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城鄉關係與發展

V1N4
NT$120.00
看守台灣季刊 第一卷 第四期
1999冬季號 Vol.1 No.4
新聞局登記
局版台省誌字第1170號
售價150元




【目錄】

  • 編者的話
  • 社論
特別企畫
  • 永續發展概念對海島台灣的啟示/蕭新煌
  • 全球化與地方化的對話/李永展
  • 生態城市的概念與構想/劉志堅
  • 都柏林黑石鎮「健康城市」計畫導引/張武修
  • 城鄉景觀風貌的變遷與展望/王惠君
  • 原住民保留地-台灣生態與文化的最後防線/戴伯芬
  • 打造清水新故鄉/吳長錕
  • 中山橋的未來願景/黃蘭翔
綠色專櫃
  • 自然步道的理念與特色/林俶圭
  • 回歸森林與河川-迎接後水庫時代的來臨/張正揚
  • 運輸與生態/鄭先祐
國土巡禮
  • 除了房價,更該在乎生活環境/李永展
環境觀察
  • 外國專家看台灣的垃圾焚化爐/鄭益明 
  • 環保五四三/劉志堅
  • 台灣環境負荷知多少?/謝志誠
新書評介
  • 終極演化-人類的起源與結局/鄭先祐

回頁首


【編者的話】

因受到921大地震的影響,致使本期的《看守台灣》未能如期出刊,在此先向各位讀者致歉。《看守台灣》已發行屆滿1週年,而「看守台灣協會」也已於9月底正式成立,感謝各位朋友在草創初年對《看守台灣》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們能夠在極為艱困的情況之下繼續堅持下去。

921這一場世紀之震,無疑是大自然力量最赤裸與直接的展現,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其實是如此渺小而脆弱的,所謂的「人定勝天」不過是人類自以為是的愚蠢行為。在經歷如此慘重的傷亡與損失之後,但願國人能夠從中體悟人類依附自然而存在的事實,進而更謙卑的面對大自然所給予我們的啟示,讓環境價值的思考扎根落實,並且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共同態度,因為要使台灣更好,不僅需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關懷,更需要建立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念,如此我們才能在生態限制的前提之下,獲致最大的幸福。

本期專題「城與鄉」也正是由此一概念出發,探討城市與鄉村的永續發展問題,所收錄的八篇專題文章分別為蕭新煌的「永續發展概念對海島台灣的啟示」、劉志堅的「生態城市的概念與構想」、王惠君的「城鄉景觀風貌的變遷與展望」、戴伯芬的「原住民保留地:台灣生態與文化的最後防線」、吳長錕的「打造清水新故鄉」、黃蘭翔的「中山橋未來遠景」、張武修為大家導引都柏林黑石鎮的「健康城市」計畫,以及我以「全球化」與「地方化」為題,闡述彼此之間的辯證關係。

除了專題之外,本期的「綠色專櫃」邀請了兩位第一線實務工作者分別針對自然步道與水庫問題為讀者撰文討論,分別是由林俶圭引介自然步道的理念與特色、張正揚闡述後水庫時代,回歸森林與河川的必然趨勢;此外鄭先祐也在「綠色專櫃」中探討運輸與生態之間的關係。「國土巡禮」則將焦點鎖定在住宅問題,建構居住與生活關係全面性的思考。至於「環境觀察」除了仍由劉志堅分析台灣的環境現況外,謝志誠則根據統計資料,針對台灣的環境負荷現況作了大概的分析和統計;而鄭益明也引介日前來台訪問的外國專家對台灣焚化爐政策所提出的一些看法,進一步分析焚化爐政策的利弊。

舊的一年又將過去,而在世紀交替之際,展望未來,《看守台灣》除了將秉持創刊的理想,繼續以文字的力量看守台灣的這一片土地之外,我們也希望藉由協會的成立,能夠匯集更多的人,以更多元的方式,為促使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理想而共同努力。

期待妳/你的加入,成為看守台灣的一份子!

回頁首


【社論】

迢迢重建路…是重蹈覆轍?還是浴火重生?

