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系列叢書 E008
-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著;
-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 合譯
- 售價:新台幣400元
- ISBN 978-957-30329-9-1 (平裝)
- 17x23 公分
- 2008年11月初版
在慶祝《世界現況》發行25週年的同時,我們認為在政策制訂者、商業領袖和全世界的一般民眾們齊心打造永續經濟架構下,應該會有些巨大或革命性的創建。《2008世界現況》以全球的視野,檢視了可讓社會邁向永續的各種創新,包括再生能源、清潔生產、共有資源、貿易政策、永續財政,以及新的經濟指標等,議題廣泛而多元,並探討這些創新近期的發展潛能。這些創新都對重要的經濟假設和商業實務進行了反省再思,以期能創造可滿足人類需求又可保護地球的新經濟體。
【推薦】
「探討永續發展的頂級年度報告。」
――引自「全球掃瞄」《永續專家調查報告》。
「關於全球環境……最全面、最新、也是最受歡迎的摘要報告。」
――威爾森,普立茲獎得主。
目錄 | 簡介 | 序 | 前言 |
目錄
中文版序暨謝辭 | 周晉澄 | iv | |
謝誌 | vi | ||
目錄 | xiii | ||
方塊、圖表 | xvii | ||
序 | 丹尼爾‧埃斯帝 | xxi | |
前言 | 克里斯多福‧弗雷文 | xxv | |
世界現況:一年回顧 | xxix | ||
第一章 | 播下永續經濟的種子 | Gary Gardner and Thomas Prugh /鄭益明、趙如蒨 | 1 |
過時的經濟藍圖 | 3 | ||
一直膨漲的債務 | 6 | ||
經濟學的觀念革新:七個重要的理念 | 10 | ||
創新革命 | 19 | ||
第二章 | 進步的新底線 | John Talberth / 陳素姍、謝和霖 | 22 |
經濟全球化與真正的進步:日益擴大的分歧 | 23 | ||
永續發展:新的底線 | 26 | ||
總體經濟觀點 | 29 | ||
五個個體經濟的目標 | 34 | ||
孕育新底線 | 39 | ||
第三章 | 重新思考生產方式 | L. Hunter Lovins / 陳素姍、謝和霖 | 42 |
生態效益的堅實基礎 | 44 | ||
從搖籃到搖籃:延長產品的壽命 | 51 | ||
跟隨大自然的腳步 | 54 | ||
駕馭新一波的創新浪潮 | 59 | ||
第四章 | 永續生活方式的挑戰 | Tim Jackson / 鄭益明、鄭威辰、陳素姍 | 62 |
永續性的數學 | 65 | ||
慾望科學 | 67 | ||
幸福的矛盾 | 69 | ||
消費較少,生活會更好? | 72 | ||
爭奪地位,以及生存 | 75 | ||
消費主義的「鐵籠子」 | 77 | ||
好好地在限度內生活 | 80 | ||
第五章 | 肉類與海鮮:全球最昂貴的食材 | Brain Halweil and Danielle Nierenberg / 莊瑩珍、劉宜霖、林侑青、鄭郁欣、張怡沁、李家璿、湯惠婷、賴慈芸、周晉澄 | 84 |
生產方式的改變 | 86 | ||
回歸自然 | 88 | ||
改變獎勵辦法 | 93 | ||
擁抱道德 | 96 | ||
產業食物鏈下移 | 99 | ||
第六章 | 建立低碳經濟 | Christopher Flavin / 王Y瓊、司徒懿、林步昇、徐立妍、張思婷、張桐恩、潘勛、鄭安淳、蕭雯、駱盈伶、費儒伯、馬逸飛、陳碧珠 |
104 |
避免災難 | 105 | ||
事實就擺在眼前 | 110 | ||
新能源經濟的藍圖 | 114 | ||
轉型的經濟學 | 117 | ||
經營能源市場 | 119 | ||
最終的臨界點 | 123 | ||
特別篇章:為大自然的服務付費 | |||
第七章 | 改善碳市場 | Zoë Chafe and Hilary French / 林震洋、蔡宜倩、周嘉玲、謝和霖 |
125 |
碳市場的現況 | 127 | ||
限量管制與交易 | 129 | ||
運作中的各項京都機制 | 135 | ||
自願性碳市場評估 | 141 | ||
碳市場的未來展望 | 144 | ||
第八章 | 永續發展經濟中的水資源 | Ger Bergkamp and Claudia W.Sadoff / 許惠悰、鄭益明 | 148 |
