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類材質大部份是人造高分子,少部份是利用自然界高分子製成,算是親戚,可一起來檢視它們的可能去處。誠如前述,我國的塑膠生產與消費規模龐大,因此也造就一批強大的再生業者,根據環境部「資源再利用管理資訊系統」,收受這三類材質廢棄物來製造再生料的再利用機構,總共有460家,其中收廢塑膠的有425家(每年量能總計達211.5萬噸),收廢橡膠的有40家(總體量能達22.67萬噸/年),收廢人造纖維的有18家(每年量能總共約4.2萬噸),收紡織殘料的有6家(每年量能總共為9.2千噸)。
相對於這460家專營這三類材質的再生業者,前節提到的7家兼收廢木材做燃料的廢塑膠再生業者還有3家兼收廢木材做為木製品原料的廢塑膠再生業者,顯得有點突兀。
非SRF的燃料化用途部份,目前有4家再利用機構拿廢塑橡膠來熱裂解成油品或碳黑;另有3家處理機構則拿不只這三類材質的多種廢棄物(如廢潤滑、油泥等)熱裂解製油。
儘管上述近500家的處理量能龐大,但他們對廢塑膠或其同類,是有其「品味」的。他們看不上眼的,可能就會流落焚化爐、送到境外處理,甚至被隨意棄置、露天燃燒。而這些正是環境部SRF政策要處理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