921集集大地震此一堪稱台灣百年來最劇烈的天搖地動,搖醒了台灣人民沈睡許久的漠然,也震出了台灣政府長期以來防災觀念的痲痺乃至凌駕自然的成長極限。從地震發生至今,我們看到了台灣民間令人動容的生命力,以及人性光明面的召喚與發光,然而在人道救援之後,後續龐大而繁雜的重建工作才正開始考驗著台灣政府與人民的集體智慧。因為重建意味的不僅是樓塌之後的樓起,更是一種新的價值觀的展現。對於災區而言,這是一場現實與理想的拔河,而對整個台灣而言,更是邁向永續或趨於毀滅的分水嶺。

在救災、安置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最棘手的重建工作才正要登場。儘管不論政府與民間都對災區重建充滿浴火重生的期許,然而面對到繁雜如麻的現實問題,卻仍待新的思維與價值予以跨越。對於在這次震災中失去家園的災民而言,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窩是最基本的需要,而不降低災前所擁有的財產價值更是災民的願望,然而這個期待卻面臨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特別是在被堪定為禁限建斷層帶區域的土地,民眾權益的維護必然面臨現實的考驗,而政府的回應也必然遭逢理想的挑戰。

根據目前政府所提出的對策,「以地易地」是用來平息災民疑慮的藥方,然而這個口號聽來響亮,但卻明顯地是舊思維下的便宜心態作祟。「以地易地」不僅在現實有其困難,有政策公平性的問題,更有重蹈覆轍的危險。就現實上,土地鑑價與交換難有標準,爭議性大,實施成本極高,且無積極意義;而禁限建區域附近是否有公有且堪用的土地,並且有完整的公共設施以滿足生活機能有待釐清。就政策公平性而言,「以地易地」一旦被視為普遍性的原則而不考慮地方差異,勢必引發公平性的問題,例如在這次震災之中,不少縣市有集居式的大型建物倒塌,「以地易地」顯然可行性甚低也無必要,貿然實施徒然造成社會爭議。

除了這些現實面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如此以應付眼前需要,而忽略整體國土規劃的視野,勢必再度陷入過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之中。長期以來台灣的國土規劃付之闕如,即使已有不少的研究報告大聲疾呼,但在現實利益的角力之下,也只能束之高閣。於是當土地利用以所能創造之貨幣價值為考量依據時,盲目開發、放任發展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僅都市景觀雜亂無章,非都市地區也是一片狼藉。這次地震震出了斷層帶的危險,但這不過是環境敏感脆弱的一部份而已,其他如森林區、特定水土保持區、自然生態保護區,甚至文化景觀的保護,都是維繫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更是妥適的國土利用必須考量的重點。

因此,面對未來艱鉅漫長的災區重建工作,民眾與政府需要的不僅是耐心與毅力,更需要的是新的態度與新的價值。藉由全盤規劃與民眾參與的落實一步一步完成造鎮夢想與藉由土地及金錢的分配來解決眼前的迫切需求之間,是取捨的難題,但卻也是決定重建工作能否成功的關鍵。如果我們捨棄了重新面對環境的機會,而又回到既有的邏輯思考之中,那麼所謂的災區重建不過是將過去的錯誤再複製一遍,災後重建的各項營建工程將僅是刺激經濟成長的工具,抵擋不了下一次災難的侵襲,也遏止不了惡質的金權政治的繼續肆虐。

對於台灣全體而言,面對這次地震震出的許多問題,例如長期不合理的電力政策、虛空的災害防救體系、雜亂無章的營建廢棄物處置措施乃至於毫無規劃的國土利用問題等等,都是國人在這次地震之後應該認真思考與檢討的課題。特別是各政府部門要展現重建的能力與誠意,不是一窩蜂的跑去認養災區,而是應該立即就其職掌的相關業務,儘速因應。例如經濟部應加快發展區域性能源的腳步;立法院應儘速完成災害防救法的立法程序以助於災害防救體系的及早建立;環保署應落實營建廢棄物的分類回收乃至於最終處置;而全盤性的國土規劃更應擺脫現實利益的羈絆,從永續發展的觀點予以落實。

幾萬年前的地殼變動造就了福爾摩沙的美麗風華,而幾萬年後的今天,地牛再次打了個哈欠,帶來的卻是多少個家園的滿目瘡痍。這個「昨是今非」的自然現象正嚴酷的提醒我們:大自然恆常的律動並不會因為人類歷史的更迭、文明的演變而暫歇,地球的生命並不為人類而存在,而是人類依附著自然而延續繁衍。921集集大地震不過是這個事實的陳述,然而人類如何能將大自然的衝擊降至最低,我們需要的不是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魄力,而是更深刻的思索與環境共存的真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