現代經濟中的水資源 | 151 | ||
水資源的永續性價值 | 155 | ||
扭轉潮流的創新 | 160 | ||
調和經濟與水資源的政策 | 167 | ||
第九章 | 生物多樣性,無新商機 | Ricardo Bayon / 莊瑩珍、劉宜霖、林侑青、鄭郁欣、張怡沁、李家璿、湯惠婷、賴慈芸 | 170 |
一隻飛蠅值多少錢? | 174 | ||
溼地補償銀行 | 176 | ||
瀕危物種:從負債到資產 | 180 | ||
政府的計畫:利益與缺點 | 183 | ||
自願性生物多樣性補償 | 187 | ||
大自然何價? | 189 | ||
第十章 | 共有財:經濟體系的另一面 | Jonathan Rowe / 謝和霖 | 190 |
共有財是如何的悲哀? | 194 | ||
公司的悲劇 | 198 | ||
收回公共空間 | 201 | ||
從社區到保育 | 204 | ||
第十一章 | 動員社區打造永續世界 | Erik Assadourian / 吳品賢、謝和霖 | 210 |
塑造永續社區 | 212 | ||
加強社區連結 | 215 | ||
經濟生產在地化 | 218 | ||
資助永續社區 | 224 | ||
社區讓社會動起來 | 226 | ||
第十二章 | 鼓動人類能量 | Jason S. Calder / 李根芳 | 231 |
切合地方現實的行動 | 234 | ||
無的資源 | 238 | ||
擴大地方成就 | 243 | ||
克服障礙 | 247 | ||
第十三章 | 永續性的投資 | Bill Baue / 鄭郁欣、林侑青、張怡沁、莊瑩珍、黃晶晶 | 250 |
社會責任投資 | 253 | ||
股東行動主義 | 257 | ||
專案融資與赤道原則 | 259 | ||
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及避險基金的綠化 | 263 | ||
微型金融風行全球 | 266 | ||
永續性的投資當前所遭遇到的障礙 | 269 | ||
第十四章 | 貿易治理新方向 | Mark Halle / 李家璿、張桐恩、湯惠婷、胡怡敏、黃晶晶 | 273 |
國際貿易:助益還是阻礙? | 274 | ||
多邊貿易體系的目標 | 276 | ||
WTO 治理危機的根源 | 278 | ||
信守WTO目標的挑戰 | 281 | ||
環境議題在WTO的地位 | 283 | ||
因應危機 | 283 | ||
接受世界已改變的事實 | 286 | ||
什麼樣的危急關頭? | 288 | ||
附註 | 291 | ||
索引 | 333 |
簡介
驅動全球經濟的環境行動
環境議題一直以來被認為與經濟無關,但今日環境議題正在大幅改寫商業、投資者和顧客的遊戲規則。隨著先進的企業家、組織和政府等單位紛紛採取步驟,以創造前所未有的「永續經濟體」時,全世界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它環境問題而產生的創新,每年正影響著超過千億美元的資金流動。
在《2008世界現況:開創永續新經濟》中,看守世界研究員及其他重要專家強調了一系列會給長遠榮景帶來新機會的經濟開創,例如:
- 在2006年,估計有520億美元投入風力、生質燃料和其他再生能源的開發,比2005年成長了33%。初估在2007年會飆高到660億美元。
- 碳交易的成長現在更為快速。2006達300億美元;將近2005年的三倍。
- 創新的公司正在採取革命性且省錢的工業製程。以化學工業鉅子杜邦為例,在2007年他們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比1991年水準低72%,整個過程省下了30億美元。
突破性創新
過去兩年來,今日經濟世界中最主要的玩家,如花旗集團、高盛集團、KPCB、麥肯錫和威名百貨,已經宣佈了一些突破性的環境計畫;而許多大公司,也將其政治力運用在他們的投資領域:有27家大公司,包含美鋁、陶氏化學、杜克能源、通用汽車、全錄等,正積極地催促美國政府通過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立法。這是在兩年以前都是無法想像的事。
