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公私部門跨領域合作,可能嗎?(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一)

看守台灣協會辦公室座落在師大分部附近的小巷內,已有十餘年。這裡離新店溪很近,在河堤內有條可以讓人安安心心騎腳踏車、散步的河濱自行車道;在河堤與羅斯福路之間的區域,也有許多鄰近河堤的小公園,綠樹成蔭。

在新店溪旁水源快速道路的高架路下,有一個清潔隊收集及轉運垃圾的空間,也是台北市政府清潔隊景美分隊辦公、休息的場所。他們開放民眾把垃圾、廚餘及資源物拿過去,白天晚上都有提供服務,因此我們常會把垃圾帶過去。

由於長期關心垃圾議題,對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很重視,因此一開始到這裡回收垃圾時,就很訝異他們的分類方式,雖然比派車出去沿線定點收集還細緻,但頂多也只是粗分類,尤其是以容器為主的「一般類」,除了玻璃瓶特別分出來外,其他材質全都混在一起。曾建議在場清潔人員,應該多擺幾個籃子,讓民眾順手把資源物依材質之不同分開來,但他們也只是笑笑,說丟在一起就可以了。

2020091402.jpg

景美分隊清潔車上的圖示

其實,我們一直都知道清潔隊員難以落實分類回收的難處,由於回收利潤微薄,垃圾費率又不足以反映成本,全國各地清潔隊都有人力不足的問題,又不像私人企業可以照業績提升人力,以致回收物越多,清潔隊員工作量越大。而且移動式收集垃圾相當危險,不僅清潔隊員執勤時容易受傷,駛近巷弄的垃圾車更曾發生意外。有鑑於此,我們認為更好的回收策略,應該不是由清潔隊員去進行繁瑣的挑揀與破碎工作,而是成立定點回收站,讓消費這些資源的每個民眾,在丟出回收物的同時,舉手之勞做好細分類。

有了這個想法,且在台東市東海國宅取得成功經驗後,我們剛好有個機會,向各縣市環保局負責資源回收的人員,說明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社區回收站。然而,許多縣市承辦人員以空間問題(都市空間不足,鄉村聚落分散)、民眾不會配合等種種理由,不願去嘗試改變,態度相當消極。這些環保局人員可能經歷太多與民眾互動的負面經驗,對於溝通新作法毫無信心,認為大家一受要求就會抱怨,一定不會配合細分類;但我們認為台灣民眾既然大多數能夠配合垃圾車出現在住家附近的短暫時間出來丟垃圾,代表環境意識普遍很高,很願意配合政府做對的事情;因此如能透過良好的規劃與溝通,日本上勝町做得到的事情,我們一定也可以做得到,何況已有東海國宅的先例,要在台灣廣推細分類回收站,絕非不可能。

後來一位縣市環保局代表說的話,激起了我們行動的意志:他認為這樣的行動,若能由民間推動,或許會更好!在過去,身為倡議團體的我們,總是為公部門提出各式各樣的點子、建議,督促他們做出改變。然而,這國家機器看似龐大,卻很笨重,看似人多,卻不足以承擔社會賦予的繁重責任;身為公民,已不容再癡癡等待,要讓政策出現,可能還是要有先示範、試驗才行。這或許是我們協會可以做到的!

於是我們在去年底致電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科的張股長,詢問是否可以利用台北市清潔隊景美分隊位於溪洲街的水源高架道路下的垃圾回收及轉運空間,讓我們「免費」幫他們規劃成細分類回收站,提升回收物分類品質及變賣收入,同時讓這個地方成為一個環境教育場所,但過程中需要環保局及清潔隊與我們配合,包括要求負責家具維修再生的清潔隊人員,配合提供必要回收物資,如桌子、架子,希望改造過程不必動用到任何經費。沒想到幾天後張股長就為我們帶來了好消息,說他請示的結果,從資源循環科的林科長,到環保局的副局長與局長,都欣然同意!於是我們開始了這一段漫漫的協作旅程。

第一步是與環保局張股長和兩位清潔隊分隊長共同討論細分類項目,原先我們提出29類的分法,協調之後有幾類因為環保局代表堅持認為太容易造成民眾混淆而取消,我們也尊重;不過較令我們遺憾的是,「二手物品」這一類也在協調過程中遭到刪除,我們之所以會增加這一類,是來自東海國宅的經驗。有許多民眾會把堪用物品丟到垃圾桶中,如果能增加這一類,讓二手物品放在陳列架上,供有需要的民眾自行取用,將可延長物品使用壽命,有效減少垃圾。在景美分隊現場,我們也看到許多好好的陶瓷花盆或碗盤,被丟棄在清潔隊員清回來的廢土上,等著一起被送到掩埋場,實在相當可惜。若能有二手物陳列架,該有多好!

但代表北市環保局立場的張股長說,由於台北市民太過奢華,他們擔心收了一大堆二手物品卻送不出去,最後還是要廢棄處理;畢竟,光是二手家具,就已經讓他們吃不消。而且,他們有個防弊規定,送到他們手裡的東西,不管是垃圾還是回收物,都屬市府財產,不能讓民眾白白取走;像是家具,必須先送到內湖清潔隊的家具工廠整理後,再送到內湖再生家具展示場出售。這防弊規定可能源自於二十幾年前的黑心床墊事件[1],怕清潔隊和二手商品業者勾結,把二手物拿去當成新品販賣;但矯枉過正的結果,是阻礙了二手物品的循環利用,因為民眾即使在景美分隊現場看到堪用的行李箱、雨傘、家具,都不能帶出去。

