註34)
- 氯化氫在空氣中是以氣體狀態或以鹽酸微粒存在,當其接觸植物時葉面會產生斑點,斑點之顏色因植物種類不同而異,某些狀況下葉緣會變成紅棕色或捲曲,如青江菜。大氣之相對濕度高時會使植物之受害程度更嚴重。(取自附註34)
- 氟化氫進入植物體後,溶於水後形成氫氟酸,會破壞葉內細胞並降低組織功能。「敏感之植物如唐菖莆在暴露於含氟0.01 ppb之空氣中,六星期後造成葉片尖端長2.5-7.5 cm之枯萎,葉片含氟量達148 mg/kg;如果HF濃度為10 ppb,只經22 hr之薰蒸接觸,就會造成葉子尖端10 cm長受害,葉片氟量達297mg/kg。」(取自附註35)
- 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氯化氫與氟化氫等酸性氣體遇降雨所形成的酸雨,也會危害土壤與植物。酸雨會使土壤pH值降低,導致土壤中鈣、鎂、鉀離子等養分大量流失;同時可能淋洗出其他毒性強之金屬如鋁、鋅、錳、鉛、釩,而對土壤中微生物產生危害。水中的酸分子會造成魚鰓形成黏膜,阻礙氧氣吸收。自土壤中淋洗出之Al+3流入水體時會危害魚類的鰓部,嚴重者死亡。(取自附註34)
- 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或揮發性有機物的空氣在陽光照射下,會產生光化學反應,形成臭氧。臭氧由氣孔進入葉部,與細胞接觸後首先破壞其細胞膜而造成細胞死亡,並在葉表面產生徵狀;或傷害葉肉細胞或柵狀組織,或傷害葉綠體而影響植物之光合作用或二氧化碳之同化作用;植物受臭氧危害之病徵最先出現在幼葉尖端,首先呈浸水狀,繼而逐漸變乾而呈白色、紅紫色或褐色的細點斑病徵,隨葉子之成長而逐漸擴散至整個葉面;在高濃度下,會導致大量細胞受損,而出現嚴重壞疽現象。國外文獻指出,美國地區小麥暴露於臭氧下其產量隨臭氧濃度增加而減少,其他作物如大豆、蘿蔔及紫苜蓿等亦可能減產10~40%。(取自附註34、35)
- 粒狀污染物包括PM2.5與PM10,會覆蓋在植物體表面,直接影響到植物對光的吸收,不利光合作用;阻塞氣孔或甚至於吸進葉片組織,而影響到蒸散作用。沈降到栽培基質如土壤,而導致基質的化學變化,間接影響到植物的正常生長。(取自附註35)
根據本開發案環說書表6.2.2-1與表6.2.2-2的南投市與竹山鎮的空品測站監測數據,這兩個地方的臭氧濃度(八小時均值)與細懸浮微粒PM2.5(日均值與年均值)都是超標的,PM10則在及格邊緣;夾在這兩個鄉鎮之間的名間鄉,雖沒有空品測站,臭氧與PM2.5濃度理應也已超標。事實上,由於來自中彰雲的空污,南投縣是臭氧八小時均值與PM2.5的三級防制區,其他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PM10、臭氧小時值則為二級防制區。36今若在境內設置焚化廠,將使空品進一步惡化,名間鄉的農作、茶產可能不再那麼優質、不再那麼豐產。
再者,名間鄉之所以為台灣重要茶鄉,不只在於八卦台地的紅土、西高東低而排水良好的地形,也在於經常濃霧瀰漫、降雨均勻而無旱澇的天候。
根據研究,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平均溫度在18~25℃之間,且性喜溼潤:年降雨量在1,800~3,000 公厘、且年中雨量分佈均勻之地區,較適於茶樹生長;年雨量若少於1,500 公釐,將不適於茶樹的經濟栽培。相對溼度在75~80%之間,最適宜茶樹生長且有利於茶葉品質之提昇;如濕度過大則對茶樹反而有害,不但影響生長亦易罹病害。凡大氣中相對溼度較高的山地茶區,多適於茶樹生長,現今台灣著名茶區多沿中央山脈及其支脈而上,都位於海拔自數十公尺至二千餘公尺、山川秀麗之地區。37
然而,焚化爐排放的細懸浮微粒,可能會影響到降雨機率,導致年中雨量分佈不均、易有旱澇(相對濕度跟著高高低低)而不利茶樹生長。中央大學有份針對桃園地區的大氣研究指出,PM2.5濃度增加,會導致雲滴數量濃度增加、雲滴體積變小、抑制暖雲底部的降水,使雲的生命週期變長,意味著不容易下雨。38
如今南投因為境外污染及濁水溪揚塵的關係,PM2.5年平均濃度較桃園更高,其降雨型態可能已悄悄改變中。根據本開發案環說書第6.2.1節、統計名間自動測站2016-2024年氣象監測資料的數據,名間相對濕度約76.7%~82.1%之間,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1%,但秋冬季(空污季)相對濕度較低,平均為78.47%;年降水量約1,057~2,342公釐,年平均降雨量為1824.4公釐,平均降雨日數為113日,但秋冬季(空污季)降雨日數偏低;二水、竹山、集集等鄰近鄉鎮也有同樣問題。今若境內設置焚化廠,可能會使年降雨量與相對濕度進一步往適宜區間下限偏移,造成名間、竹山、集集、二水等第茶葉生產損失機率增加。
此外,名間、二水、竹山這三個緊鄰鄉鎮上萬公頃的良田(總共11727.34公頃),主要集中在該焚化廠方圓十公里範圍內,其中包括3423.04公頃的茶葉、1820.47公頃的稻作,以及200.4026公頃的有機作物及2925.44公頃的有機轉型期作物,都將面臨焚化廠排放世紀之毒戴奧辛、永久化學物質PFAS、鉛鎘汞等各種重金屬的污染威脅,以及市場對其作物品質的疑慮。這些毒性物質難以分解,會沈降在土壤中累積而被作物吸收,或被沖刷到水體中進入水生食物鏈,或直接沈降在作物表面上,人類最終都將身受其害。39,40,41
尤其名間鄉有著2217.61公頃的茶園,產量高居南投縣第一(2024年產量4472.2公噸,佔南投縣茶產量8859.258公噸的53.86%);竹山也有1205.43公頃的茶園,產能屈居第二(2024年產量1587.36噸,佔南投縣茶產量的17.9%)。也就是說,這兩個鄉鎮所產茶葉合計佔南投縣七成多(71.79%),而南投縣又是全國最大茶葉產區。在地居民一直示警,茶葉採收後會直接日曬或陰乾讓其自然凋萎,同時微微自然氧化醱酵,再行殺青、解塊、揉捻、烘乾,製茶過程中不會有水洗。屆時若焚化爐的有毒微粒沈降在南投縣七成多的茶葉上,對全國有喝茶習慣民眾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覤!
而且,這些茶葉及其他農作的市場價值及市占率勢必下滑;長久之後,茶產可能不再是名間特產;這上萬公頃的農地,也將因為焚化爐的破窗效應,不再被視為優質、乾淨的農地,從而讓收入下滑的農民更有意願把土地提供給非農用的開發行為,而日漸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