另一個戲劇性改變的指標是,近幾年來成立了575檔環境與能源的避險基金。此外,潔淨科技已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三大創業投資項目,僅次於網際網路和生物科技。再者,有54家銀行,擁有全球85%的民間專案融資能力,已簽署了一項永續投資的新國際標準:「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2008世界現況》引用的近期研究指出:至本世紀末,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損失會相當於全球經濟產出的8%。這份報告亦指出,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當會計標準也納入環境損失面向時,如非永續的森林砍伐、非再生資源耗竭、以及碳排放的危害等,那麼約有39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5%以上;其中有10個國家,縮水的範圍甚至在25-60%之間。
今日,我們有帶領全球經濟邁向永續發展的方法。
改革的需要
為防止全球經濟的崩壞,《2008世界現況》的作者呼籲政府政策應做重大改革,以讓投資遠離破壞性的活動,比如石油開採,轉向新一代的環境永續產業。明確的建議包括:減少補貼與課徵環境稅,讓價格反映生態成本。這份報告也主張,對大自然「免費」提供給人類經濟活動的服務,應進行完整的評估與定價,並描述目前在創造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市場上所做的努力。
「今日,我們有帶領全球經濟邁向永續發展的方法。」計畫主持人蓋瑞‧賈納德和湯姆‧普魯說:「現在的任務只是要把他們整合、將其規模放大,以使其成為今日經濟的標準規範。」
現在,如果人類要持續發展,必須進行比上世紀所見的都更深遠的經濟大變革。
《2008世界現況》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全球經濟正在毀壞自身的生態基礎。其引述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也是探討氣候變遷對經濟影響的「史登報告」 (Stern Report)作者尼可拉斯‧史登,稱目前正在地球大氣層中進行的變化,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市場失靈。」
看守世界董事長克里斯多福‧弗雷文說:「現在,如果人類要持續發展,必須進行比上世紀所見的都更深遠的經濟大變革。要達到永續的經濟,我們應該善用市場配置稀有資源的能力,同時明確地承認:人類經濟只不過是更為廣泛的全球生態系的一部分。」
序
丹尼爾‧埃斯帝/耶魯大學希爾豪斯講座的環境法與政策教授
/耶魯大學環境與企業中心主任
/耶魯環境法與政策中心主任
《2008世界現況》清楚地指出:我們的地球和生存其上的每個人,都面臨著嚴苛的環境挑戰;從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累積,到嚴重的缺水和廣泛的汙染及自然資源管理的問題,均突顯了永續經濟之路顛簸難行。然而已有希望的曙光顯現;正如本書通篇所述,環境創新的速度和規模令人驚奇。
最為突出的是,過去數年來,企業界對環境的態度有了巨大的轉變。公司不論大小、不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亦不論是於歐美舊經濟體內或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強權中,都意識到環境不只是應遵守的法規、要負擔的成本、以及該管理的風險。隨著這個社會提撥大量的資源去尋找解決方案,以面對汙染控制和自然資源管理等廣泛挑戰時,這對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的人而言,將會是個龐大的商機。
很多企業的執行長正試圖從「潔淨科技」(cleantech)這個新興機會,重塑他們的公司。例如,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的執行長傑夫.伊梅特(Jeff Immelt)推動「生態想像」(ecomagination)運動,用來推展公司的高效火車頭和噴射引擎、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技術、淨水系統、以及淨煤發電設備。這並不只因為他是個「追求至善者」,也因為他相信這類市場提供了高成長和高獲利的前景。
