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各縣市廚餘回收處理績效綜合Q&A

前言

以下評論的基礎資料主要來自於各縣市 112年度(2023)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以及其他過去零散的新聞報導或各環保機關的公開資訊。基礎資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必須越高越好,評論才能足夠客觀,可惜在目前可公開查詢到的新聞報導與政府公開資訊中,真實性與完整性還不能說非常良好。若將資料分成量化及質化兩大類:量化的資料必須有長期的數據紀錄、統計和分析,才能比較各縣市的優劣,這一點各縣市政府除了依循中央的規定,有定期紀錄廢棄物的總量及各類分佈之外,其他如民間清除處理業者收受的廚餘量,政府無法追蹤,便是量化資料的一大缺口。質化的資料來自各縣市政府自行撰寫的績效報告或是新聞報導,沒有公正第三方定期去做稽核盤查,這些資料的真實性實在有待商榷……。總而言之,以下僅就可獲得的量化或質化資料盡量客觀評論,期盼讀者朋友看過之後也能多加關注自己所居住縣市的廚餘回收處理狀況,進而思考自己是否也能為廚餘減量盡一份心力。

 

哪個縣市是廚餘回收處理的績效冠軍?

這個問題其實被過度簡化了,沒有設定評比的條件,當然就無法比較。再加上前言所提,公開可得的資料不管是質化或量化都缺乏完整性或真實性,硬要去評比出一個總體績效冠軍,筆者怎麼想都覺得不夠客觀。如果我們單純從長期的廚餘回收率去看各縣市表現,倒是可以推敲一下。我們根據政府的公開統計資料,使用了兩種方法去估計各縣市每年的廚餘回收率,兩種方法都各有其假設基礎與缺失,但觀察大致的趨勢還是值得參考。第一種方法假設清潔隊送往焚化爐或掩埋場的廚餘量等於未回收的廚餘量,以此估出的廚餘回收率如下:

大約從2019年之後,可以看出廚餘回收率最高的是離島縣市:金門、連江和澎湖,六都之中表現最好的是台北市,然後是新北和台南,其他縣市中經常墊底的是高雄、基隆、彰化、屏東等縣市。

第二種方法是從人口數去假設廚餘產生的總量,估出廚餘回收率如下

離島縣市依然是前段班(連江縣因不明原因廚餘回收率皆超過100%,所以未列圖中),台北市依人口數統計則掉到中段班,新北和台南維持良好表現,而高雄、屏東和彰化依然經常墊底。

綜和兩個統計數據來看,三個離島縣的廚餘回收率最高,應該是毋庸置疑。其中一大關鍵原因是人口,畢竟人口越多,廚餘產生量一定越大,比起雙北每天要面對龐大人口所產生的巨量廚餘,離島縣面臨的廚餘壓力可說是輕微許多。然而這邊想要強調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離島廚餘無法外送其他縣市,只能在地處理」,地理環境的限制讓地方政府必須提升本地回收率與處理能量,否則會面臨垃圾堆積或衛生問題。根據澎湖縣112(2023)年的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澎湖縣明確指出「無法跨其他縣市處理」,因此全縣推動在地廚餘堆肥、強化本地設施、建立完備的回收與處理體系。另外在金門縣的績效報告中,金門縣特別強調「垃圾破袋查核」與「垃圾車進場落地檢查」措施,有效提升民眾分類意識,帶動資源回收與廚餘分類。澎湖與連江亦皆有強調推動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的整體政策與教育措施。這三個離島縣雖極度缺乏廚餘處理硬體與資源,這樣的弱勢,卻反而促使地方政府自立自強發展在地分散、小而美的廚餘回收措施,且民眾對於廚餘堆積的危機意識高,所以也願意參與廚餘回收。對於那些過度依賴大型集中式廚餘處理設施(如焚化爐)的縣市政府或中央環境部來說,這三個離島縣的在地廚餘回收處理經驗倒是可以學習的榜樣。

 

