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快快樂樂出門,帶塑膠袋回家 三百壯士篇

三百壯士篇

看守台灣協會為了想了解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塑膠購物袋的頻率和行為,以及對於塑膠購物袋減量政策的想法,於是我們做了一個問卷——快快樂樂出門 帶塑膠袋回家。目前收到的回應數量已經突破三百份啦,本問卷會一直開放讓所有台灣民眾填寫,理論上……理論上啦,直到回應人數突破兩千三百萬之前都不會關閉。不過現在為了紀念這三百壯士……啊不是,為了感謝這三百多位認真幫我們填寫問卷的小夥伴們,現階段來整理一下大家的回應吧。


  1. 請問您住在哪個縣市?
  2. 一週帶幾個塑膠袋回家?
  3. 塑膠袋來自哪裡?
  4. 為何總是袋回家?
  5. 袋回家了怎麼辦?
  6. 為何丟掉不繼續用了呢?
  7. 自立自強、袋袋相傳
  8. 完全禁用、成功還是成仁
  9. 塑膠袋收費能幹嘛?
  10. 眾說紛紜,但心意一致

請問您住在哪個縣市?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5.png
@看守台灣

首先看各位回應夥伴都住在哪裡,住雙北的人最多,佔了一半以上,似乎是沒什麼好意外的。台中市和桃園市的朋友也不少。其他比較少回應的縣市,是比較沒有塑膠袋的煩惱呢?還是我們這份問卷尚未觸及到住這些縣市的朋友呢?就不得而知了,希望原因是前者。這樣看來,目前這份問卷結果僅能反應雙北市民的心聲,希望日後能收集更多其他縣市民眾的意見。

一週帶幾個塑膠袋回家?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7.png
@看守台灣

第二題就是最關鍵的問題,結果似乎也是令人有點難過地在我們意料之中,平均一週會拿1到5個塑膠袋回家的朋友佔了絕大多數。在台灣這個享有「塑膠王國」之「美名」的國家,長久以來塑膠袋隨手可得,不僅養成國民在生活中對塑膠袋的高度依賴,也養成商家對顧客「一定要拿塑膠袋」的刻版印象。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要完全拒絕塑膠袋其實是有困難的,所以在此我們也應該給其中50位「完全沒有,零!」的朋友們大力鼓掌,也希望你們能多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達成零塑膠袋成就的秘訣。

塑膠袋來自哪裡?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11.png
@看守台灣

這題的回覆,不意外地也是傳統市場和小吃攤販名列前茅,畢竟塑膠袋的十四大管制對象至今尚未納入這兩個場所,而這兩個場所又是生活中非常需要用到塑膠袋的地方。餐廳(有店面餐飲業)也未納入十四大管制對象,各位如果有印象的話,最早開始實施的限用塑膠袋政策是有限制有店面的餐飲業,後來卻因為遭到許多業者強烈反彈而放寬限制,這些反對意見如果現在看到台灣塑膠垃圾的增加速度,不知作何感想。

另外在問卷製作初期其實沒有早餐店這個選項,經協會同仁提醒才加進去,現在看來果然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似乎因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傾向外食加上快速取得,城市裡的早餐店到處都是,於是從早餐店跑到我們手上的塑膠袋也不少。其它比較多來自於十四大管制對象(如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商店)的塑膠袋基本上是要付費取得的,然而看起來還是有一些塑膠袋會從這裡累積,這部份的減量可能單純就提高塑膠袋的價格了。

為何總是袋回家?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1.png
@看守台灣

首先,回答「幹嘛需要理由?人家給我就拿了啊~」的朋友,本人欣賞你的隨興和直率,不過還是希望您下次「如果沒有非拿不可的理由」,就別拿了吧...。現在看起來最多的理由是「出門總是忘了帶購物袋」和「家裡有需要用(例如垃圾袋),所以會拿」這兩項。「出門總是忘了帶塑膠袋」啊...這個在下也是心有戚戚焉,在此提供一個小方法,因為我出門總是帶著背包,所以有事沒事就會往背包裡塞兩三個塑膠袋,洗過的塑膠袋也是隨手就塞進背包裡,久而久之就成習慣了。