同樣的,我工作過的道氏化學(Dow)公司,其執行長安德瑞.利佛瑞斯(Andrew Liveris)要求他的高層經理人應讓公司在永續化學領域、氣候變遷解決方案、以及在解決其他環境問題(像獲取水資源)的進展上,搶得先機,以此來引導創新和促進公司的營收。
當然,涉及企業與環境的行動不僅限於美國。在挪威,REC脫穎而出成為太陽能光電版的主導廠商,市值超過170億美元;設於日本的豐田汽車(Toyota)把省油和關懷環境,置於該公司策略的核心,而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和獲利最高的汽車製造商;智利木製品公司紐瓦集團(Grupo Nueva),在該公司所有事務中都納入環境承諾,而建立起其企業王國。
此外,過去數年裡,數百家小型的潔淨科技公司已在全球各地成立,從太陽能發電企業像是歐斯拉(Ausra)和索拉瑞克(Solarec),到地熱發電業者像是奧塔洛克(Altarock),到纖維酒精技術的開發者像是潤鉅(Range)和寇斯卡達(Coskata),環境創新在個個層面展開。過去一年裡,在創業投資(或稱風險資本)、私募股權、企業的研究發展資金、以及政府對技術發展的補助裡,有超過1,000億美元投資於環境新創事業。
與企業界新的環境關注齊頭並進的,是政策上一個重要發展:即注重創新,並將其視為環境進展和永續經濟的重要關鍵。要從根本上轉變環境發展的軌跡,需要重大的技術突破。
如何推動環境相關的創新?答案愈來愈明顯:即審慎架構以市場為基礎的誘因,引導私部門的投資。
依賴幾千位政府官員制定標準和定義「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的這種技術發展流程,不可能找到或甚至想像出所有需要資助和測試的想法。把行動的重擔移轉給企業界,讓企業有誘因廣泛地思考發展的機會,會更有意義;而私部門有更大筆的資本可投入於技術的開發。技術開發需要數千億美元的資金,不是政府可能支付的數億美元。
私部門也較適於承擔產生技術突破所必不可少的風險。創業投資家(或稱「風險資本家」)不會在乎十分之一的成功預期。那種成功的機率,在政府部門會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此外,企業界也較適於以吸引最好人材的方式來投入環境解決方案,以尋求成功的回報;當企業家預見龐大回收機會,就會投入漫長的時間,並激發一群人付出無數的辛勞。
政府和法規仍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環保署和州議員及全世界的環境部長們,必須把重點從技術開發轉移為建立市場上的誘因,以推動創新和引導私部門投入。特別是,他們必須對造成環境傷害的事情訂出代價,如此才能鼓勵那些設法降低污染和減少非再生資源使用的人們。
在環境領域裡,有兩個並行的趨勢,將可進一步提升對創新的重視。首先,「命令和控制」式法規的重要性,將漸為以市場為主的機制所取代,這趨勢將大幅轉移私部門的關注焦點。在傳統的環境保護模式下,政府不只設定標準,同時也要求使用特殊的技術;公司很少有創新的動機,他們僅僅遵守公佈的指引和法規。反之,在以經濟誘因為基礎的作法下,當公司(以及購買他們產品的個人)意識到,他們對其所造成的每一筆傷害或所消耗的自然資源都得付費時,就會出現很強烈的動機,想辦法減輕這些花費。因此,轉變為嚴格奉行「污染者付費原則」(Polluter Pays Principle),將可讓社會各階層更有意願去節約能源、改善資源生產力、和創新。
第二個大趨勢,是來自這個「資訊時代」所帶來的機會,其讓我們可以更精確地量身訂製經濟誘因,以鼓勵人們轉向以創新為主的環境策略方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追蹤個別排放者或是自然資源的消耗者,是極為困難而昂貴的事;但是在我們這個數位時代,感應器、資料收集技術、及資訊管理系統等愈來愈便宜,且易於使用,而有可能更精細地追蹤排放和資源的使用。譬如,1990年「空氣清淨法」(Clean Air Act)的酸雨許可交易方案,就是靠著在美國每座發電廠設置二氧化硫排放監測器。類似的監視和測量技術,目前可用於追蹤國內每座煙囪、工廠、及企業、甚至每台汽車排氣管的排放。每個月底對每一位駕駛人寄送汽車污染繳費單,有何不可?再也沒有比要求汽車車主為他們自己的汽車所造成的傷害付費更有效的辦法,來激勵他們去尋求燃料效率更高和污染更低的車子。
