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閣重組之際,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紀經濟論壇」公佈了其委由「耶魯大學環境法律與政策中心」執行的2005年「環境永續性指數」(ESI)排行評比,台灣在146個參與評比的國家中,名列倒數第二。消息傳來,只見經建會忙著出面消毒,認為「ESI發佈時間不固定,且台灣因為國際現實處境,有關對國際公約簽署及國際參與部分,得不到分數,對台灣嚴重不公平。」將台灣環境品質的低劣一句話就推給國際處境的艱難,官方這種推委卸責、缺乏自省的制約性表現,著實令人感到遺憾。
在這份厚達408頁的評估報告中,蒐集了146個國家的76種參數,並將之分類衍化成21種指標,然後再將這21種指標歸納成5個環境永續性的構成要素,分別是:環境系統(的健康程度)、降低環境壓力、降低人類脆弱性、社會與機構的能力、以及全球的環境管理。構成要素的分數從0到100分,台灣除了在「社會與機構的能力」一項及格,其餘均不及格,其中在攸關環境品質的前三項中排名均為倒數,且「環境系統」為最後一名。
而指標的分數以0分代表其組成參數之評分恰為各國分數的中間值,然後以正、負分代表組成參數之評分偏離中間值的程度。台灣在21項指標中,有5項為倒數前3名,包括土地(受人類衝擊的程度)、水質、降低空氣污染、降低水資源壓力、降低與環境有關的自然災害脆弱性;另有4項排名120餘名,分別是水量、減少廢棄與消費的壓力、自然資源管理、與生態效益(如能源效率、水力與再生能源的使用率)。
雖然要蒐集到146個國家的所有資料並不容易,難免會有缺漏,因此評估團隊也針對這個問題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做了考量,並盡量推估無法取得的資料。而台灣的官方資料尚稱完整,僅有7種資料無法取得,與他國相比情況算是良好;而官方所指稱的國際參與部分僅為76種指標中的一種,影響亦不大,因此台灣的環境永續性,在全球各國中為後段班,應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這些排名落後的指標也確實反映了我國環境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值得我國警惕。
另外,從這些指標中,可發現我國有良好的社會與機構能力,其中科學與技術一項更排名全球第9;然而猶如在該報告的摘要中所提及的,「經濟發展的程度並不能保證環境的命運」,我國在朝野一片拼經濟之聲中,這有良好能力的社會與機構,並沒有為環境生態盡多少心力。希望這份評比能使新內閣充分自省,並轉而將心力用在拼環境;畢竟沒有了環境,經濟的成長將是短暫虛無的!
台灣的環境永續性指數 | 分數 | 排名 |
ESI(環境永續性指數) | 32.7 | 145 |
ESI構成要素 | ||
-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研究員﹞。
- 發表日期:2005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