比較意外的是「商家總是會給我,不好意思不拿」的朋友也有點多,只能說待人客氣也是一種美德,這部份還是得靠大環境的氛圍改變了,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大多數的商家覺得「給塑膠袋反而才是一個奇怪的行為」。

其它還有各式各樣的原因,族繁不及備載,但其中大概可以整理出兩點是共通的:為了裝生鮮或者油膩的食物、或者商品本身已經包在塑膠袋中。後者雖然對減塑運動來說也是一大麻煩,但其實不在本次問卷要討論的範疇中,我們這次先討論購物用的塑膠提袋。至於前者,我們在製作問卷時的確疏漏了這個選項,大部份的人也許會因考量到衛生而怯於使用其它容器去盛裝食物,尤其受到這兩年疫情的影響,大家心理上容易依賴一次用的容器來減少病菌的傳播。但在此我們還是呼籲:生鮮食物盡量用自己的容器,例如金屬保溫瓶或便當盒去盛裝吧。在從賣場到家裡的這段路上,使用店家給的塑膠袋跟使用自己的容器,病毒被帶回家的機率根本沒差多少。賣家給的塑膠袋(還有一次用塑膠飲料杯)還多走了從生產工廠到店面的這一段路,中間也不知道被哪些人摸來摸去,才到我們的手上;如果我們每次使用完自備容器都有清洗甚至消毒的話,請思考看看,到底是哪一種方式,病菌侵入我們的機率會比較小呢?

袋回家了怎麼辦?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9.png
@看守台灣

當作垃圾袋用其實應該就是近年來雙北實施環保兩用袋的成果,我們很支持也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政策帶來實質上的效益,在對民眾的生活習慣影響極小的前提下,將兩大塑膠袋垃圾的產源(購物袋及垃圾袋)合而為一,等於減少一半產量、支持垃圾費隨袋徵收的遊戲規則、也多少促進重複使用(雖然只有兩次)的理念。洗乾淨後重複使用當然還是我們最推薦的選項,如果真的無法不拿塑膠袋回家的話。有一位朋友回答:「給賣菜的人」...,我們可以想像成消費者跟熟識的商家之間的重複循環使用塑膠袋嗎?如果是的話,我們認為也是非常好的模式喔,它就像袋袋相傳,但是只在可信任的少數人之間循環使用,可以降低衛生安全的疑慮。

為何丟掉不繼續用了呢?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10.png
@看守台灣

這題不意外地也是以「塑膠袋髒污或破損」而丟掉的原因最多,雖然在下本來以為會是「髒污難清洗」的理由最多,沒想到最多會是「破損破洞」,你們到底都拿去裝了什麼啊?不過因為我題目沒有問清楚的關係,我猜這裡塑膠袋破損的情況可能也包括了「重複使用了很多次之後導致塑膠袋破掉了,不得不丟棄」。這樣想的話,因為塑膠袋破掉而不繼續重複使用的理由就很自然了。

其它意見大多也跟油污有關,綜合前幾題的回應,塑膠袋拿來裝油膩食物跟一些湯湯水水,對減塑行動來說還真的是山大的阻礙,也會卡到塑膠袋的回收。目前最有效的策略還是得期待每個人能自備容器了,安全衛生又環保。

自立自強、袋袋相傳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6.png
@看守台灣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4.png
@看守台灣

這兩題的回應可以一起看,相對於為了自己或是家人而重複使用塑膠袋,這兩個問題比較偏向「是否願意在利他的動機之上去做塑膠袋循環使用」。結果有點小意外地超過半數的人都願意去做塑膠袋的回收與共享,即使必須花一點時間與精力,我們猜想原因除了「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之外,近幾十年台灣不斷上升的環保意識應該也有貢獻,這個回應結果是很值得高興的。