前面說到離島縣市的廚餘回收績效斐然,先天優勢當然包括人口少、廚餘產生量自然也少。若是我們把人口數及廚餘產生總量拉回來看,則新北市的廚餘回收表現應該可算是最佳。下圖各縣市由人口數推估的廚餘產生總量可以很明顯看到,新北市的廚餘總量跟其他縣市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年產量總是逼近30萬公噸。面對全國第一大人口數每日排山倒海所產出的廚餘壓力,新北市還能盡量維持40%的廚餘回收率(以在籍人口數推估),是滿不容易的。另一個關於新北市的廚餘回收政策值得注意的點是,新北市還滿願意嘗試多元化的廚餘回收處理方式。由其112年的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來看,除了過去大量依賴以養豬回收廚餘,近年來對於各種不同的廚餘回收手段,包含破碎脫水、傳統堆肥、高效堆肥、生質能、黑水虻……等等,新北市都有在新增佈建處理設施,或是尋求外縣市或民間企業的合作,112年新北市以養豬之外的方法回收之廚餘量占總回收量約75%,收受新北市廚餘的處理設施,不管公有或民營、轄內或轄外,總共約有20處以上。

台北市雖然由第一種方法(以垃圾中含量計算)推估出的廚餘回收率在近年來表現亮眼,然而卻在以第二種方法推估出的廚餘回收率落居中下之位,雖然其他縣市多少也有此情況,但是台北市特別明顯,我們推測可能是由於家戶產生的廚餘有一大部份並非交給清潔隊,而是由民間廚餘處理業者收走了。由民間業者收受廚餘在公寓大廈林立的城市中是很常見的,而這部分的廚餘因為沒有給清潔隊,在政府統計數字中當然是黑數,不會顯現在以垃圾中含量計算出的廚餘回收率當中,但會實實在在反映在以人口數推估的廚餘產生總量。台北市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撇開其事業廢棄物廚餘幾乎全數拿去養豬,一般廢棄物廚餘則幾乎(94%)以堆肥處理,而這些送往堆肥處理的廚餘量也幾乎完全依賴內湖、木柵、北投三座焚化廠的處理量能,只有極少數(約3%)是送交兩個民間合作的單位。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官方統計中廚餘回收率會高,長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功不可沒,畢竟廚餘佔的體積可不小,清潔隊也會提供廚餘桶。不過由以上論述推測,台北市還有一大塊未交給清潔隊的廚餘量是沒有受管制也無法追蹤的,如果在以農業為主、擁有充足土地可設置堆肥場的縣市,倒是還不用太擔心這些黑數廚餘的去化問題,然而在台北市這樣人口密集、土地狹小的城市,政府可能還是要好好盤點一下這些廚餘到底送到哪兒去了?

 

 

各縣市回收或處理廚餘的主要手段是?

未回收的廚餘

先看未回收部份怎麼處理,由具體的廚餘回收率來看,大部份的縣市長年以來都低於50%以下,也就是有一半以上的廚餘未被回收,這些未被回收的廚餘,有可能是被民間清除業者收去處理,其餘就是送往焚化爐或是掩埋場。這裡不厭其煩想再強調:廚餘不管送進焚化爐或是掩埋場,都是最必須避免的手段,不僅違背循環經濟更製造環境的污染和負擔。廚餘含水量高、熱值低,會降低焚化爐的燃燒溫度,送進焚化爐的垃圾中若廚餘含量太高,燃燒溫度不夠,導致垃圾中含氯塑膠燃燒不完全之時,產生戴奧辛的風險也跟著升高。另外廚餘的鹽份含量也高,會傷害焚化爐的爐體,減少焚化爐壽命,所以對焚化爐業者來說,廚餘也是一大心腹之患。廚餘若埋入掩埋場,容易因厭氧消化而產生甲烷,甲烷是強大的溫室氣體,在20年效期內,其暖化潛勢足足是二氧化碳的82.5倍。下圖是各縣市垃圾中廚餘含量的數據資料,以焚化爐或掩埋場收受的垃圾來做採樣,所以可看出歷年來有多少廚餘被送進焚化爐或掩埋場,過去大多在4成,近年大多在2成,有下降的趨勢,然而比對以人口數所算出的各縣市的廚餘回收率,未回收的廚餘比率依然是居高不下,顯然還有一部份的廚餘以別的方式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了,我們仍需努力將這些廚餘轉往回收。

