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由友人帶領探訪素有「千塘之鄉」的桃園埤塘與大圳系統,實地走訪桃園RCA污染整治場址,持有該筆土地的長億集團近來動作頻頻,多年來不斷試圖採用較管制標準寬鬆的健康風險評估整治方式,以尋求將乙工用地變更為建地作建案開發。
然而從1994年RCA爆發嚴重的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事件以來,昔日員工罹癌過世已超過百人,近千名染病員工仍在訴訟,而污染場址直至今年初場外的廿九口監控井,仍有十一口井水四氯乙烯、三氯乙烯含量超標,場址內外交界更出現超標廿倍情形,然而不到一公里範圍,附近已經蓋起高樓大廈,居民照常出入,有地下水污染疑慮的埤塘,設有養殖魚池的餵食器,顯然有民眾仍在此捕魚且流向不明。
不遠處昔日鎘米污染之農地,現已變更地目重劃改建大樓,受地下水污染之埤塘反成湖景別墅之賣點,街道巷弄彎曲甚至於大圳加蓋成路,顯示缺乏區域整體規劃,此處人口近年來大幅膨脹,鄰近小學一反少子化趨勢,學生數大增,新移入居民多對污染整治狀況一知半解,暴露於不確定風險中,此地僅是桃園乃至台灣的縮影。
昔日家庭即工廠,使得農業與工業區位不分、水道灌排不分,重金屬對農地造成污染事件頻傳,政府疲於向企業課以究責整治、而污染者跨國企業往往轉手脫責,污染整治基金又無法從污染物生產源頭貫徹風險分擔,員工健康與環境風險難以得償回復,農民被迫休耕、辛苦生產的農作付諸流水,鄰近社區既承擔空氣、水、土壤污染擴散之風險,又不願污名影響發展,寧可掩蓋遺忘,缺乏徹底整治之法制與社會意識。
惡性循環之下,吾人以為鎘米污染已經是上世紀的往事,至今仍不時爆發重金屬污染農地、農作物早已流入市面之新聞,例如去年雲林虎尾同一塊農田遭到十一年前同一家色料廠鎘污染事件,顯示台灣對污染場址整治與污染源頭重罰欠缺決心,未能從歷史經驗徹底得到教訓,至今仍缺乏整體農、工、建地等國土計畫,使全民暴露於直接與間接的風險。
美國超級基金鼓勵投資者進行「褐地開發」,其根本考慮是避免工業或建案開發擴及健康農地,但前提是仍須把褐地整治到足以保護人體健康與環境。而日本1950年爆發第一起鎘米污染,引發富山居民透過食物鏈、飲用污染水源而導致「痛痛病」,日本政府究責三井金屬礦業公司自1979年整治,歷經三十年,去年初徹底完成,此處種出的水稻中,鎘含量已降至億分之八至億分之九,低於億分之四十的安全標準。
台灣人則強調速成、一夜致富,與歷史、環境徹底斷裂,一面缺乏整體國土計畫而局部變更地目,未經徹底將土地恢復健康,即將污染農地改變用途進行開發;同時又繼續徵收健康農地作為各種名目的工業區擴大對土壤與地下水的污染,實在是世所罕見。不遺忘過去教訓,才能真正擺脫錯誤,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讓土地與環境保持健康,才是撫平傷者正義、對未來世代負責的作法。
- 作者:徐銘謙/看守臺灣協會研究員。
- 發表日期:2013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