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2010世界現況 :文化轉型:從消費主義到永續

2010世界現況
NT$340.00
環境生態系列叢書 E010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著;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 合譯
售價:新台幣400元
ISBN 978-986-85541-1-5 (平裝)
17x23 公分
2010年7月初版


消費主義就像海嘯一樣,吞噬了整個人類文化與地球生態系,如果不予理會,我們將面臨全球性的災難。但若我們能疏導浪潮,以永續價值為目標,努力讓文化轉型,不僅將預防災難發生,也將從此進入永續的時代:此後,人類將持續興旺,卻同時能保護地球,甚至復育地球。

本年度《世界現況》彙集50位以上知名研究員與環保實踐者的真知灼見,說明我們該如何駕馭世界的六大機構或制度:教育、媒體、企業、政府、傳統與社會運動,以扭轉文化,導向永續。


如果我們繼續認為自己主要是消費者,就很難遏止現存的環境危機,也很難擁有本可屬於我們, 那種圓滿且幸福的生活。本書是將我們導向正軌的顛覆性之作!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自然的終結》作者

看守世界透過本書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如此雄心勃勃的議程,徵諸歷史,還沒有一個世代所達成的文化轉型,像本書中所呼籲的那麼全面…讀者很難不被本書的大膽論述所打動。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葛拉敏銀行創辦人

