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初踏上被輻射眷顧之地――記福島行(一)

福島,對首次踏上這塊土地的我們而言,是個既陌生卻又耳熟能詳的地方。2011年,這塊土地因為地震與海嘯引發的核災而舉世震驚,並在許多國家敲下了核能發展的喪鐘。八年後的今天,在擁核者的美化與炒作下,我國社會擁核聲浪隱然有復甦之勢。難道,核災在福島所烙下的傷痕,那麼快復元?難道,八年前那場令人不安、不忍卒睹的記憶,是一場幻夢?難道,日本為福島核災所付出的代價不夠高,不足以讓我國引以為鑒?這次福島行,正是要試圖深入了解這些問題!

九月初,在一群日本友人的安排下,我們懷著忑忐的心情,踏上了這塊土地。為了解福島地區輻射劑量與我們平常生活背景輻射的差異,我們借來一台輻射偵測器,並在行前,先量測了生活周遭的空間輻射劑量率;約在0.1微西弗/小時上下,不超過0.2微西弗/小時,和原子能委員會「台灣天然背景輻射約在0.2微西弗/小時以下」的說法差不多;1也就是說,在這樣的輻射背景值下生活一年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不會超過1.752毫西弗。

「西弗」(sv),是量測人體接收到多少輻射能量的單位,1西弗等於每公斤體重接收到1焦耳輻射能量,而微西弗(μsv)是10-6西弗,毫西弗(msv)是10-3西弗。另外一個和輻射有關的重要計量單位是「貝克」(Bg),是量測物質放射性活度的單位,1貝克是指放射性物質每秒鐘發生一次衰變;因此要量測土壤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程度,常會用貝克/公斤,是指1公斤土壤每秒鐘發生幾次衰變。

我們主要路線是從位於福島縣南緣的茨城縣日立市,往北走到南相馬市,再往西走到飯館村,沿途經過的福島縣行政區包括磐城市、廣野町、楢葉町、富岡町、大熊町、雙葉町、浪江町、南相馬市、飯館村。除了拿著輻射偵測器沿途量測輻射值外,在經過楢葉町、富岡町、大熊町、南相馬市、飯館村等行政區時,日本友人還帶領我們到一些值得參訪的地方、認識一些人,以便讓我們深入了解日本處理核災情形以及核災對這塊土地造成的影響。

行前教育

行前,年輕熱情的佐籐克春副教授,先大致讓我們了解日本政府處理福島核災的情形。他說,福島核災發生後,受到輻射污染的範圍相當大。為了除污,中央與地方做了分工,將距離福島核一廠20公里範圍內的區域(這範圍內大部份地方的輻射污染程度都高於每年20毫西弗,也就是自然背景值的11.4倍以上)以及在20公里範圍外但污染程度達到每年20毫西弗以上的區域指定為「除污特別區」(以下簡稱「SDA區」),由中央政府直接負責除污工作,其他高於每年2毫西弗(相當於0.23微西弗/小時)但低於每年20毫西弗的區域,則指定為「污染狀況重點調查區」(以下簡稱「ICSA區」),由地方政府(市、村、町)負責除污工作。


20190901-1.png
左圖為由日本文科省及美國能源部於2011年所執行的空中輻射偵測調查(截至2011年4月29日),中圖與右圖則分別為除污特別區與污染狀況重點調查區的範圍。資料來源:日本環境省。

SDA區的面積有1,150平方公里,相當於4.23個台北大,或者0.56個新北市大,原本人口有八萬人。ICSA區的面積有24,000平方公里,相當於0.65個台灣大,人口有690萬人。福島核一廠發生事故當天,日本政府即要求3公里範圍內居民撤離,10公里範圍內居民待在室內,隔天,則先後發布命令要求10公里範圍內與20公里範圍內居民撤離。23月15當天,在聽到二號爐與四號爐爆炸聲後,日本政府要求住在20至30公里範圍內居民待在室內,並於3月25日建議撤離。3

