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都市規劃

國工局該廢了

在蘇花高是否應停建的爭論還未落幕之際,最近交通部國工局又展開了「中橫高速公路」的規劃,以因應中部橫貫公路自谷關以上因政策決定海拔1500公尺的毀損道路不予修復而交通中斷的情況。原來,中部橫貫公路的柔腸寸斷給國工局的教訓,竟然是再蓋一條高速公路來取代!這樣的政策規劃不禁令人搖頭嘆息,而這些只知道興建道路的瘋狂官員,更是令人義憤填膺。

在今年初,行政院經建會出版了一本「傷心月曆」,原因是去年的幾個颱風帶來的超大雨量,暴露了我國山林長期遭到濫墾、濫伐、濫建,而使水土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的問題;這些山崩、土石流、河床淤積等景象,從空中下望令人慘不忍睹,故其利用國家資源一一拍下,希望國人一起來珍愛國土。其中大多照片,正是攝自創傷最為嚴重的中部山區。

中部山區地質原本就較脆弱,加上長期以來人為的蹂躪以及九二一大地震與敏督利颱風等天災的肆虐下,早已奄奄一息。行政院之所以做出封山封路的決策,主要就是要讓大地休養生息。在這本難得一見的政府自省的「傷心月曆」中,有一張「中橫神話,安全財政無底洞」的照片,其照片說明中坦言:「中橫公路横切中央山脈,建造過程中212人殉難,可說是人定勝天思維下的產物。然而中橫不但將完整的生態系切割,更成為民眾安全及政府財政的無底洞。」

特定議題: 

無車日的省思

現代人從小就被有意無意地教養要去擁有一部車子。電視的廣告、汽機車玩具、親朋鄰里同儕的炫耀,讓汽機車所代表的舒適、方便、效率、與身分地位,直入大眾腦海。許多年輕人成年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擁有一部車子。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道路與停車場卻不可能無限增長;因此,若每個人都擁有一部車子,將會是個災難。

其實,我們早已處在災難中了,不是嗎?交通的擁擠、空氣的污染、令人心神不寧的噪音,都是汽機車所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影響。其他諸如溫室氣體的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不吸熱的道路加上汽機車的廢熱所造成的都市熱島效應、不透水的道路鋪面使得都市無法涵養水源且遇雨即澇;另外為了服務更多的汽機車而擴寬或闢建的許多道路,不僅徵收了許多家庭的寶貴土地,更像刀子般一刀一刀劃過脆弱的環境敏感地區,許多大樹因而倒下、珍貴動植物的棲地因而消失、山林的土石因表面徑流的增加與沖刷而更易流失…。雖然我們可以開著或騎著汽機車到達更多的地方,但是我們可以看的東西卻愈來愈少了。

環境與健康: 
社會: 

請讓大地休養生息

在總統大選前,曾聽一位交通界的老前輩在批判蘇花高速公路一案。他說怎麼也想不懂出身宜蘭的游院長竟會大力推動這條沒有經濟效益、破壞水資源與生態的國道興建案。難道他沒有從北宜高速公路的興建過程中習得教訓麼?他列舉了許多理由,描繪了許多故事,指出蘇花高的不可行,指出交通的真正問題與交通部的顢頇。那精采的一晚有許多細節已經有點模糊,然而他說了一句話卻永遠令人難忘:「現在是交通管理的時代,不是交通建設的時代!」

是啊!豈僅是在交通方面,在許多其他面向,包括能源、廢棄物、水資源、山林、觀光…等,也都應該趕緊邁入管理的時代,脫離建設的時代。這些面向都各自擁有不同的問題,是該解決,但是其等所遭遇的最大問題是,在政治人物的私心下,在官商勾結下,在民代把納稅人的辛苦錢當作大餅在瓜分的情況下,在候選人把工程用來換取選票的情況下,在公務人員的屈從、怠惰、甚至利益薰心下,於是許多政策假解決問題之名,行製造問題之實;這些政策下所推動的工程,名為建設,實則破壞。是以,原有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又多出了許多更難以解決的問題。於是,雖然朝野政黨口口聲聲愛台灣,然而我們的大地母親卻早已昏迷窒息。

特定議題: 

21公里的道路有多長?

