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兩岸經貿不能以地球為壑

隨著ECFA的研商與簽訂,兩岸的經貿活動正處於新的轉捩點,未來有可能會在雙邊自由貿易、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活動法制化等面向上有更多的發展。在討論兩岸經貿自由化的可能衝擊時,目前的輿論大都集中在經濟發展、產業消長與勞工就業等問題,但是身為地球家庭的成員,兩岸政府與民眾對於地球生態環境的永續維護,還是要負起應有的責任。
這幾年全球都在關心地球暖化與異常氣候現象要如何調適,這是人類社會在二十一世紀要共同面對的嚴重危機,解決之道其實很簡單,也很清楚:就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尤其是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到1997年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會議,以及去年年底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各國領袖要談的,簡言之,就是全球二氧化碳的減量策略以及各國的目標值為何。只是在自私的心態下,各國政府往往說的多、作秀的多、批評別人的多,但是談到自己要減碳的部份,卻會找各式各樣的藉口來敷衍、塘塞、拖延。
在過去二十年間,台灣與中國大陸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論是總量,還是每人平均排放量,都是呈現大幅成長的趨勢。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統計,台灣在1990年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約為1.2億公噸,到2007年成長為2.7億公噸,佔全球的0.95%。因為每個國家人口數懸殊差異甚大,因此,國際上常以每人平均排放量來在做比較,台灣在1990年每人每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73噸,到2005年為11.25噸,而2007年更成長為12.08公噸,排行全球第18名。
而中國大陸呢?根據一份美國和英國專家於去年年底發佈的研究報告,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2001年以來增加了一倍;2007年到2008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6.71億噸,其中四分之三來自中國的排放成長。本月初,荷蘭環境評估局公佈了年度全球環境研究報告,2009年已開發國家排放的化石燃料氣體已經減少了7%,其中部分原因來自於經濟危機,但也有來自於減碳的努力。然而在同一段時間,中國的排放量增加了9%,印度也增加了6%,由於印度和中國的排放成長,全球排放二氧化碳的情況,在2009年仍然沒有改善。即使由每人每年平均排放量來觀察,在1990年,中國大陸每人每年平均排放量僅為2.2噸,2009年成長到6.1噸,比2008年也增加了9%。
過去的數據是令兩岸政府汗顏的!在後ECFA階段,兩岸政府應該要用更嚴肅的態度來面對地球暖化與二氧化碳減量的議題,而不能「以地球為壑」,只顧賺錢,忽略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尤其是,兩岸經貿有相當的比例是扮演「世界工廠」生產鏈中的不同角色,最終產品還是要賣到其他地區,當國際間已經出現課「碳關稅」的倡議,不論是基於對地球的責任,還是回應國際社會的壓力,「減碳」終將是兩岸無從迴避的課題。
  • 作者:沈弘文( 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 發表日期:2010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