本年度的《世界現況》猶如一場文化性的心靈風暴,以猛烈的力量衝擊而至。但願它能讓一些人覺醒。

~~~~~~~~凱麗‧拉森(Kalle Lasn),《廣告剋星》雜誌主編

目錄 前言
小森林

目錄


中文版序暨謝辭 吳焜裕 iv

謝誌
vi

目錄
xiv

方塊、圖表
xvi

尤努斯 xviii

前言 Christopher Flavin xx

世界現況:一年回顧
xx
第一章 消費文化的興衰 Erik Assadourian / 鄭益明 1
第二章 新舊傳承
26
  以宗教打造世界觀 Gary Gardner / 牟傳門、徐嘉妍、李根芳 29
  儀式與禁忌:生態守護者 Gary Gardner / 牟傳門、徐嘉妍、李根芳 40
  生育與環境永續性 Robert Engelman / 瞿慎思 49
  耆老:推動永續發展的文化資源 Judi Aubel / 瞿慎思 56
  從農業到樸門文化 Albert Bates and Toby Hemenway / 黃思瑜 64
第三章 永續:教育新使命
75
  幼兒啟蒙教育對於創造永續文化的重要性 Ingrid Pramling Samuelsson and Yoshie Kaga / 許惠萍 78
  兒童生活中的商業主義 Susan Linn / 謝承諭 85
  重新思考學校飲食:大鍋飯的力量 Kevin Morgan and Roberta Sonnino / 徐翠華 95
  當前高等教育的目的 David W. Orr / 李根芳 103
第四章 企業與經濟的新管理重心
114
  調整制度 適應飽和世界的生活 Robert Costanza, Joshua Farley and Ida Kubiszewski / 謝和霖 118
  工時少一點,世界好一點 Juliet Schor / 賴慈芸老師授課班級學生 126
  由內改變企業文化 Ray Anderson,Mona Amodeo and Jim Hartzfeld / 謝和霖 132
  社會企業家:邁向永續發展的創新者 Johanna Mair and Kate Ganly / 黃晶晶老師授課班級學生 142
  企業在地化 Michael H. Shuman / 黃晶晶老師授課班級學生 152
第五章 政府:永續設計師
160
  做個好編輯 剔除不永續行為 Michael Maniates / 吳品賢 163
  擴大對安全的認識 Michael Renner / 張蕎韻 175
  打造未來城市 Peter Newman / 蔡宜倩 183
  醫療創新:從佩娜希雅到海吉亞 Walter Bortz / 蔡宜倩 190
  地球法理學:從殖民到共同參與 Cormac Cullinan / 吳品賢 196
第六章 媒體:傳播永續的聲音
205
  肥皂劇的力量:談永續社會行銷 Jonah Sachs and Susan Finkelpearl / 黃思瑜 208
  媒體素養、公民素養和永續發展 Robin Andersen and Pamela Miller / 吳恬綾 217
  音樂:寓教於樂的改變力量 Amy Han / 吳恬綾 228
 第七章 社會運動的力量
238
  減少工時是通往永續的道路 John de Graaf / 羅允佳 241
  請大家告訴大家「少即是多」 Cecile Andrews / 羅允佳 249
  生態村與價值轉型 Jonathan Dawson / 羅允佳 259
附註  
268
索引  
310

回頁首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
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創辦人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見到看守世界研究中心在《2010世界現況》報告中選擇處理文化轉變這個困難的議題,我感到非常欣慰。在過去30年來,我致力於微型金融,我工作的重點之一是,我必須去挑戰幾百年來的老觀念:人們普遍認為貧窮而不識字的婦女,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微型金融否定了這個根本的文化偏見。

根植於文化的謬思很難矯正,早期我曾請求銀行家借錢給貧窮的婦女,卻得到明確且強烈的否定答案。一個在地的銀行家堅持:「銀行是不會借錢給窮人的,因為他們沒有信譽。」他又補上一句話:「錢要是借給他們就不見了。」結果,我初步的實驗就得到令人鼓舞的反證:向我們借錢的窮人其實是優秀的客戶,都可及時償還債務。那些傳統的銀行家看到這結果並不為所動,認為這只是僥倖,運氣較好而已。當我們把微型金融成功地推廣到許多鄉村時,他們仍只是聳聳著肩膀。

我理解到他們對窮人的這種先入為主的文化偏見不會輕易地改變,不論我們做得多麼成功。「窮人沒有信譽」這種刻板印象,養成了他們的心態。我理解到,我的工作就是培育新的金融文化,徹底改變這錯誤的觀念:事實上並不是窮人沒有信譽,而是傳統銀行不值得人們信賴。

所以我們開始創造一種不同的銀行,以服務窮人為目的。傳統銀行的基礎原則是「你擁有的越多,你就可以得到的越多。」我們的原則剛好相反:「你擁有的越少,你就越優先取得貸款。」從此展開一個新的金融文化,以減緩貧窮為宗旨,以服務窮困者為優先,以不多的資金讓悲慘的貧窮轉成生計。

經過多年的細心照料,這理想的種子已經茁壯成現今的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每年貸款10億美元以上給800萬個窮者。我們平均的放款金額為360美元,其中有99%的資金準時還回來。我們現在的計畫包括貸款給乞者,微型存款帳戶以及微型保單。而微型信貸現已擴展到全世界,更讓我們引以為榮。

這是一個為赤貧之人(多數是婦女)而存在的金融業。這是一種文化轉變。

現在我知道文化上的假設,即使是根深蒂固的,也可以翻覆之,這也是為什麼《2010世界現況》令我感到振奮的原因。它呼籲世人從消費主義文化轉向永續文化,這是可想得到的文化變革中最浩大的一項。這本書超越了清潔生產以及開明政策等標準藥方,提倡重新思考現代消費主義的基礎:那些被視為「自然」的作法與價值,卻適得其反地危及自然及人類的繁榮。