21公里的道路有多長?它相當於頗受爭議的國道蘇花高(86.5公里)的四分之一;嚴重破壞水資源的北宜高南港頭城段(32公里)的三分之二。這樣的距離,在單調的西部平原上,僅僅是兩三個相鄰鄉鎮的連接,若以一般的行車速度,20-30分鐘即可呼嘯而過。但如果這樣的距離,穿過的是由豐富動植物生態系像串串珍珠般所連結的林地,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

最近在台北的近郊烏來,一條21公里長的道路規劃案正在進行中。這條道路預定連結烏來跟三峽熊空,所穿過之地盡是中海拔原始林地。目前的這21公里景色,林木綿密;老樹枯藤裡,潛藏著許多驚喜,瀰漫著多少清新。僅僅1公里的路程,就可讓人倘佯半天。這21公里的土地,與涵蓋它的這片山林,是山羌、長鬃野豬、與許多現在已難得一見的動植物的家,而人類只是過客。然而人類若僅僅是為著這莫需有的30分鐘,而開闢這條21公里長、5米寬的道路,我們所損失的,將不僅僅是10.5公頃以上的原始林木,而是許許多多不復見的生命,與上蒼造化這樂園所需的千萬年的漫長時間。

山林水土: 

不吸水不透氣的台北市

台北市的人行道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公尺,相當於十座大安公園那麼大。但是在馬英九的主政下,台北市養工處自1999年開始即寬籌年度預算經費辦理全市人行道更新。到今年八月底為止,已有近五座大安公園面積的人行道換成美輪美奐、超厚度、不透水的人工鋪面。近年來,世界各國不斷提倡的生態城市觀念與做法,譬如說,藉著有孔隙的人工鋪面應用在人行道、停車場、低流量的馬路與建築周邊廣場,使雨水可以透過這些孔隙滲透到土壤中,以保護地下水補助及減緩熱島效應。相較之下,台北市的建設完全違反生態城市的理念。

都市化的結果使地表可透水的面積減少,馬路、人行道、停車場與建築物覆蓋在土壤上,使得雨水沒有辦法滲透到地底下去增加土壤的溼度與補助地下水;因此,水文循環受到都市化的干擾。平時不下雨的台北市,因缺少土壤水,又缺少樹木植物,水無法透過植物的蒸散作用回到空氣中去調節氣候;加上台北市位處盆地,空氣對流不佳,使得都市所排出的熱氣,包括冷氣廢熱、汽機車的廢氣等,使台北市的空氣溫度高出鄰近鄉鎮許多,更擴大了都市熱島效應。相反的,透過有孔隙的人工鋪面,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可以讓樹木生長的更好,讓都市有更多的綠茵、有更好的視覺美觀,有製造氧氣以供呼吸。傳統的鋪面把表面的雨水更快速的排掉,至於底下大比例的乾土壤也把鄰近較有養分土壤的水吸走,在這樣狀況下,公園的植物雖被保護,卻也活不好。

山林水土: 
經濟: 

水泥化的危機

曾聽一位前輩談過,當初馬偕剛來台灣判斷原住民和漢人的方法是,遠遠望去只要是樹木成蔭的一定是平埔族的住家,而漢人的聚居地樹木儘皆砍伐。所謂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輔蕃就是把所有的樹砍掉以利農作,而這也導致過去林野間成群的梅花鹿,今天在野外一隻不剩。因此,過去台灣的開拓史可說就是一部伐木史。當平地的森林幾已砍伐殆盡,官民又繼續協力砍伐山坡地,甚至深山的檜木,而因伐木所造成的崩塌、水土流失又導致土石流不斷;政府為此大力推行的所謂山溝野溪整治,就是全面水泥化,用水泥來覆蓋窒息所有土壤中的生物及生命。

山林水土: 
經濟: 

頁面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都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