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龍崎牛埔惡地地質公園及周邊環境觀察記錄

前言

因為掩埋場議題而進入這個地方從環評資料及公部門提供的資訊,對於我在現場看到的,有著極大的認知差距,例如說這裡是不毛之地,但我卻看到一片山林及泥岩惡地地景的層層交疊;說這裡動物稀少,但我卻在這裡聽到非常多的鳥叫及大冠鷲固定族群的出現;說牛埔溪是野溪常乾旱沒水,但我查看各種地圖都可見牛埔溪名稱,也見旱季有些地方仍然常態有水;說泥岩不透水不會有縫隙,但現場看到泥岩、砂岩層層堆疊紋理及大地活動抬升成各種角度,也看見不同縫隙;說龍船斷層不被列在活動斷層,在這裡卻看到公路、擋土牆持續的龜裂、位移、損毀,相對地質穩定性存在巨大的隱憂,所以開始本觀察記錄,以一位公民的視角,透過實際觀察、查詢資料、比對驗證,以凸顯問題及轉換資料於現地,讓大眾看得出來,聽得懂實質現象是什麼,藉此呈現,發現的疑問及有待學界進一步去深入研究的問題,後續亦朝向地質公園解說教育的應用教材進行累積。

紀錄構想

依據中央地質調查所 (現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2016 年《0206美濃大地震調查報告》,及《活動斷層帶地表變形大地測量(2/4)精密水準測量總報告》,引用其內容中的安平-龍崎測線做基礎資料,做現地比對紀錄,針對其中特別地方做現象變化的呈現,以現場可視、可比較的圖像紀錄,作為公民環境教育之參考。在記錄過程亦發現許多現象,但尚無研究資料可以對照,故一併呈現,期待後續學術單位可以繼續深入調查並做為地質公園學術研究,成為公民參與及解說的內容。

紀錄計畫

  1. 將安平至龍崎側線點為資料及現地位置找出來,並作環境紀錄,重點尤其放在龍船國小、龍湖宮起到 182 水桶彎這一段。

  2. 從中央調調所提供之調查報告中,針對龍湖宮到 182 水桶彎各點位的逐年差異變化作比對呈現。

  3. 從調查報告中,紀錄比對水準點、變異點與現地道路、環境變化的關係。

  4. 重新檢視過去拍攝地質公園區域中幾處地質變化大的區域,依現況比對呈現提出疑問。

工作方法及結果

  1. 實際探查紀錄計畫位置中各水準點的位置,並透過 GPS,手機定位)標示於 Google 地圖上,並利用疊圖功能,將地調所龍船斷層之位置標示上去。透過圖面可以清除呈現相對位置及讓大眾較易了解地調所資料於現地之間的關係。呈現如圖 1、圖 2,左邊是北邊。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theme/20240825-node-1574-theme.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1 : 將地調所水準點、斷層線在 Google 衛星圖做標記呈現。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1.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2 : 去底圖後清楚呈現相關位置圖。
  2. 依據中央地質調查所 112 年 2 月 9 日 經地構字 第 11202600190 號文資料 : 2022 年精密水準垂直速度表-安平至龍崎測線 (2016 年至2022 年)資料,及《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二階段斷層監測與潛勢分析研究(4/4) ,2012》、《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四階段-地表變形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與斷層模型反演評估(2/4),2018》 資料,關注位置在 26K 到 29K 後,也就是從 G364-GH04 之間。如圖 3、圖 4,透過圖表呈現可以清楚呈現變化狀況。再將 G364-GH04 特別拉出來,之間點位,蒐集有限的資料比對後放大出如圖 5。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2.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3 :從〈斷層活動性觀測研究第二階段斷層監測與潛勢分析研究(4/4) ,2012〉擷錄之資料重製,顯示安平至龍崎側現累積高程差。以虛線表示之累積高程程差線段表示為地震後之測量。垂直虛線標示主要地質構造之地表出露位置。橫軸為投影於垂直斷層剖面之距離。HCLF 為後甲里斷層,LCAF 是六甲斷層,LNCF 龍船斷層。關注位置在 26K 到 29K 後,也就是從 G364-GH04 之間。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3.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4 : 2016-2022 182 道路龍崎牛埔地區點位變化圖。關注位置在 26K 到 29K 後,也就是從 G364-GH04 之間。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4.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5 : 182 道路龍崎牛埔地區水準點位變動圖。G364 - GH04 點位變化比對放大圖。藍線至綠線 是 2016「美濃地震」至 2022 年的地表變化。黃線至紅線是 2021 至 2022 平均累計後的的差異變化。綠線 是 2013 至 2022 年的地表變化。