看守世界透過本書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如此雄心勃勃的議程,徵諸歷史,還沒有一個世代所達成的文化轉型,像本書中所呼籲的那麼全面。本書中的許多文章,證明這樣的轉變是可能的,只要我們重新檢視現代生活的核心假設,從企業如何運作到課堂上教授的內容,從婚禮的舉行到城市規劃的方式。讀者可能不會同意本書中的每一個想法,但是卻很難不被本書的大膽論述所打動:它的初始假設是整個文化的轉變是可行的。我也如此相信,因為我曾經見證過孟加拉婦女的文化轉變。畢竟,文化是讓人們更容易發揮他們的潛能,而不是形成一道牆,阻礙他們的前行。不讓人們成長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死的文化應該擺在博物館中,而非供奉在人類社會裡。

回頁首


前言

克里斯多福‧弗雷文(Christopher Flavin)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董事長
 

過去五年來,我們見證了這個世界為了對抗加速的生態危機,空前地動員起來。自2005年起,各國政府制訂了數千個新政策,有數千億美元投入綠色企業與基礎設施,科學家與工程師大幅加速新一代「綠色」技術的發展,而大眾媒體也將環境問題轉變成主流議題。

在這一陣忙亂當中,世人仍大大地忽略了我們環境困局中的一個面向,就是文化根源。在過去半世紀來,消費主義已根植於一個又一個的文化之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驅動著資源需求與廢棄物產生的增加,其不可擋的趨勢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當然,若不是因為空前的人口爆炸、富裕成長以及科技突破,可能也不會形成這種規模的環境衝擊。但是消費文化支持著甚至擴大了其他的驅力,讓人類社會成長至環境支持系統無法負荷的程度。

人類文化繁雜而多元,且有許多文化的根源深遠而古老。文化讓人們理解他們生命的意義,管理他們與他人及自然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學者研究指出許多傳統文化以尊重與保護大自然為核心,因為大自然是人類社會之所依。不幸的是,這些文化有許多已隨著其所滋養的語言與技術的消失而消逝,被全球消費文化推到一旁。現在,那些最先於歐洲與北美生根的全球消費文化,正在壓迫著世界的偏遠角落。這種新文化定位既強大又引人。經濟學家相信,這新文化定位在近數十年來對於刺激經濟成長與減緩貧窮有很重要的貢獻。

即使這些論點是對的,無疑地消費文化仍是造成古斯‧史貝斯(Gus Speth)所謂「大碰撞」的幕後推手,也就是在有限地球與看來無限的人類社會需求之間的衝突。現在,有超過68億人口,需索著更大量的物質資源,因而造成地球豐富生態系的大量毀滅,以及每年數十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儘管過去三十年來,資源效率提升了30%,全球資源使用卻增加了50%。而未來數十年,資源使用量可能還會持續高漲,因為目前有超過50億人口想要追隨世上富人的腳步,要過那炫耀的奢華生活,而這50億人口每人的資源使用量僅為歐洲人平均的十分之一。

《世界現況》在過去曾觸及了永續的文化面向,尤其是以消費為主題的《2004世界現況》,但是僅有淺短的討論。去年初,我的同仁艾利克‧阿沙杜利安(Erik Assadourian)說服我不能再對這頭顯而易見的大象視而不見。在看守世界,提出好主意的人總是要付出代價,於是艾利克成了這一年度《世界現況》的計畫主持人。

雖然轉變文化聽起來令人望而卻步,尤其當以全球為尺度時更加困難;但本書接下來的文章將能夠讓您相信它的可行性。本書包含了許多文化先行者的例子,從企業領袖、政府官員,到小學老師與佛教僧侶。這些先行者正在說服他們的顧客、選民與同事相信以滋養自然為基礎的文化優點,且保證未來世代將過得一樣好,甚至比目前更好。

這樣的文化轉變,可以再度復興宗教的價值,改變商業的模式,提升教育的典範。甚至廣告者、律師與音樂家都可進行文化轉變,以讓他們可以對永續有所貢獻,而非破壞永續。

雖然現代文化的破壞力,是許多政府與企業決策者持續刻意漠視的事實,但成長於全球生態限制明顯浮現的這個時代下的新一代環保人士,感受卻很強烈。年輕人總是個強大的文化推力,更是文化衍變方向的主要指標。在《2010世界現況》中,我們看到現代中國人正在援引道教的古老哲理,印度人正在引述甘地(Mahatma Gandhi)的典籍,美國人正在依循新《綠色聖經》的教誨,歐洲人正在運用生態學的科學原則,這在在證明了永續文化的復興已經在進行。

為了確保這個文化復興能夠成功,我們必須讓未來的永續生活像今日的消費主義一樣自然。本書顯示這已經在發生了:在義大利,學校菜單正在重新調整,改用健康、在地且對環境友善的食物,並在這過程中改變學童的飲食標準;在德國的郊區,如弗班區(Vauban District),腳踏車道、風車以及農民市集,不僅讓永續生活更容易,也讓人們很難不去過永續生活;在美國的英特飛公司(Interface Corporation),總裁雷‧安德森(Ray Anderson)透過設定目標:「不從地球拿取任何不能回歸地球的東西」,而急遽提升了企業文化;在厄瓜多爾,地球的權力已寫入憲法,為保衛該國生態系及確保人民的長期生存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雖然永續先行者仍屬少數,他們的聲音卻越來越嘹亮,在這個經濟與生態均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他們的聲音終於從眾喧嘩聲中浮現。這個世界正面臨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當世界各國正企圖從中脫身,也是我們擺脫消費主義的絕佳時機。

被迫離職讓許多人重新思考擴大消費水準的利與弊,包括隨之而來的債務、壓力與慢性健康問題。在2009年初,《時代雜誌》聲稱「過度消費的時代已終結」,並呼籲美國人「重設」他們的文化價值。事實上,許多人已經在質疑牛仔文化,他們改買小車,搬到較不浮誇的住宅,並且質疑戰後時代特色的郊區蔓延。在世界各地的貧窮國家,「美國模式」的缺點正被公開地討論。保羅‧霍肯(Paul Hawken)在《看不見的力量》(Blessed Unrest)一書中舉例,說明最近有許多非政府組織運動興起,他們試圖重新定義人類與地球及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

雖然消費主義仍很強大且根深蒂固,但它不會像許多人所想像的那麼持久。事實上我們的文化已播下自我毀滅的種子。最終,人類的求生本能必將戰勝不計代價的消費慾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