2011年4月21日,在對於輻射污染範圍有更仔細的掌握後,日本政府將福島核一廠20公里內區域指定為禁止進入的管制區,並於隔天把位於20公里管制區的西北方、輻射污染超過每年20毫西弗的不規則區域,也指定為「強制撤離區」;20至30公里範圍則改指定為「發生緊急狀況時的撤離準備區」(此撤離準備區於當年9月30日廢止)。4因此SDA區就等同於當時的強制撤離區。因福島核災而撤離的人口多達16萬人,其中強制撤離人口約8萬人。

2012年3月,日本政府依據輻射污染程度,將「強制撤離區」進一步劃分為「撤離令準備廢止區」(<20毫西弗/年)、「限制居住區」(>20毫西弗/年,<50毫西弗/年)、「歸還困難區」(>50毫西弗/年,預期五年內都會高於20毫西弗/年)。在「撤離令解除準備區」與「限制居住區」,人們可以沿著主要道路經過此區,可短暫回家但不得過夜,並得為了公共利益而進入此區;在「撤離令解除準備區」,還允許製造業與農業恢復運作,以及允許醫院、商店以及福利事業進行事業恢復運作之準備工作。在「歸還困難區」,會在邊界設置路障禁止人們進入,居民仍得因其需要而申請短暫回家,但管理者必須檢測及掌控其暴露劑量,並要求其穿戴防護衣物器具。5

20190901-2.png
2012年7月(左圖)與2013年5月(右圖)強制撤離區的分區情形。資料來源:福島縣縣廳福島復興工作站

為了除污,日本政府至今已經花了3兆多日圓,且只針對民眾生活圈進行除污,比如住宅周遭、道路、公共場所(學校、公園等)、農地以及住家一定距離內的森林。因此即使撤離令解除了,居民回去後也不能到森林打獵或採集;如若從事農作,則農產品須接受嚴格檢驗,否則難以售出;比如稻米就是一袋一袋接受輻射檢驗,但銷路還是不佳,難以養家活口,因此撤離區居民在拿到賠償金6後大多是另謀出路,很少於除污完成後返鄉。因此即使SDA區內的「強制撤離區」範圍逐漸縮小,人口還是相當稀少,且組成已和核災前大不同,大部份是必須在核電廠工作或者是從事除污工作的人員,或者是地方政府的公務員。

進入輻射租界

我們在9月1日清晨從日立市出發,十點即進入SDA區最南端的行政區楢葉町,不久後即到達J-village,這是日本第一個也是最大規模的國家足球訓練中心,於1997年啟用,於福島核災發生後因為距福島核一廠僅20公里,而被日本政府選中用來當作前進指揮所,就近處理核災,足球選手也因此短暫失去了一個優良的訓練場所。為了備戰2020東京奧運,J-village已於去年9月啟用新的全天候練習場,今年4月20日全面恢復營運。從日立市到J-village,沿途量測輻射值都落在正常範圍內,畢竟我們都還在核災影響較輕微的範圍內。

在J-village短暫停留後,我們進一步深入災區,約半小時後,即到達位於楢葉町與富岡町交界處的「特定廢棄物掩埋場」外圍,距福島核一廠約14公里。雖然進不了掩埋場,但放眼所見是一片蒼翠,往南看是一片稻田,往北則見有低緩丘陵如長蛇般盤據,那掩埋場則位在那丘陵背後的谷地。這片稻田已經除污完畢,一年半前開始種稻。

丘陵上有幾戶人家,也已除污完畢。我們到其中一戶前面的庭院量測輻射值,發現高者達到0.38微西弗/小時,低者也有0.28微西弗/小時,都高於背景值。日本友人解釋說,由於一旁的林地無法完整除污,所以放射性物質會隨著風雨,再次污染已除污的地方。因此除污一陣子以後,輻射值會再升高起來。所以林地不僅變得不再可親,甚至成為輻射污染來源。

20190901-3.jpg
丘陵上的人家。雖然房子和庭院已除污,但房子後面的林地則難以除污。

根據就位在這掩埋場附近的「特定廢棄物掩埋情報館」裡的資料,這特定廢棄物掩埋場總面積為9.4公頃,掩埋面積為4.2公頃,掩埋容量為96萬立方米。其原先就是個私人衛生掩埋場,福島核災發生後,被日本環境省買下用來掩埋每公斤10萬貝克以下的廢棄物,包括:

