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動看守郊山、破除步道水泥迷思
日前幾位台北市議員先後分別批評仙跡岩、丹鳳山等步道工程整建,前者批評景美仙跡岩水泥石階與欄杆毀損剝離,使得「仙跡像遺跡」;後者則批評北投丹鳳山被山友走出來的路徑樹根裸露溼滑,要求市府興建花崗岩水泥石階,認為沒有水泥鋪面的步道像「鬼城」,而市政府則是回應每年編列三千多萬維護所轄步道,經費根本不夠。
議員與政府皆以「步道等於鋪面」、「沒有鋪面就是荒廢」的迷思,將天然透水、在地特色的土石小徑鋪上外來的水泥;而以為一勞永逸的水泥鋪面與裸露鋼筋卻毀損成為危險因子,造成工程發包永續,再多的經費都不夠用,這些作為正蠶食鯨吞今日台北淺山生態系的完整性,導致人們本想藉由走步道親近自然,然而鋪面工程卻使動植物生態棲地遭到破壞,而距離城市越來越遠。
2012年全國環境NGO會議,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目標。在此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的新思維下,不只是前述生態破壞的問題,進口的水泥材料在其從生產到棄置的生命週期中都不斷釋出二氧化碳,而且會蓋住天然泥土與樹根,造成土地缺乏保水環境;而天然步道不但走起來不傷膝蓋,降低熱島效應,且步道周遭生意盎然,只要透過適當分散的導水,就可避免溼滑泥濘,甚至運用在地石材重現古道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