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五角拌X寶興街回收廠拆除案 要求落實公正轉型,保障基層回收業生活

日期: 
2023/02/03 (週五)




萬華拾荒者來說,這個年可能是最難過的寒冬。南萬華唯二的地方回收廠之一,在近期陷入了限期停業的窘境,這也將影響周遭近百位拾荒者的生計,將在回收廠消失後備受考驗。五角拌欲藉此契機呼籲政府研擬相關機制,保障拾荒者及相關產業工作者生計,並正視現行法規對於都市回收產業、環境及弱勢拾荒群體之影響。大家可以關注 @五角拌Ngóo-kak ,關注事件的發展及拾荒者們正遭遇的困境!


五角拌聲明稿全文:

對萬華拾荒者來說,這個年可能是最難過的一個寒冬。寶興街回收廠是南萬華地區唯二的回收廠之一,但由於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遭台北市都發局要求勒令停業,即將於 2/15 關廠,屆時周邊受其服務的上百位拾荒者即將無處可販售回收物、導致收入中斷的危機。五角拌身為長期關注拾荒者權益之組織,認為若寶興街回收廠關廠、回收廠於都市消失,將會面臨以下嚴重問題:

  1. 回收廠不再存在於都市,數百位拾荒者生計恐斷炊

    拾荒工作的低入行門檻特性,照顧著眾多弱勢民眾的生活。許多時間與身心狀態難以融入主流就業市場的民眾,經常選擇拾荒這個時間、工作規劃彈性,又能取得現金收入的行業來維生,拾荒工作可以說是弱勢者自立生活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今地方回收站面臨檢舉停業的窘境,行動不便及年長的拾荒者難以抵達距離更遠的回收站,倉促地限期停業又無相關配套規劃,將導致這些在貧窮線邊緣徘徊、努力嘗試自立支撐生計的回收者,頓失自立收入來源,導致原已僧多粥少的社會救助資源更加吃緊,並可能造成更多人流落街頭,對於社區影響甚鉅。

  2. 社區基層回收管道將消失,是都市轉型及環境的極大損失

    寶興街回收廠每月處理近兩百噸的回收物,相當於萬華區清潔隊一個月的回收物量。當回收廠停業,早已人力吃緊的清潔隊必將面對更加繁重的工作量,同時也導致無法及時妥善處理的回收物四散於街道,造成周邊環境更加髒亂。

    台北市於2022年通過「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期望於 2050 年達成零廢棄全回收的目標,而地方型回收場具有就近處理回收物的能力,拾荒者透過精細分類的技術,也使得回收物能夠更加精準地被回收再利用,都會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助力。但現在,這些對於環境及淨零排放進程具有重大幫助的基層回收工作者即將消失,依照土地管制規範,台北市甚至沒有一寸之地容納得下回收廠。消滅多元回收之管道與形式,對於台北市整體未來之都市轉型實為一大損失。

以此,我們呼籲台北市政府正視回收廠對於都市貧窮者、底層工作者等弱勢群體自立生活的必要性,以及對於都市環境所帶來的正面效益。在台北市邁向淨零排放、零廢棄全回收的城市轉型過程中,基層回收從業者勢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五角拌提出以下三點政策建議:

  1. 回收產業轉型,也應正視拾荒者的自立需求

    在回收廠轉型的過程中,必須正視社區拾荒者的自立需求,除了媒合工作機會外,擴大目前正在執行之資收個體戶關懷計畫,或是以更加彈性的方式收購回收物,都是目前政策中可以執行的方向。或是開放例如華中橋下、河濱荒地等閒置空間,作為向拾荒者收購回收物的場所。

  2. 堅守公正轉型原則,不讓拾荒者被落下

    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中的氣候基金,必須關注到更基層的鄰里尺度,保障在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因產業升級或轉型而受到影響的工作者們。拾荒者長期協助社區清運回收物,卻無法受到適度保障,他們應該成為城市環境、淨零排放轉型過程中的協力者。政府應堅守公正轉型的原則,在都市轉型的過程中,不落下任何一個人。

  3. 土地法規與時俱進,讓回收廠成為城市淨零轉型的重要節點

    回收廠每日處理大量的回收資源,對於城市環境具有相當貢獻,但現行土地使用分區法規中,只允許回收站設置於保護區、工業區及農業區等偏遠地帶,在人口密集、回收需求最高的住宅區,卻不能合法設置對環保有高度助益的回收廠。

    我們呼籲,在台北市邁向淨零都市之際,土地法規必須與時俱進,讓回收廠等環保設施能夠就近設置於民眾易達之處,並協助產業轉型,能適應都市密集區,讓回收場不再是鄰避設施,而是讓城市環境更加整潔、並成為城市淨零轉型的過程中的重要協力夥伴。

請大家幫忙分享這個訊息,讓更多人看見都市化進程中對基層回收業的影響!