  • 福島縣內的指定廢棄物:輻射污染濃度超過8000貝克/公斤但低於10萬貝克/公斤的廢棄物,包括焚化灰渣、下水污泥、淨水污泥、農林廢棄物,約有18.2萬立方米,填埋期約6年。
  • SDA區內的廢棄物:包括災害廢棄物與居民臨時返家產生的廢棄物,約有44.5萬立方米,填埋期約6年。
  • 雙葉郡內八個町村的生活垃圾:約有2.7萬立方米,填埋期約10年。7

20190901-spe-waste-landfill.jpg
特定廢棄物掩埋場的大門。

這些廢棄物若是可燃物,均於掩埋前送往焚化爐焚化。據了解,為處理311複合式災難的災害廢棄物,日本政府在SDA區內的九個市町村設置了十座臨時焚化廠,分佈如下圖。焚化後的灰渣再放入儲存容器,然後再送來掩埋;因此,這掩埋場其實埋的是焚化灰渣與各種不可燃廢棄物,而焚化灰渣中除了含有戴奧辛、重金屬之外,還含有經過焚化過程濃縮的放射性物質。因此即使站在其門口,離掩埋區還一段距離,輻射值也有0.39微西弗/小時。

20190901-4.png

圖中藍點即是為了處理災難廢棄物而在SDA區內設置的十座臨時焚化廠。資料來源:日本環境省。

離開「特定廢棄物掩埋情報館」後,已是上午11點半。在趕往下一站途中,日本友人特地帶我們繞到位在福島核二廠北邊的海岸線,讓我們一睹日本政府用錢的荒謬。在哪裡,我們除了遙望福島核二廠的煙囪外,也看到了一道新建的高大海堤。在海堤陸側,並沒有人煙,但日本政府竟以預防海嘯侵襲為由,耗費巨資興建了這道海堤,讓已經負債累累的國庫大失血,卻沒有人真正受到這道海堤的保護,唯一得利的是得標的建設公司。根據報導,福島核災後至2018年為止,日本政府已花了1.35兆日圓,興建了395公里長海堤,讓許多日本人覺得像是住在監獄裡。8以沒有必要的公共建設之名讓國庫通私庫,似乎是各國政客百玩不厭的戲碼。

20190901-5.jpg
切割大海與陸地的高大海堤。左圖:蘇惠卿攝;右圖:許淑茹攝。

中午時分,我們進一步深入災區,來到位於富岡町中心區、距福島核一廠將近10公里的櫻花商城用餐,同時和一位在地女士會面。其實日本友人還安排我們參觀就位在櫻花商城附近的東京電力廢爐資料館,但由於和這位女士會面的時間已到,因此我們只在該資料館中待了幾分鐘就匆忙離開,畢竟這資料館中陳列的資料,可在網路上找到;但親身經歷核災的居民心聲,還有他們親眼目睹的核災處理過程,卻不容易聽到,而更加寶貴。


。――〉〉記福島行(二)

附註:

  1. 《輻射,您有所不知》,行政院原委會
  2. “Transition of evacuation designated zones”, Fukushima Revitalization Station, 2019.03.04 updates.
  3. “Japanese reaction to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disaster”, Wikipedia.
  4. “About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 Red Cross Nuclear Disaster Resource Center.
  5. “Evacuation Orders and Restricted Areas”, Fukushima on the Globe.
  6. 在SDA區內,賠償金額視居民擁有土地面積大小,約在1-6億日圓之間;而在ICSA區內,則在200-300萬日圓左右,落差相當大。
  7. 特定廢棄物掩埋情形介紹,日本環境省網站。
  8. "Seven years after tsunami, Japanese live uneasily with seawalls", Reuters, 2018.03.09.
  • 作者:
    • 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 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召集人、看守台灣協會理事。
    • 蘇惠卿,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 許淑茹,臺南市立金城國民中學資訊科教師、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委員。
  • 此次福島行要特別感謝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出借輻射偵測器並指導使用方式;感謝日本友人藤原壽和、佐籐克春與金星等人協助安排、講解與陪伴;感謝木幡ますみ、櫻井勝延、伊藤延由等三位寶貴的見解與經驗分享。
  • 發表日期:2019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