另外也有很多人會在「滿足某些條件」下,願意去做回收與共享,這些條件可能是「有空」、「塑膠袋不須另外處理」、「清潔隊會收,我不用跑大老遠去回收點」...等等。這些前提條件可能包羅萬象,每個人都不一樣,恕我們無法一一列舉在選項中,不過這裡我們想要讓政策設計者知道的就是:大部分民眾不是不願意走上環保之路,只要幫我們清除路上的一些絆腳石,我們是願意投入的。希望執政者不要老是抱著「這個政策一旦公告下去,所有人都會氣到彈出來」的先入為主心態,只要事先想清楚配套方案跟調查好民意,相信為了永續的未來大家的配合度還是可以很高的。好吧沒錯.....在下就是意指「完全禁用塑膠袋」這件事。

在問卷設計之時,有志工告訴我們,他對這兩個問題有疑慮,因為做的再好的回收與共享機制,還是在鼓勵塑膠袋的生產與使用,到頭來對源頭減量還是沒有幫助。沒錯!我們完全贊同!所以對17位回答「不需要,不拿塑膠袋回家才是最好的選項」的朋友,謝謝你們認同這個理念。每個議題都會有快速治標跟長期治本的辦法,台灣爆量的塑膠垃圾當然也是。回收跟循環利用是治標,但不代表它們沒用;源頭減量、甚至零廢棄才是治本,但我們無法期待所有人都能一步到位(謝謝不辭辛勞看到此處的讀者朋友,你願意一步到位做好零廢棄嗎?)。這邊順便廣告看守台灣協會正在推動的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其中第七條就明訂「資源的節約使用」是最優先的原則,循環使用、或是回收後再生利用,僅是相對廢棄來說較好的作法喔。

完全禁用、成功還是成仁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2.png
@看守台灣

回答「完全支持...」以及「沒問題啊...」的朋友們還真多啊,我們是一則以喜、一則疑惑。因為在第一題回答「完全不帶塑膠袋回家」的朋友們有15%,表示這裡大概有(34+18 - 15)= 37% 的朋友們是「會帶塑膠袋回家,但支持完全禁用塑膠袋」的,請問這些朋友們,你們已經準備好一堆自備容器了嗎?開玩笑啦,我們不該質疑大家願意做環保減塑的決心,當然政府也不可能明天就開始禁用所有一次用塑膠袋。只是對照這題和「總是會帶塑膠袋回家的理由」該題的回應,我們不禁認為「完全禁用一次用塑膠袋,甚至其它一次用塑膠品」是非常可行的政策。也許大部分的民眾都跟環保的品味第四季第八集裡頭的大姐一樣:「又不是我高興拿塑膠袋,只是店家都會給啊,政府幹嘛不禁一禁算了」。政府你聽到了嗎?想個配套措施,我們趕快把「台灣一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這個問題解決了吧。

在調查非洲國家禁限用一次用塑膠袋政策時,筆者也被一些政策的誇張程度嚇到了,簡直是把塑膠袋當毒品一樣在查辦。例如甘比亞將進口、製造塑膠袋視為刑事犯罪、是要抓去關的,而盧安達與坦尚尼亞則是禁止旅客攜帶塑膠袋入境,說不定他們有訓練專業的「緝塑犬」專門聞旅客行李裡面有沒有藏塑膠袋,筆者不知道筆者亂猜的。這些非洲國家對塑膠袋如此嫉惡如仇,多半是因為長期吃塑膠垃圾的虧。許多非洲國家,例如肯亞、烏干達、奈洛比,都發生過因塑膠垃圾堵住下水道,而造成大雨一來城市嚴重淹水的事件。台灣被稱為「塑膠王國」,當然不可能沒有這類新聞。這些非洲國家的塑膠袋禁限政策如此嚴厲不留餘地,也許是因為塑膠垃圾問題已經是燃眉之急,那台灣呢?是否也要等到塑膠垃圾塞住每個城市的每一條水溝,我們才不得不痛定思痛,全面禁用呢?