看守台灣協會補充:

2022年GAIA發表了一份國際報告:Zero Waste to Zero Emissions: How Reducing Waste is Climate Gamechanger,提出零廢棄是通往淨零排放的一條康莊大道。在城市實施零廢棄政策的過程中,拾荒者所扮演的角色至要關鍵。將拾荒者們組織起來、由政府部門正式納管、並給予輔導補助,使其成為廢棄物回收處理系統當中的一大主力。不僅幫助資源回收、減少最終廢棄物產生;給予拾荒者們生計保障並回復其應得的尊嚴;避免貧窮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對於環境、拾荒者、和地方政府可說是一個三贏的局面,在世界上許多已執行零廢棄政策的城市案例中,這樣的成效已經是顯而易見。

印度最大的拾荒者組織SWaCH在2018年回收並阻止廢棄物進入掩埋場所產生的整體減碳效益,等於減少了1,84,609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39,195台運輸工具一年的排放量、省下2,07,72,887加侖汽油、30,52,549棵樹生長10年所能儲存的碳量。

同樣在印度,另一個拾荒者組織Hasiru Dala已成立10年,至今幫助了11300位拾荒者取得了政府核可的工作證明,目前支援邦加羅爾(Bangalore)33處的廢棄物回收中心。藉由這些拾荒者們集體的努力,有31806噸的非生質廢棄物被回收處理,這些廢棄物包括塑膠、金屬、紙、玻璃……等物質。回收避免了這些廢棄物被送進焚化爐,產生有毒空氣污染或底渣飛灰的可能性。

這些國外案例的成果在在證明了:拾荒者+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處理系統能夠同時為都市的環境與社會問題帶來解決方案,結合GAIA的報告所示,對於未來淨零排放的目標顯然又是一大助力。這樣一個充滿希望的城市願景,如今要因為跟不上時代的土地使用法規以及政府一貫漠視社會基層的態度,而變得更加遙不可及。看守台灣協會想呼籲政府,如果對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是玩真的,請重視拾荒者的力量和權益,請重視回收產業基層,這些族群會是淨零轉型中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塊。

在現行的《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中,基層回收商和從事分類壓縮打包的中大盤回收業,都同屬第四十六組「施工機料及廢料堆置或處理」下的資源回收業,僅僅附條件允許存在於農業區、保護區與第二、三種工業區。先不論在保護區設置資源回收場給人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不允許基層的資源回收位於住宅區和商業區的規定,是否預先貼上了「資源回收業一定會對鄰近社區產生負面影響」的歧視標籤,也忽視了「住宅區和商業區,會產生大量可回收的資源物,如能就近提供收購服務,將能便利想要把回收物拿去變賣的民眾及以此為生計的拾荒者,避免他們因為必須長途跋涉去變賣而放棄此重要的工作」。

另外拾荒者和基層回收業者,所需土地面積根本就不大,許多基層回收業者僅需一個店面的大小就可以收集該社區的回收物,而且其主要只是分門別類貯存收購而來的各式回收物品,和擺設商品的一般商家本質差異不大,都應歸類為服務業,只是物流與金錢流方向顛倒而已。所以我們呼籲台北市政府修改《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第五條有關土地及建築物使用組別及使用項目的附表,將一定規模以下的資源回收業納入第二十六組的日常服務業,並輔導拾荒者與基層回收業做好環境整潔管理,避免影響鄰近地區。最重要的是,這些廢棄物品都是來自我們民眾日常生活,拾荒者們與基層回收業者等於是幫我們處理爛攤子,如果要因為我們自己的垃圾所造成的髒亂而排擠這些幫我們收拾爛攤子的人,說得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