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鮭,或許最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櫻花鉤吻鮭,雖然我們視之為國寶魚,但牠的中文俗名以及過去的英文學名,均無法正確表現牠的特徵,是美中不足之事。命名或許一般人看來是小事,但對於講求實證的科學,卻是不能馬虎之事,因此筆者何、郭二人今年聯名向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簡稱ICZN)申請確認台灣鮭的有效學名。目前已獲得接受,結果將刊登在2010年12月份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期刊。
整個故事起源於日本研究者青木 赳雄在1917年首先以日文報導在台灣發現一種新鮭魚,但沒命名。大島 正滿於1919年除了以日文在台灣農事報上將其命名為梨山鮭(Salmo saramao),同年也以英文在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院期刊,和他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喬丹(Jordan)共同發表,但卻命名為台灣鮭(Salmo formosanus)。依照動物命名規約規定,梨山鮭因發表在先,所以應該是有效名;而台灣鮭是無效名。可是,往後的學術報告卻都使用台灣鮭這學名,梨山鮭這個學名反而被人遺忘。
此外,日本學者認為台灣鮭和日本櫻鮭(或櫻鱒)同種,或只是日本櫻鮭下的一個特殊的南方地方族群。包含台灣在內,有更多的學者認為台灣鮭僅是日本櫻鮭的亞種,而非有效物種。但近期據我們及一位日本學者研究的結果,則傾向認為台灣鮭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不是日本櫻鮭的亞種。
然而因為梨山鮭的有效性尚未被否定,而台灣鮭的學名之種名(formosanus)又是當前台灣政府有關單位以及國際上發表所使用的有效名稱,因此筆者兩人除針對台灣鮭過去的研究歷史進行客觀的闡述外,更引用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的第78.1, 78.4.2以及82.2.1等法條,建議ICZN使用其絕對權利,將梨山鮭列為台灣鮭的次同物異名。ICZN在經過四個月的審慎評估,在所有審查者一致同意下,無條件接受了這個申請案。
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是個相當嚴謹的組織,其所屬國際動物命名規約對於動物命名學有相當完整且仔細的規範,等同於是動物命名學的六法全書,所有有爭議或疑慮的學名,都可以遞送申請案來申請,該組織也會將結果發表在所屬的刊物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此次的申請案除有助於確認台灣鮭的學名,也一併解決這個長久以來的懸案。
台灣鮭原本是洄游性魚類,往返於海水與淡水之間,生活史發展出殘留淡水與降海兩種類型。殘留型原本就不降海,終生滯留淡水河川,雄魚會幼形成熟,所以吻部沒有發展出吸引雌性或爭地盤的雄性二次性徵;而降海型台灣鮭因長時間被陸封於淡水,成熟雄魚也逐漸喪失一般降海型太平洋鮭魚明顯的勾鼻(鉤吻)第二性別特徵。另外,經過近百年來日本及台灣研究者的綿密調查,台灣鮭成熟時,牠們身上也沒有出現所謂的婚姻色(粉紅色櫻花斑),所以櫻花鉤吻鮭這個俗名有誤導一般大眾之虞,因此建議以台灣鮭魚為中文的官方正式稱呼是最適當的,台灣鮭魚的學名則是Oncorhynchus formosanus。
- 作者1:郭金泉(國立海洋大學教授)。
- 作者2:何宣慶(屏東海生館助理研究員)。
- 發表日期:201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