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黑土
這的確是一塊很有故事的土地。位於名間鄉最南端的新民村,舊稱溪底,它曾是濁水溪水漫流的河床地,日治時期官方在濁水溪築起堤防,才開始有計畫地移入日本及閩客住民來開墾這塊土地;之前只有在「屈尺坵」(今日之「堀尺坵」,其位於新民村東北側鄰近八卦台地尾椎之處)有少數零星開發。1938年左右,日本官方在現今新民國小附近興建19戶日式住宅供日本移民居住,同時為他們找了一些閩客住民遷居此地,當其佃農或傭工。戰後日本移民全數遣返,土地收歸國有,原來在此墾殖的農民改向國有財產局承租土地,往日主要是種水稻、桑樹、水蕹菜等作物,並以養蠶為副業,曾為臺灣蠶絲產地之一,目前主要作物則是稻米與紅薯山藥,也有種黃金蕉、甜蜜桃、神秘果及各種蔬菜水果。1
由於過去為濁水溪洪氾之地,現今則是透過水圳引濁水溪水灌溉,這使得新民村與位其東側的濁水村,長年來累積來自濁水溪的肥沃黑土。這些黑土源自濁水溪上游岩性脆弱的黑色頁岩與黏板岩。在河水沖刷下,黑色頁岩碎裂的顆粒形成了濁水溪主色調,和來自黏板岩的黏土顆粒,一起沈積形成富含鈣、磷、鎂的黑色黏質土,又稱「濁水膏土」或「黑金土」。濁水村和新民村是濁水溪黑土沈澱的起頭,堆積的黑土最為豐厚。有了天然肥料的灌溉,這裡的濁水米特別美味,是正港的濁水米之鄉;而新民村大半的土地,包括外埔段與新民段,以及東北側的南雅村(這個村和北邊已成市區的中正村與中山村,舊稱湳仔,低窪地之意),還有濁水村的名竹段與部份的同源段,也因此被劃為特定農業區,是實實在在的優良農地,也是南投國土分區中被劃入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的少數優良農地中的重要且完整的區塊。2
濁水溪黑土。作者:彰化縣美術館 典藏者:國家文化記憶庫
根據南投國土功能分區,劃入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的農地面積有3566.54公頃,僅佔全縣土地面積0.87%;3而位於濁水溪中游北側、名間鄉南緣的新民、濁水與南雅這三村中的特定農業區,粗估面積約為700公頃左右,在南投的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的土地中佔比高達五分之一。這當中的主力是新民村,共有四處水稻育苗場,專門培育濁水米秧苗,年產約一百萬片秧苗,供應種植面積約五千公頃,是中部地區良質米的種苗中心。4
南投國土功能分區圖的截圖。其中黃色為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深綠色為國土保育地區第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