資訊技術也可用來確認和普及在技術和政策上所謂的「最佳實務」。先進的資訊管理系統,更容易去衡量績效、追蹤趨勢、找到問題、以及確認有效的環境措施。如此政府、公司、社區、及個別家庭可以集中精力於複製成功的策略,而不至於投資在效益不佳的計畫或作法上。
我們大家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環境挑戰時,很容易變成悲觀者,但至少從長期來看,環境創新的前景讓我樂觀起來。
當然,要有所進展,得依賴於企業界加倍重視環境。把環境放在公司策略的核心,這邏輯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今天沒有公司或產業,可以承擔得起忽視能源成本、污染問題、以及其他環境的挑戰;這樣做的人,冒著不利於競爭的風險。嚴肅面對這些挑戰的公司執行長,總是能找出創新的辦法,將問題轉化成降低的成本(生態效益)、更佳的風險管理、新的收益來源、以及強化的品牌忠誠度。
持續的環境進展有賴於精明的政府政策。有了明確的經濟誘因,會更快速地推動公司步上永續發展的正軌。然而,個別的消費者也必須要了解,他們在污染和消費非再生天然資源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通往永續經濟新世界的道路上,《2008世界現況》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並為企業界、政治圈、以及我們每一個人揭示出,所必須採行的下一步。
前言
克里斯多佛‧弗雷文/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董事長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可拉斯‧史登(Nicholas Stern),在其對氣候變遷經濟學的開拓性研究中說道,目前正在地球大氣層中進行的變化,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市場失靈」;這是個全球經濟未準備好因應、且大多數現今的經濟分析無法理解的經濟失靈。
諷刺的是,市場經濟壓倒性的勝利,正在挑戰助其成功的基本信條。傳統經濟學依賴有大量買方和賣方的市場,來決定大多數資源的有效配置,而非靠規劃者。價格機制和獲利動機在刺激技術改革與滿足人們需求等方面,取得了無以倫比的成功,帶給數十億人適當的營養、乾淨的用水、住屋、交通、及無數的其他物品和服務。用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的話來說,市場資本主義走到了現代世界的「制高點」,把共產主義和其他競爭的理論,拋諸於歷史的灰燼中。
早期的經濟思想家像湯瑪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就意識到,當時的經濟運作受到生物物理學的限制。然而,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克服了許多這類限制,以新材料替代已經稀少的材料,用新技術讓農業生產到能源使用等許多事務獲得料想不到的收益。同時,殖民地的擴張和移民,開放了美洲和地球其他地方未怎麼使用的資源。到了二十世紀,經濟成長成了大多數政府和他們的經濟顧問最為重要的目標:所得提高把很多人帶離貧窮,同時也為所有經濟領域創造機會。
那種經濟模式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但是無法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在物質有限的世界裡,經濟成長無法無限制地持續下去;當那種成長指數化時,且牽涉到像中國和印度等超級大國時,會比最優秀的科學家所能預測的,更突然和更悲慘地到達極限。從地下水位下降到石油價格暴漲、以及漁業資源崩潰等,支撐全球經濟的生態系,正受到極度的壓力。自認為能夠在不考慮物理世界的情況下來分析經濟世界的經濟學家,在未來的年代裡,會很難找到工作。
現在要維持人類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進展,得依賴於比上世紀所見的任何轉變都要徹底的經濟轉型。有限的世界需要從不受侷限的傳統主流經濟學,轉移到新興的永續經濟學領域。永續經濟學採納很多市場經濟學的原則,包括市場配置稀有資源的能力,同時明確地體認到:人類經濟只不過是更為廣泛的全球生態系的一部分。這個嶄新的領域,持續分析物理世界所賦予的經濟限制,並提出一系列的創新點子,以把經濟帶至與全球生態系平衡的境界。