 

廚餘回收手段

至於廚餘回收的部份,根據下圖2012-2023年台灣全國的廚餘年回收量,過去一直大量依賴養豬作為廚餘回收去化的手段。在2012年還有三分之二的回收廚餘送去當作豬隻的飼料,不過之後逐年下降,在2019年因非洲豬瘟事件,廚餘養豬量大減,廚餘堆肥首次超越養豬,成為主要的廚餘回收手段。目前全國的廚餘回收量以堆肥最多,但養豬的比例也還是不小,各約一半一半。其他處理手段包括生質能(厭氧消化)和飼養黑水虻……等,在最近幾年回收量逐漸上升,也成為各縣市發展廚餘回收策略的可行方案。113(2024)年全國家戶廚餘回收量約 50.5 萬噸,其中飼料化(如養豬)約占 42.8%、肥料化(如高效堆肥及傳統堆肥)約占 45.8%、能源化約占 9.5%、其他(如養黑水虻與雞鴨等)約占 1.9%

 

下圖這是2023年各縣市廚餘總回收量、堆肥量、養豬量和其他處理量的數據,六都因為人口多,廚餘回收量也是其他縣市的好幾倍。只看六都的話:新北市和台北市主要以堆肥方式回收廚餘;桃園則是堆肥較多,養豬和其他處理方式其次;台中幾乎沒有堆肥,一半養豬一半其他處理;台南則是堆肥與養豬各半;高雄則幾乎都是養豬,堆肥只有一點點。

 

廚餘堆肥

下圖則是2012 - 2023年各縣市的廚餘堆肥量,可以看出新北和台北的廚餘堆肥量能一直都很高,幾乎是除了台南以外其他縣市的十倍以上。

根據新北市112(2023)年的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其廚餘堆肥量能之所以這麼高,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擁有許多堆肥處理設施,新北市目前的堆肥處理設施與量能如下

地點 處理方式 處理量能 備註
雙溪區 高效堆肥廠 10 噸/日 設備正常運轉
土城區 高效堆肥廠 25 噸/日 設備正常運轉
淡水區 高效堆肥廠 12 噸/日 設備正常運轉
三峽區 高效堆肥廠(興建中) 200 噸/日(設計量能) 預計113年完工
鶯歌/坪林 黑水虻再利用(非傳統堆肥但屬再利用) 合計 12 噸/日 屬生物性處理
  • 目前既有堆肥總處理量能為:47 噸/日
  • 未來三峽廠完工後將大幅提升至超過 247 噸/日

 

相比於新北市還有約四分之一比例的廚餘回收依靠養豬,台北市則是幾乎100%都是以堆肥方式回收廚餘。根據台北市112(2023)年的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台北市的三座焚化廠皆附設廚餘堆肥設施,如下表:

設施地點 設計處理量(公噸/日) 實際處理量(公噸/日) 操作率
內湖焚化廠 50 + 傳統堆肥0.6 72.51 + 0.42 145% + 37%
木柵焚化廠 50 + 傳統堆肥33 61.31 + 57.31 123% + 174%
北投焚化廠 25 + 傳統堆肥1 45.75 + 1.16 183% + 79%

總平均操作率達149%,充分發揮設施效能。高效操作率反映出台北市高效率的堆肥量能,而這條廚餘堆肥的流水線能夠順暢運行,除了有完善的處理設施跟充足資源,來自上下游的推力和拉力也是重要因素。廚餘產生的上游因台北市長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促使民眾強化廚餘分類,廚餘進入焚化爐的比例大減,自然多轉往堆肥,這一點新北市也是一樣受益於「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至於廚餘去化的下游,台北市每月平均產製堆肥成品 140.89公噸,其中 去化率達98%,接近完全利用。

 