塑膠袋收費能幹嘛?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3.png
@看守台灣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21019-node-1483-8.png
@看守台灣

關於塑膠袋一個要收多少錢,大家的回應都好分散啊,我們難得看到意見分佈這麼平均的回應結果。換個角度想,是不是因為這題單純問的是一個死板的數字,沒有個如何產生這數字的依據?例如最後面的開放意見中也有朋友回覆:塑膠袋的收費可能因內容商品而有所不同,很難決定一個固定價格。也許比較有意義的作法是去推算某個公式:根據塑膠袋的年使用量、廢棄量、製造成本、各地清潔隊的財政需求…等等因子,去制定塑膠袋的價格。對照其它國家的塑膠袋收費標準,其實也沒有個級距,大部分國家要不是定得很低:「不準免費就好,收個1塊錢意思一下」、不然就定得很高:「塑膠袋很貴你確定要買嗎?」。抱歉,這題的問法的確是我們沒有想清楚,才造成回應結果無法得出共識,還好我們有問下一題:關於塑膠袋收費的用途,這題比較有趣。

鶴立雞群的兩個回答是「給自備購物袋打折」跟「商家轉型無塑」,贊同這兩項的人數不相上下,我們的意見是:「兩者不衝突啊,做,都做!」。當然這兩個策略的決定權都在商家身上,我們只能在旁邊搖旗吶喊而已,但至少這個回應結果,多少可以讓各位商家一窺消費者的意向吧。我們趁機呼籲:別因為政府強制規定塑膠袋要收費,就先入為主地認為消費者大多會反彈、然後生意一落千丈,想辦法把危機看成轉機試試,轉型成無塑商店、轉向支持減塑和零廢棄的客人,我們相信這塊市場是在穩定成長的。另外有位朋友回答「買地種樹蓋花園」,哎呀筆者真是好喜歡這麼直接回饋自然環境的建議,在我們的理想願景裡,街道上許多商家不只已轉型成無塑商店,還有盈餘在店門口旁邊買地種樹蓋個小小花園,那不是一幅超棒的美景嗎。

眾說紛紜,但心意一致

最後大家給的開放意見留言非常豐富,感謝有好多朋友非常認真地寫下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一些具體的建議跟撇步。我們建議日後填寫的朋友填寫問卷完畢後,請花點時間看看這些留言,應該可以挖到一些「沒錯沒錯,我也這樣覺得」的寶喔。不過留言實在太多,恕我們無法一一回覆,以下大致針對幾個多數被提到的議題來回覆:

除了塑膠袋以外,其它一次用塑膠品

許多人都有提到蔬果、生鮮或食品的塑膠包裝,這些在問卷說明中被我們簡略歸類為B類及C類的塑膠袋、包括其他所有類型的一次用塑膠品,例如免洗餐具、飲料杯、保特瓶...等等,雖然不是本次問卷的主角,但看得出來都是很多朋友長期關注的焦點。我們可以把這些一次用塑膠品大致分為兩類:「額外附加功能」與「商品成套內裝」。

「額外附加功能」指的就是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飲料杯......等,跟商品本身是什麼比較沒關係,單純讓消費者比較方便而已。這一類的一次用塑膠品可以靠消費者自發地改變日常習慣,就可以達到可觀的減量效果。自己帶購物提袋、自己帶餐具、自己帶環保杯......說穿了重點就是「自.已.帶.」三個字。也許我們應該發明個可以裝在門上的答錄機,每當我們要出門時就會大聲唸:「你帶了購物袋嗎!?你帶了餐具嗎!?自帶杯勒?逆這樣對得起地球嗎!?」......真是令人惱火的機器,還是算了。

