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季刊 試刊號
1998年10月 Vol.1 No.0
- 新聞局登記
- 局版台省誌字第1170號
- 售價150元
【目錄】
- 社論
- 編者的話
專題企劃
- 海潮之生台灣鯨豚/周蓮香
- 台灣海洋生態/楊肇岳
- 守護海岸 法治建立與面臨挑戰/邱文彥
- 藍色革命Blue Revolution 水產養殖的承諾與陷阱/Anne Platt McGinn著/郭金泉譯
綠色專櫃
- 台灣水資源的壩道與保育之道(上)/鄭先祐
國土巡禮
- 國土永續利用與政府再造(上)/李永展
環境觀察
- 環境觀察報告/劉志堅
新書評介
- 人類的出路-探尋生物模擬的奧妙/鄭先祐
- 縮減中的田地-世界八十億人的耕地耗損/劉志堅
【編者的話】
《看守台灣》季刊終於問世了!!
對有些讀者來說,《看守台灣》(Taiwanwatch)或許相當陌生,但對有些人來講,或許會覺得《看守台灣》和《看守世界》(Worldwatch)有許多神似之處。的確,《看守台灣》的精神與理想和《看守世界》是相一致的,都是希望提醒人們「地球(台灣)只有一個,所以要好好看守」。
對「看守台灣研究中心」的成員而言,《看守台灣》季刊的成立更象徵了永續發展理念實踐的一大步,「看守台灣研究中心」的成員都是長久以來對環境相當關懷、而且經常投入在各種環境運動上的一群人。然而,仔細想一想,這麼多的環境運動、這麼多的綠色活動,為什麼台灣人對寶島仍究只是站在經濟面向的觀點求取短期的個人利益?為何政府官員在面對環境與發展的政策時往往犧牲環境?為何民意代表所代表的「民意」往往踐踏了真正民意所關心的寶貴台灣資源?
或許除了環境運動的努力、正規教育的訓練、及社團活動的實踐之外,我們需要有一個歷史見證及思想溝通的機制(或媒介),可以將環境運動、學校教育、社團活動的點點滴滴真實且完全地記錄,並將其廣為流傳。大眾傳播媒體在這個重要的節骨眼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報紙及電視的被動式報導之外,將我們對環境的關注及實踐加以記錄出書讓更多讀者更加瞭解環境經營的點滴,或許也是一個改變環境危機的另類作法。
由於今年是國際海洋年,因此第零期的試刊號便以「海洋年」作為主題,從不同面向談談大家對「海洋年」的看法,專題的主旨在於希望每期都能藉由專家學者的深入討論,讓讀者對特定議題有更全面性的瞭解。
「綠色專櫃」將針對最近發生的環境議題提出不同的觀點、以及引介新的綠色思潮與讀者分享。另外每期都會針對坊間發行有關環境議題的新書作整理,並對其中值得引介的新書作介紹。此外,每一期都會針對台灣的環境現況以及國土問題,發表「環境觀察」及「國土巡禮」,主要目的在讓讀者對台灣環境的現況有初步的瞭解,然後引發出對環境問題的批判力、省思力、及運動力。
有Y世代的人跟我說,對環境議題關心或有興趣的人都是一群「綠色夢想家」,我滿喜歡這個講法的,我在想,要讓地球環境、台灣未來成為世世代代台灣人的一片淨土,或許真的要大家都能先成為「綠色夢想家」之後,才可能透過實踐與省思慢慢讓夢想成真,最後達到「綠色新故鄉」的淨土,也或許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永續台灣的願景,就讓我們都成為「綠色夢想家」的一員吧!