    結果顯示

    1. 各點位有不等量變化,此區域受龍船斷層、龍船背斜及泥灌入體的多重作用,以不同速度抬升,其中地調資料 GH01、GH04 呈現出明顯下陷趨勢。
    2. 2016 美濃地震之同震效應,讓此區域快速抬升,但各點位變化仍不一樣,且在逐年累計上也加大之間差距,凸顯雖不是主要震源,但在其它地震的同震效應下,這裡也會產生錯動,期間從甲仙地震、美濃地震尤其明顯,也呈現出潛移式斷層的特性。
  3. 實際勘查紀錄水準點現況與現地道路、環境之間的關係,紀錄中發現水準點鋼標有出現很多高低的變化,根據一等水準測量作業規範,有明確定義水準點的標準規範,但現地記錄發現水準點活動蓋、不銹鋼標出現不同高低差,有的鋼標下沉,有的鋼標高出蓋子蓋不起來,為什麼?因此實際測量記錄鋼標頭頂端至活動蓋頂之距離,呈現變化值,鋼樁頭與套筒間的變化與大地變化之間是否有關? 鋼樁頭與套筒間的變化屬近地表的變化,是否具有什麼意義?

    1. 經查〈一等水準測量作業規範〉第 6 頁 : 一等水準點埋石注意事項,及第 47 頁一般地面點位埋設方式 - 點位埋設側視圖,說明活動蓋固定在上層 30 公分土地,不銹鋼標水泥固定在下層 40 公分以下土地,上下水泥塊中間 10 公分園地土壤隔開。下層水泥固定深度到 105 公分,如圖 6 及圖 7。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5.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6 一等水準點埋石注意事項 : 一般地面點位埋設方式 - 點位埋設側視圖。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6.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7: 鋼標頭厚度 22 mm,依圖 6 換算,鋼標頭頂端至活動蓋頂 58 mm。
    2. 依一等水準測量作業規範,鋼標頭底部至活動蓋頂為 80mm,鋼標頭厚度 22 mm,鋼標頭頂端至活動蓋頂 58 mm。所以實際量測鋼標頭至活動蓋頂之距離,即可知該點位設置至今的差異變化,各點位測量後發現差異變化頗大,尤其 GG95 特別突出,鋼標頭高於套筒蓋。點 GI12–點 GH06 不銹鋼標頭與設計標準之差異變化紀錄如資料表 1,黃色底是依據 2022 年精密水準垂直速度表-安平至龍崎測線 (2016 年至 2022 年)資料推估累計。 各點位鋼標頭變化圖如圖 8、圖 9,各點位紀錄照片參照如下。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9.png
      @台南社區大學
      量測案例說明


      表 1:點 GI12–點 GH06,不銹鋼標頭與設計標準差異變化資料表(單位 mm)

      點位編號

      測量值

      設置至今變化

      2016-2022

      垂直速度量

      VU (mm/yr)

      2016-2022

      累計變化量

      2013-2022

      累計變化量

      設置年分

      1

      GI12

      56

      2

      6.72061

      33.60

      2017

      2

      GI13

      126

      -68

      7.33577

      36.68

      2017

      3

      GI14

      60

      -2

      8.57186

      42.86

      2017

      4

      GE95

      22

      36

      10.47455

      52.37

      2007

      5

      GI15

      19

      39

      0.37845

      1.89

      2017

      6

      GI16

      69

      -11

      10.72890

      53.64

      2017

      7

      G362

      94

      -36

      12.18667

      73.12

      8

      GE96

      90

      -32

      7.55666

      37.78

      9

      GI07

      92

      -34

      11.06610

      55.3305

      2017

      10

      G364

      17.67840

      106.07

      154.82

      2001

      120.4152

      22.9445

      龍船國小內

      11

      GG94

      11.5

      46.5

      15.26704

      91.60

      154.84

      2012

      12

      GG95

      +37

      95

      17.56262

      105.37

      173.05

      鋼樁頭高於套筒蓋

      13

      GG96

      33.5

      24.5

      18.09392

      108.56

      169.16

      2012

      14

      GG97

      10

      48

      13.42383

      80.54

      136.04

      2012

      15

      GG98

      35

      23

      16.47555

      98.85

      152.58

      16

      GG99

      27.5

      30.5

      13.82915

      82.97

      128.96

      2012

      17

      GH01

      58

      0

      3.80366

      22.82

      - 9.4

      周圍柏油路多裂紋

      18

      GI08

      41

      17

      9.23672

      55.42

      55.42

      2017

      水泥破裂套

      筒外露

      19

      GH02

      39.5

      18.5

      12.52887

      75.17

      86.27

      2012

      20

      GH03

      25

      33

      18.13766

      108.82

      146.86

      21

      GH04

      87

      -29

      7.61769

      45.71

      30.2

      2012

      22

      GH06

      44.5

      13.5

      9.50563

      2012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7.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8: GI12-GH06 不銹鋼標頭,與設計標準之差異變化圖,水平軸是點位編號,垂直軸是變化量(mm),0 是以一等水準測量作業規範為基準。綠色、白色區塊點位分布是東西向,黃色區塊點位分布是南北向。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08.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9: 點 GI12 – 點 GH06,不銹鋼標頭與設計標準之差異變化資料表,綠色、白色區塊點位分布是東西向,黃色區塊點位分布是南北向。藍線、綠線是依據 2022 年精密水準垂直速度表-安平至龍崎測線 (2016 年至 2022年)資料推估累計。