如保特瓶、生鮮保鮮膜包裝、零食包裝袋、還有某位朋友提到的蛋糕內附塑膠刀,都是屬於「商品成套內裝」,這一類的塑膠用品特徵就是會跟商品成套綁在一起,必須是商品的一部分才會發揮功能,所以很難把它們從商品上分離出來。這一類的塑膠如果要減量,必須仰賴生產者、或者說整個產業供應鍊上的業者願意改變,研發採用新的環保材質、或是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如塑膠刀)。然而業者的壓力畢竟還是來自消費者,只要更多消費者願意犧牲一點方便,選擇更少塑膠的商品,甚至直接拒買,一定能夠形成一股夠大的推力促使產業轉型。

政策面的施力點

將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早餐店......等列入現有的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應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將此問卷調查結果給環保署(現在應該叫環境部了)看,讓他們說出「不如我們將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早餐店......等列入現有的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象,然後今年修法明年開始公告執行」,是本問卷調查最直接了當的野心之一。然而這還需要各位朋友大力幫忙宣傳轉發問卷,目前的回應人數應是不夠,當然這種問卷並沒有多少人回應才算夠的標準,越多人越有說服力,我們也才能清楚大多數人的共識。

輔助民眾將循環共享導入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個很好的政策施力點,例如「袋袋相傳」。題外話,有位朋友提到Google搜尋「袋袋相傳」的結果都是台北太原路一間賣包材的店......老實說,我們在製作問卷查資料的時候也有此困擾,哈哈哈。只是台南市府採用的名稱就是「袋袋相傳」,我們也覺得朗朗上口很好記就直接沿用了,另外新北市府的名稱是reBAG袋袋「箱」傳,也滿響亮的。有些人提到希望將袋袋相傳這種循環共享的政策擴大到其它縣市、和其它一次用塑膠品如飲料杯,當然我們非常樂見。環保署推動飲料循環杯的政策其實在今年七月也已經悄悄上路了,只是當時各大新聞熱議的比較多是自帶杯折5元這件事,較少提到其實政策中也有要求連鎖超商、速食店要有一定比例門市提供循環杯租賃服務。

除了循環共享塑膠用品,回收再生系統的完善也是政策面該努力的方向,倒不如說是政策面「應該」要完善的方向,因為超出了個人行為改變所能達成的範疇。在台灣目前既有、已經運作多年的回收系統為基礎上,想辦法改善各個阻塞的環節,衝高回收再生的效率,對減塑來說也何嘗不是個快速特效藥。政府需要去思考有哪些環節可以改善:單一材質、細分類、回收費率的公平性、照顧個體回收戶......等等。

民眾習慣及教育宣導

不管是政策、或是社會自發性的創新,減塑的方法也是百百種,從源頭減量、改變材質到回收再生,有很多點可以切入,對減塑的效益也都不小。不過也有許多人提到:塑膠本身不是問題,「想丟就丟」的習慣才是萬惡根源;就算發明新的材質,拼命生產、使用、廢棄,還是會造成一樣的垃圾問題;近年因疫情使得外送外帶行為大增,成為日常生活垃圾一大產源。我們非常認同這些意見,稍微歸納出的一個共通結論就是:「我們太習慣浪費跟丟棄了,只要不從根本上改變這觀念,再多減塑策略,最後的效益都不大或是被抵銷」。我們需要民眾自發去思考為何要減塑、為何要零廢棄、我們到底想要台灣一個怎樣的未來環境?這也是為何看守台灣協會作為一個環保團體,長期像蚊子一樣在角落細細地嗡嗡叫,想要提醒大家的事。

最後再次工商服務一下,「源頭減量」、「對資源做更有效的使用」、「對環境友善的產品生命週期」,才是我們對待不管塑膠、甚至所有其它產品的態度,所以我們草擬了「資源永續管理法」,盼望從公部門立法的角度去推動社會及產業的改革,不要再將資源視為可任意無限取得,而是轉型成更妥善、循環、永續的使用方式,歡迎大家一起來連署~!!

  • 作者:林奕均,看守台灣協會
  • 發表日期:2022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