各縣市的廚餘堆肥處理量能是否充足,非常仰賴該縣市有多少堆肥處理設施、以及多少處理量能,下圖是2023年各縣市廚餘處理設施實際處理量能。

破碎脫水是廚餘要進行堆肥之前的必要程序,若要將台北和新北的廚餘堆肥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縣市,就得補足必要的基礎設施,例如桃園和台中雖然堆肥量能足夠,但卻缺乏破碎脫水設施,堆肥效率還是被大打折扣。目前光是新北市加台北市的破碎脫水量能是其他縣市的十倍以上,這樣的不平等現象,雖說新北與台北的人口多、廚餘產生量十分巨大,所以分配到的廚餘處理資源本來就應該要夠多,但各縣市自己是否願意投注資源到廚餘回收處理也是原因之一。環境部(環保署)從2003年起開始補助各地方政府設置廚餘堆肥廠,2017年起進入多元垃圾處理策略大幅擴增規模,專案投入破碎脫水設備補助,然而並不是每個縣市政府都有好好利用這些補助去發展廚餘回收的基礎設施,長年依賴焚化爐的縣市政府,抱持著廚餘焚化比堆肥便宜的錯誤觀念,居然也做出將廚餘回收補助退回的荒謬行為,如基隆市的案例

 

廚餘養豬

下圖是2012 - 2023年各縣市廚餘養豬量,我們已經知道在2019年之前,養豬是廚餘回收的主要手段,由圖中可以看出,包括桃園、高雄、新北、台南、台中……等,過去的廚餘養豬量都非常多,這些縣市要不就是轄內的養豬戶夠多,要不就是鄰近養豬大縣。2014 - 2015年廚餘養豬量有一波大減,桃園尤其明顯、養豬量劇減至1/4,可能原因之一是2014年初台灣發生豬下痢病毒爆發事件,小仔豬死亡率高達八成以上,以致到了2015年台灣豬隻的總頭數縮減許多,廚餘養豬量也自然也大受影響。另一個打擊廚餘養豬量的時間點則是2019年農委會因非洲豬瘟而暫禁廚餘養豬,規定養豬戶必須有高溫蒸煮設備才能收受廚餘養豬,使得許多無法負擔設備建置成本的小型養豬戶退場,不再收受廚餘。

 

其他處理手段

生質能(或稱厭氧消化、共消化)以及飼養黑水虻是其他處理方式中,目前漸漸發展起來的兩個主流。擁有能力以厭氧消化回收廚餘產出生質能的縣市,主要是桃園、台中、屏東。桃園的生質能中心設有厭氧消化單元,設計處理量能是135公噸/日,但根據桃園市112年度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該年的實際處理量能只有43.16公噸/日,僅有約三分之一的操作率。鄰近兩大廚餘產出縣市:新北與台北,只有新北會將少部份廚餘送往桃園的生質能中心處理,台北市的績效報告中則完全沒有提到以生質能(厭氧消化)回收廚餘。桃園市這座生質能中心空擺著三分之二、每日約90公噸的廚餘處理量能,甚是可惜

台中市在外埔區設置了一座「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是全國首座生質能源廠。其設計處理量能為100公噸/日,而112年的實際處理量高達107.1公噸/日(根據台中市112年度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如此高的廚餘處理操作率,多歸功於台中市於111(2022)年開始實施的「臺中市一般廢棄物之生廚餘分類回收排出規定」,其中條文寫明「家戶產生之生廚餘應與熟廚餘分類貯存並交付清潔隊」、「生廚餘回收後主要用於堆肥或生質能源化」;也規定了如硬果核、玉米芯、甘蔗渣、蛋殼、海鮮殼……等等較難破碎不適合堆肥的廚餘不能算是生廚餘,依此分類出的生廚餘十分適合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的設備收受處理。此法規實施後,台中市家戶所收受的熟廚餘送往養豬,生廚餘則全數送往外埔綠能生態園區處理,於是台中市112年度以生質能(厭氧消化)處理廚餘的成績才會如此亮眼。將廚餘轉為生質能有許多