      結果顯示 :

      1. 根據圖表呈現,呈現有趨勢相同,但實際作用如何,還需學界進一步研究。
      2. 就公民教育及地質公園參訪活動,可以依就近點位作為地質調查環境教育介紹的材料,透過兩個差異較大點位作案例,讓大家去探尋地球科學的知識。
  4. 檢視 182 道路及過去拍攝地質公園區域中幾處地質變化大的區域,依現況比對呈現出幾個現象,圖像標示如圖 10。其中依道路可到之處,如 182 道路、州界靈隱寺到山南宮之間可見的地質變異大的地方、州
    界觀景處往地質公園核心區可以看見幾道斷層泥,都呈現持續的變化,在這裡對照呈現。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png
    @台南社區大學
    圖 10 : 182 道路及地質公園區域,水準測量點位、地質點位變化與周邊環境對照圖。
    1. 182 道路

      實際記錄路況,發現柏油路多處修補又再龜裂,路緣水泥護欄甚至破裂位移,且大都發生在西側臨山谷側,套圖後也與龍船斷層經過的位置大致相同,可以作為後續研究調查或公民教育之參考。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1.png
      @台南社區大學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2.png
      @台南社區大學
    2. 靈隱寺周邊

      自 2016 年來,就目睹 2016 年完工之山坡水土保持工程,到 2017 年時,水泥鋼筋扯裂,鋼筋扭曲變形,再到停車場車道的破裂位移,經打掉重做之後,現在又已有位移現象產生,地表的變化遠大過其它地方,附近 182道路剛好就有水準測量點 GI08 與 GH01,兩點位也是位移大,相對位置與龍船斷層經過的位置也有關聯,但其為一側隆起抬升推擠? 或是一側下滑拉扯? 或兩種作用在此發生? 有待學界進一步調查。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3.png
      @台南社區大學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4.png
      @台南社區大學
    3. 山南宮周邊高 136 道路

      道路擋土牆持續龜裂,打掉重做後仍持續位移,縫隙增加,柏油路面重鋪,但一年就有很多裂縫、凹陷,相對位置與龍船斷層中段經過的位置大致相同,但是否與地質公園核心區所見幾道斷層泥延伸過來之不明斷層有關?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5.png
      @台南社區大學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6.png
      @台南社區大學
    4. 地質公園核心區

      這些地區可以看到幾道斷層泥,斷層泥方向與抬起的岩層方向不同,方向約略是東北東往西南西方向,此區域為地質公園核心區後街自然保留區,因無法靠近及具體紀錄,也查無明確紀錄資料,但可見破裂、沖蝕變化特別明顯,是否為不知名斷層作用現象?

      學界是有否機會研究?這與自然保留區西南側大坪那裏見到的斷層泥有沒有關聯?地質公園核心區的大斷層泥、核心區的右側小斷層泥、核心區的左側較水平的斷層泥、牛埔溪橋旁斷層泥,水保園區深處的斷層泥。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7.png
      @台南社區大學
      /sites/default/files/images/epaper/20240825-node-1574-10.8.png
      @台南社區大學

    結論:

    1. 地質公園周邊環境變異非常大,科學研究資料也很多,但就是未對此區域做完整研究呈現,許多斷層泥或地表變動無法解釋,欠缺的資訊也是我們對於臺灣這一塊土地還有許多未知的部分。
    2. 水準點鋼樁頭的高低變化也與地質調查點位間變化趨勢有相關聯性,雖無精確數據,但可以透過調查、紀錄與學界的報告做比對,如同快篩一般可以對周邊地質狀態有些許的了解。
    3. 斷層和泥體構造、邊坡滑動的關聯性? 滑動也有疑問,抬升造成? 或邊坡變滑落? 或泥貫入體影響? 或人為工程影響? 需要學界相關研究。
    4. 區域內看到很多斷層泥,斷層泥是反映斷層活動過?活動斷層?還是泥體構造的活動?需要學界相關研究,也呈現地質公園及自然保留區地價值之一。
    5. 地質公園及自然保留區地形地貌變化很大,看起來大致一樣,但仔細觀察中會發現每年都呈現細微的變化,且持續在發生,對於臺灣的基礎科學研究到高科技應用深入研究,都還有很多待了解之處,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6. 實際觀察紀錄都可以看到此區域修補工程不斷,地形地貌也持續在變化,對於都市計畫、公共工程進行,地質公園執行計劃都有實質該注意及順應這裡環境因子的作法,不能慣性用一般工程思維在進行。
    7. 公民要解讀科學數據實在不易,且還要知道找得到,很多細節資料大眾是看不到的,公民要瞭解地質公園及其周邊環境變化、地質知識,相關研究,都是公部門尤其地質公園管理單位應該可以線上博物館的方式,虛擬實境及提供各方面知識及資料庫連結。
    8. 公民可以透過觀察記錄所見,透過公民科學來呈現地形地貌之間細微的變化,同時這也可以是地質公園未來環境教育可行的方案之一。
參考資料:
  •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資深研究員
  • 發表日期:202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