李永展
政治大學地政系
永續發展工作室
【社論】
永續海洋 永續台灣
張國龍
今年(1998)五月中旬至九月底,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Lisbon,Portugal),以「海洋-一個未來的遺產」為主題,舉辦世界海洋博覽會,做為聯合國宣佈1998為國際海洋年的重要活動之一。
自古迄今,海洋滋養著地球上千千萬萬的物種和人類的生命。海洋與地球大氣相互調和,為萬物營造永續生存的氣候條件。海洋與陽光的交互影響,提供循環不息的淡水。海洋更是人類文明活動最寬廣的空間,貿易運輸和航海交通,促進各地域人類的互信與合作。
台灣四面臨海,沿岸綿延達一千六百公里。我們的祖先四百年前來台灣定居時,充分的利用四周環海的自然資源,漁牧農並重,期翼能夠永續經營,為台灣奠定繁榮富足的基石。
不幸的是自1960年代開始,台灣社會跟隨著全球的經濟步伐起舞,傾全力發展工業,並獎勵外商來台投資,很多高污染性的工業趁虛而入。短短的三十年間,台灣的大地及環島海域的環境與生態,已遭受到無情的衝擊和難以彌補的破壞。由於河川下游和河口海域的高度污染,成鰻已經無法游出外海繁殖,三十年前每當入冬季節,台灣北部沿海豐富的鰻魚苗,今天已經完全絕跡。
核電廠排放的廢熱及含有輻射核種的廢水,不但使沿岸特有的粉蛤絕滅,珊瑚白化死亡,接近排水口的魚類也產生病變而成為畸型魚(祕彫魚)。有毒工業廢液以及重金屬離子的排放,使得沿海的養殖魚、蝦、蛤等也遭受毒害。水域的污染,漁獲量也隨著減少。最後只有求諸於技術幫助,依賴遙測和流刺拖網的手段,從近海至遠洋,高密度的捕撈而使海洋生物資源快速的耗竭。重工商而輕漁牧的政策,將數以千頃計的海岸濕地、潟湖等,劃為工業區,讓為數已非常有限的野生動植物種立即瀕臨絕滅的境遇。
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海洋環境,將人類所製造出來的廢棄物,直接拋棄或排入水域,是一種愚蠢和短視的行為。相反的,能夠珍惜、保護而永續利用海洋資源,也一樣可以享受高經濟水平和高環境品質的生活。斯堪蒂納維亞(Scandinavia)的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和冰島等就是典型的實例。多少和他們有相同地理條件的國家如台灣、菲律賓等,只會跟隨著大陸型態國家的發展模式,並且比他們更貪婪無厭地以殺雞取卵的手法,但求成長而不顧環境,這種執政者的經營國家的心態,十足地可以從今天社會上以逸代勞、凡事尋捷徑、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物質享受者的身上,反映得十分貼切。
過去台灣不但不重視海洋的發展,還以國家安全為藉口而封鎖海岸和海域,除了少數原本為漁民身份者之外,禁止大部份人民接近海洋。目前戒嚴已解除十一年,但台灣四周的海域仍然像執政者的私產一般,人民要休憩垂釣還須個案徵求政府的同意,這種事事管制,限制人民親海近海,就無法培養出依海為生,與海共存的開闊心懷。唯有減少管制,才能讓人民發展出親近海洋,愛惜海洋,與海洋共生共榮的民族特質。
響應國際海洋年,台灣應該劍及履及,集思廣益,並擬定一個永續經營的海洋政策。中央政府不能只是與民間社團,年年像玩家家酒一樣的合作舉辦淨灘活動,撿撿海邊的垃圾。永續海洋須要一個更寬更廣的格局,舉凡海岸地區國土的規畫,水域污染排放的重新檢討,領海與經濟海域法的制定,海運與國際海洋事務的重視,大陸礁層的開發管理,海洋科技的推動及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育等,都是政府刻不容緩的工作。
我們的祖先來自海洋,他們曾經接受大濤巨浪的考驗。海是台灣子民的生命,健康的海洋更是台灣永續經營的保證。居住在這島上的每一個人,只有一起努力,結合眾人的智慧,發揮祖先存留在我們血液中的毅力,共同來建構這塊海洋中的樂土-永續台灣,永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