2.png

我們在設站成功後設計給民眾的細分類圖示表

在張股長堅持之下,我們只好暫且妥協,後來在發給民眾的一份景美分隊細分類回收站使用說明中,呼籲大家把不需要但仍堪用的東西優先送給朋友,或透過臉書換物社團(如「不要再買了!免費的幻物與幻務」)找到新主人。如何促進二手物品的流通而不是廢棄,仍是需要跟環保署與各地方政府努力溝通的課題。

完成分類項目討論後,我們直接前往景美分隊回收站,和分隊領班討論可能的空間運用方式。景美分隊的尚班長,或許已經太熟習一切運作,總是一再跟我們說很困難:他們的有限空間,必須因應服務轄區龐大的垃圾量,還要注意清運車輛進進出出時前來倒垃圾的民眾安全,又要停放清運車輛,而且造成民眾不方便時還常常挨罵,可能幾年後還會被附近豪宅趕到別的地方去。而且他們轄區人口眾多,工作量大,卻人手不足,常常成緊繃狀態。他唉聲嘆氣,希望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沒有想要突破困難的意思。畢竟改變,需要突破一道能量障礙,或許日復一日的操勞,他們已無精力去突破能量障礙;但與尚班長不同的是,我們一直認為可以突破困難。

我們首先了解到,這個回收站原有的面積雖然不小,但多用做貯存回收物的空間,每一貯存品項的空間,大概是一台車的載運量,他們會累積到一台車再清出去,如果縮小其貯存空間,隊員清理頻率會提高,等於增加工作量,這不僅是他們不願意,也是我們不樂見的。幾經考量和研究每個貯存區的空間運用,最後我們突然發現,現在從大門進來直走、供民眾做回收的區塊,就是最適當的區塊,這塊區域的面積大約是5米x4米,只要把原來的回收子車部分移至他處,就可以撥出非常充裕的細分類回收空間,且符合民眾之前使用習慣,加上坐在這裡顧大門的清潔隊員,可以順便管理細分類回收站,相當適合。

這樣的空間要擺上二十幾個籃子、大袋子供民眾分類,並不難,但怎麼擺,讓民眾覺得方便又省空間,還是得傷一下腦筋。百般思索之後,我們從家用置物櫃的設計得到靈感:置物櫃的方格若開口朝上,不就是一個個方形垃圾桶嗎?反之,若把垃圾桶傾斜八十度,不就可以把多個垃圾桶堆疊起來,而且垃圾丟進去也不會掉出來嗎?如此往上發展,不就可以省下許多空間嗎?

於是從這概念出發,發展出三個並排在一起的分類回收櫃,約是3米寬、1.1米深、1.8米高,共可放置二十三個品項。我們把概念圖傳給一位自願幫忙的實踐大學學生,請她畫成木工可以看得懂的設計圖(如下),這位同學還幫忙為這三個分類回收櫃設計了輪子,方便移動。

2020091403.jpg 2020091404.png 2020091405.jpg

我們把這設計圖傳給環保局張股長,並初步規劃了每一格要放的品項。這「密集」的二十餘個垃圾桶,可讓民眾用投籃的方式,把他的回收物投到對的地方,小朋友應該會覺得很有趣。張股長他們一看也覺得不錯,就把設計圖傳給內湖清潔隊再生家具維修班的師父,請他們依圖製作。

一個月後,分類回收櫃製作好了,當我們高興地前往景美回收站,準備討論回收櫃的使用方法時,卻發現清潔隊分隊長找了一位里長來表達反面意見。原來景美分隊仍是不支持這個即將成形的計畫,即使我們以為已經想方設法盡量降低對他們空間運用及作業的影響。他們找來了這位里長助陣,分隊長與領班並在旁一搭一唱,希望勸退我們。這位里長說,他們之前曾配合環保署計畫,在此設了一個里資收站,要里民把回收物拿到這裡來,結果成效不彰。我們規劃的細分類回收站,分類更細,里民不會配合,不要白費力氣。而且,他希望景美分隊能夠遷到附近公車站(也是在水源快速高架道路下),因為這裡即將蓋起豪宅,景美分隊在這裡有礙觀瞻!

這種不顧社區公益需求,只想到豪宅觀感的說法非常令人反彈,也激起我們反駁的情緒,雙方立刻劍拔弩張起來,這行動眼看就要嘎然而止了!還好現場有位環保局林科長這時出來打圓場,說服分隊長給我們兩個星期進行試辦,如果不可行,再撤掉。

但是,細分類回收站要成功,必須要有管理專人向民眾解說及協助分類,我們原本希望提供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教育訓練,讓他們承擔這項任務;但清潔隊班長與分隊長不接受這樣的分工,他們說,看顧大門的清潔隊員雖然常常看似呆坐現場,其實很忙,不可能有時間向民眾解說如何細分類。分隊長說,這項工作必須由我們承擔,否則就不要試辦。

為爭一口氣,我們於是咬牙答應,承擔起這兩個星期的解說任務;但要求景美分隊於試辦期間過後,必須承擔起管理此細分類回收站的責任,畢竟屆時大部分民眾已經知道如何細分類,管理專人只要從旁協助民眾做好細分類,不須花太多時間向民眾解說,他們不能再以呆坐現場的清潔隊員「很忙」為由,推卸責任。

但兩個星期的試辦期間過後,以景美分隊這樣的態度,這細分類回收站能否持續存在?想到這裡,協會同仁心中都沈重起來…。

――〉〉誰是社區回收行動的靈魂人物?(景美細分類回收站系列之二)


附註:
  1. 〈9成床墊標示不合格 5家疑製黑心貨〉,人間福報,2014.05.27。
  •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 發表日期:2020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