另一種產製生質能的方式是與禽畜糞共消化,本質上與桃園或台中的生質能設施一樣原理是厭氧消化,只是策略上強調生廚餘加上禽畜糞共消化可回收兩大農業廢棄物並轉化產製出能源。屏東是養豬大縣,中央畜牧場與新北市環保局合作「廚餘與禽畜糞尿共消化實廠試驗暨沼液沼渣回歸農地肥分使用試驗計畫」,設置生廚餘和豬糞尿的共消化設備,並且於109(2020)年11月開始操作,設計處裡量能是20-40公噸/日。不過由屏東新北的112年度廚餘回收處理績效報告來看,目前似乎只有新北會將廚餘大老遠送到屏東中央畜牧場作共消化處理,112年的實際處理量能是21.437公噸/日。其他畜牧大縣看來是尚未積極發展共消化的廚餘回收,也是遺憾。

黑水虻是近年來非常受到青睞的廚餘生物處裡方法,根據112年以黑水虻處理廚餘的實際處理量能,最多的是新北市11公噸/日、彰化7.69公噸/日、雲林5.18公噸/日,其它如嘉義、宜蘭、苗栗、南投也都有發展黑水虻處理設施與能力。113(2024)年台中的外埔生態園區亦開始試辦以黑水虻處理沼液、沼渣及雜質。離島縣市非常仰賴在地處理廚餘的方法,所以澎湖縣連江縣也開始推動以黑水虻處理廚餘。

 

各縣市與民間企業合作回收處理廚餘的狀況?

以下是112(2024)年各縣市政府與民間有能力處理大量廚餘的企業合作的情況,事實上只有台北、新北、桃園、雲林這4個縣市有委託民間企業幫忙處理廚餘,其他縣市在112年的廚餘回收績效報告中無此紀錄。台北市的廚餘回收總量中,僅有2.72%交由民間企業處理;新北市是12.95%;桃園和雲林則是極高的51.35%及40.9%。

台北、新北、桃園、雲林委託民間企業處理廚餘回收的比例、各種處理方法的比例以及委託處理的民間企業

 

台北、新北、桃園、雲林委託民間企業處理廚餘回收的比例、各種處理方法的比例

 

與縣市政府合作處理廚餘之民間企業地圖

 

新北市雖然跟非常多家的民間企業合作處理廚餘回收,但總比例也只有12.95%,主要是因為新北市的公有廚餘處理設施量能就夠了,民間設施只是補上不足。雖然委託民間處理比例少歸少,新北市為何都把廚餘送往外縣市處理,最遠還要送到屏東的中央畜牧場去處理,實在不符合運送成本的效益。雙北民間企業的廚餘處理量能貧乏,總不免讓人聯想到那些民間清除業者收受的廚餘該怎麼辦?桃園市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比例委託民間企業處理廚餘回收,推測大概有幾個背景因素:1. 桃園市公有設施量能不足,雖然有「桃園生質能中心(厭氧消化)」,但實際運轉率偏低,112年的操作率僅 31.97%。2. 在地民間設施量能龐大且成熟,泓橋的高效堆肥快速發酵廠設計處理量60公噸/日,實際運轉甚至達到68公噸/日,弘智畜牧場每日可處理20公噸,操作率達 118.6%。且這兩處處理設施都在桃園觀音,可就地處理桃園市的廚餘。3. 桃園市112年起實施「生熟廚餘全回收」,不再區分生、熟,而是「可回收 vs. 不可回收」,這大幅增加了回收量,尤其是市場、飲料店專車回收(僅市場廚餘每天最高就可回收26公噸,全部送往弘智畜牧場)。對比桃園市與台中市,台中市因生、熟廚餘強制分類的政策輔助,其公有設施(外埔綠能園區)能夠處理全市約80~85%的廚餘回收量,所以台中市不須仰賴與民間企業合作。雲林縣跟大部分縣市一樣公有廚餘處理設施的量能不夠,不過雲林縣政府與「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斗六廠堆肥場」簽訂合作,該廠屬於事業單位的環保設施,主要利用工業副產品製作堆肥。南亞堆肥廠 「以企業社會責任方式,免費協助縣府處理廚餘」,縣府只需負擔清運及運輸成本,不必支付處理費用,於是雲林縣政府幸運獲得了40.9%的民間企業廚餘處理量。

 

 

 

各縣市有哪些廚餘源頭減量的措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