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季刊 第三卷 第四期
2001冬季號 Vol.3 No.4
- 新聞局登記
- 局版台省誌字第1170號
- 售價150元
【目錄】
- 社論
- 編話
專題企劃
- 清淨亞洲2001
- 日本都市廢棄物焚化爐及戴奧辛對策的興建成本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電子廢棄物(e-waste)
- 邁向零垃圾零垃圾政策
綠色思潮
- 簡易蚯蚓堆肥 D.I.Y
- 我國災害防救機制不彰原因剖析
國土巡禮
- 地方建築與環境整合
- 搶救災後大地生靈行動
- 南投土石流災區觀後感
- 透視桃芝災區 遠離土石流夢魘
- 合作社與協力造屋
環境觀察
- 環境保護經費知多少
- 環境影響評估法及制度檢討
新書連載
- 戴奧辛政治學
【編話】
2001年7月是看守台灣協會成立以來,最忙碌與興奮的一個月,因為第二屆清淨亞洲年會在台灣熱鬧召開,並且由看守台灣協會主辦。來自亞洲各國的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代表,針對廢棄物管理議題進行為期五天的會議與參訪活動,這次年會不僅讓我們對各國的廢棄物管理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討論,更重要的是強化了反焚化爐運動的區域連結,彼此作為後盾與支援,而能夠爭取到台灣來舉辦,無異是對長期以來關注焚化爐議題並且投身反焚化爐運動的許多朋友來說,是最直接而深刻的鼓舞。
本屆年會所討論的議題相當豐富精采,包括有來自零廢棄物紐西蘭信託基金會的Warren Snow針對達成零廢棄物策略進行精闢的專題演講;Thanal保護運動資訊成員Shibu Nair介紹由GAIA支持的柯瓦隆零廢棄物計畫;亞太交換中心和巴爾賽行動網的Jin Puckett簡報關於巴爾賽公約及相關公約中討論的有毒物質貿易;而矽谷毒物聯盟的Leslie Byster就高科技革命的負面影響,以及其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衝擊有精采的剖析;至於綠色和平組織的關根采子則以日本為研究個案,發表廢棄物焚化的經濟學觀點。這些精采內容都在本期有詳實的刊載,除了感謝發表人的提供之外,更要向投入時間與精力從事翻譯的義工朋友表達謝意,因為有你們的付出,才能讓這些寶貴的資訊傳佈的更廣更遠。
除了清淨亞洲年會的專題之外,本刊老字號的四大單元:綠色思潮、國土巡禮、環境觀察以及新書介紹(連載)照常推出,期待舊雨新知的指教與回應。
本期由於會務關係,延誤多時,特此致歉,敬請各位讀者見諒,並繼續支持看守台灣協會為台灣的環境努力!
【社論】
新世紀首次大選後的省思—公民社會的建立
鄭先祐
台灣新世紀的首次大選,中間選民逐漸向兩邊靠攏。所謂的「泛綠軍」(民進黨與台聯黨),以及所謂的「泛藍軍」(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兩大類政治勢力之外的政黨,空間極度的萎縮。中國新黨得票率不僅是未過5%的門檻,甚至是只有0.5%。建國黨以及其他政黨的總和,也只有0.5%。若再加上無黨籍的,總共也只是約佔5%。兩大類的政治勢力,於立委的選舉中,總共囊括九成五的選票。
於經濟衰退的壓力下,政治(責任歸屬)的衝擊,已經淹沒所有其他的議題。選舉的過程,猶如「大頭和大頭」的爭霸戰。選舉的結果,只是顯現出「大頭」勢力版圖的重新分配。民進黨的勢力,有顯著的提昇,剛成立的親民黨和台聯黨,都打出一片天地。相對的,過去主導台灣獨大的中國國民黨,受到親民黨和台聯黨兩邊勢力的拉扯,得票率顯著的萎縮。親民黨,可能吸納三成以上的國民黨票源,以及幾乎所有中國新黨的選票。至於台聯黨可能也吸取約有一成的中國國民黨選源。中國國民黨雖仍保有第二大黨的勢力,但已經出現可能瓦解的跡象。
政黨的配票運作,媒體的激化炒作,大頭的強力作秀,迫使選民只有政黨的選擇,不管政見的內涵,更看不到候選人的個人差別。明顯的,政見內涵可能已經不是很重要,因為所謂的白皮書,可以抄來抄去。而且,當選後,所謂的政見未必然就會執行。
另一方面,政見的訴求,似乎對選票的吸引力,也未必然有很大的作用。組織的關係與動員,似乎逐漸的重要。譬如,雖然台北市反核的公民人數可以數十萬以上,但並不必然會投票給多年投入反核的綠黨立委候選人。同時,民間團體的公開推薦或反推薦的影響力,似乎影響並不顯著。
於過去一黨獨大的年代,民進黨是靠「議題」起家。從突破戒嚴的議題,轉戰各項政治或社會的議題,經由街頭的抗爭,逐漸獲得其政治上的權利與地位。從地方主政,進而接掌中央政權。今年國會改選,民進黨的席次雖未過半,但已取代中國國民黨成為國會的最大黨。然而,主政後的民進黨,「議題」的主導逐漸的被「鞏固政權」的訴求所取代,各項議題逐漸的模糊化。
譬如說,核四的議題,是否要停建?勞工的工時案?社會福利案?焚化爐案?科技政策?環保標準案?環保政策?農業政策?經濟發展政策?與中國的關係?環境影響評估案?與財團關係的處理?等等,似乎都走所謂的向中間靠攏的路線,有些甚至走的都還比過去國民黨主政時代更為偏差。雖然如此,支持的選民似乎也沒有其他另類的選擇機會。
明顯的,台灣的公民社會,仍未建立。民進黨從小黨成長壯大後,反過來就有斷絕小黨發展空間的意圖。譬如說,民進黨主導的國會改革,唱議要立委人數減半,選區改為小選區等,這些都是對大黨有利,而封殺小黨的發展空間。
多元多樣,是生生不息,持續孕育生命的自然法則。假藉著所謂「安定」之名,推行權利集中與單純化,這往往會扼殺生命的原創力。表面看起來是安定的社會,其實將會累積更多的挫折與怨氣,其內的權利分贓更是藏污納垢。如此的發展,可能會醞釀更大的動亂與暴力。
然而,多元多樣的發展,這無法靠著主政者自願式的放出權利。這是需要靠社會公民的覺醒與聯盟,所產生的政治壓力。除了各行各業的結盟外,更需要永遠站在民間與社會立場的知識份子,幫忙解構問題的癥結,揭發弊端,以及提出願景。同時,媒體更是需要永遠的站在民間的立場,監督政治的運作,建構相關社會各項議題的討論與溝通管道。建立公民社會,這才是落實民主之道,更是維繫社會安定的基石。建立公民社會,是社會變遷的過程,也就是典範變遷的過程。從少數人開始,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的提昇,理念與信念的宣導,經由讓多數人覺醒,而改造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