《2008世界現況》以實現永續經濟所需的創新為焦點。為此目的,我們徵召了一批思想非凡的專業作者群,他們曾經寫過相關的議題,包括工業生產的新方式、經濟進展的新措施、微金融、以及碳排放市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發展等等。本書包含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案例,包括投資於太陽能等領域的先驅型企業、資助環境企業設立的創業投資家、以及在地方層級動員以鼓勵永續性創新的社區。這些不同類型的倡議,創造了新的經濟模式和企業實務,培育可以滿足人們需求同時又能保護地球的經濟。
我們從這個計畫中強烈感受到:在企業領袖、投資人、政治家、以及一般大眾創造永續經濟學的架構時,有某種很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東西正要破土而出。的確,過去一年來,在氣候變遷議題已成為席捲全球的浪潮下,看到許多創新因而釋出,如百花齊放,終至世界上頂尖的氣候科學家和他們最優秀的傳教士艾爾‧高爾(Al Gore)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令人相當振奮的。
剛好在我們即將付梓時,又有一個創新計畫宣佈了:維吉尼亞技術公司(Virginia Tech)和私人投資家漢能‧阿姆斯壯(Hannon Armstrong)合作,一年將投入一億美元,以改善華盛頓地區建築的能源效率;這在幾乎每天都會出現的創新計畫中,是頗具有代表性的。如同數以百計的類似宣佈,這個計畫創意地結合了私人資本、非營利的專業人士、以及支持的政府政策。
創新的點子和大筆的金錢是個強而有力的組合,而這個組合現在正轉向綠色的方向,令人大開眼界。花旗集團(Citigroup)在2007年5月宣佈計畫,未來10年內將投資500億美元以因應氣候變遷;而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在2006年投資15億美元於再生能源,比起該公司當初所承諾的還多出50%。2006年,全球投資於新能源科技的金額,估計在710億美元,比前一年高出43%。在中國和美國兩國,「潔淨科技」目前居創業投資的第三大項目。更大的動力還是在於像中國新制定的再生能源法和歐洲的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創新,其確保在未來數年裡,這類投資會源源不斷地流入。
從傳統的經濟典範,轉型到以生態或永續經濟學為基礎的經濟,需要在很多層面累積多年的改變,包括課堂上的理論、到企業實務和政府政策。在為物品和服務訂定價格時計入環境的成本和利益,是重要手段之一,這在理論上很簡單,可是卻很難被人們或政客所接受。因此,一定得找出具創意的方法,去破除這道障礙,以求改變;譬如,改變電力事業的規範,以使節能至少和興建新電廠一樣有利可圖。
如果永續經濟學要成為主流的話,將必須滿足人類以及地球之所需。市場經濟學和全球化的擁護者常常指出,自1990年至今已有3億人脫離貧窮——他們大部份是來自中國與印度。然而,現今世上仍有超過10億的赤貧人口;此外,未受惠於上個世紀全球經濟巨幅成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決定要在以後數十年內消除這個差距。因此,當看到用於環境改善的同樣創新(從100美元的膝上型電腦到滴灌),也可以把農業、健康照護、和教育的新方法,帶給貧困的農業社區時,是頗令人欣慰的。
在今天越來越小的世界裡,市場經濟學有許多值得讚賞和珍視之處。要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做那麼多事情,有效的資源配置和鼓勵人們起而行動,比以前更為重要。然而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學,必須根植於對我們世界的更實際的了解,這個我們賴以維生的、以物質和生態撫育我們的世界。如同愛因斯坦所說:「我們無法用我們在造成問題當時所使用的同樣思考方式,來解決同樣的問題。」這句話應該張貼在經濟學教室、公司會議室、以及世界上立法諸公制定公共政策的大會堂的牆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