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世界專論中譯本 B003(World Watch Paper 130)
Climate of Hope:New Strategies for Stabilizing the World's Atmosphere
- Christopher Flavin、Odil Tunali 著
劉志堅 譯
定價:新台幣150元
ISBN 957-98208-5-6(平裝)
15×21公分
1998年12月30日 初版
在氣候變遷的的對話中,不斷充滿著:關於全球面對不斷提高的風險的警語,及可樂觀地自化石燃料倚賴的能源系統中,歷史性的轉移出來。
科學研究指出,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遷可能已導致形成崩毀的、不可預測的地區性氣候型態的改變。當氣溫升高,洪水、旱災、火災、熱浪將很可能增加。延續不斷的水資源匱乏已經蔓延到八十個國家、達40%的世界人口的家園。氣候極端反常情形已導致在1990年代美國、中國兩次的糧食歉收。全球每年增加八千七百萬人口,我們無法再揮霍得起氣候變遷的崩毀。
本書描述如何走向低碳能源系統的途徑,以使地球大氣免於危險的巨變。對許多人來說,一個少了化石燃料的世界,其在戰後把世界推向經濟膨脹的繁榮美景,是不可想像的。本書作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其緊擁著新的結合以助於穩定大氣環境。這種結合包括小島國家其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保險業者其受創記錄的與風暴有關的損失,工商企業集團其認為減緩氣候變遷將可再創一個世界曾有的最大的經濟好景。
利用同樣的分散式的電子科技,其重新形塑通訊、娛樂、醫藥的新世界,將可容易的把世界從化石燃料轉移開來。若很快的採取有效的對策,這樣的轉變應可刺激經濟另一波發展,而同時保護這個社會免於氣候變遷巨變的危害----工業國及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都存有者共同的利益。
目錄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譯序 |
目錄
出版序 | 1 | |
譯序 | 2 | |
第一章 | 前言 | 7 |
第二章 | 證據確鑿 | 13 |
第三章 | 氣候的休克 | 25 |
第四章 | 抑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 37 |
第五章 | 穩定氣候 | 49 |
第六章 | 里約、柏林及未來 | 63 |
附註 | 81 | |
附錄 | 85 | |
表與圖 | ||
表 1 | 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及損失(多於三十億美元者,1990--1995) | 32 |
表 2 | 由化石燃料燃燒的碳排放量的前二十名國家(1994年) | 42 |
表 3 | 1995年柏林會議上氣候變遷結盟情形 | 78 |
圖 1 |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趨勢(1866--1995) | 16 |
圖 2 | 有或沒修正硫酸鹽氣懸膠作用的溫度預測與觀測記錄之比較(1860--2040) | 18 |
圖 3 | 在南極Vostok,自西元前158,000年迄今的當地溫度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 | 22 |
圖 4 | 全球與氣候有關的天然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1980--1995) | 35 |
圖 5 | 全球由化石燃料燃燒釋放出的碳排放量(依經濟區別,1950--1994年) | 38 |
圖 6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1900--1995年及預測到2200年 | 51 |
圖 7 | 全世界碳排放量,1900--1995年及預測到2200年 | 52 |
作者簡介
- 原著者致謝:非常感謝Michael Grubb, Bill Moomaw, Michael Oppenheimer, Christoph Bals, Kilaparti Ramakrishna, 及我的同事Lester Brown, Hilary French, Bill Mansfield, David Malin Roodman, Jim Perry, 他們對初稿珍貴的評論、意見。感謝David君協助把複雜的氣候變化資料轉化為可讀易懂的圖。並且,也要感謝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的同僚們:Chris Bright, Suzanne Clift, Jennifer Seher, Denise Byers Thomma, Lori Ann Baldwin, Laura Malinowski, Anjali Acharya, 謝謝他們可貴的工作,協助做研究蒐巡、編輯排版、及印製出版,尤其他們無比的耐心。最後,對我們的主編,Jane Peterson敬致謝忱,感謝他深入的識見及精闢的評論。
- 作者簡介:Christopher Flavin,是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研究部門的副會長,研究及文章專注於國際能源及氣候變遷課題上。他是能源風浪:即將來臨的能源革命(Power Surge: Guide to the Coming Energy Revolution) (W.W. Norton & Co.: 1994)一書的共同作者。參與很多美國在氣候變遷議題的討論會議,包括1992年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1995年於柏林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的第一次討論會。他也被聘為未來永續能源及美國風能協會產業委員會的委員(Business Council for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and the Americ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 作者簡介:Odil Tunali,是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的專任研究員,專注研究全球氣候變遷、能源、及交通議題,她也是研究中心出版的Vital Signs 1996報告的共同作者,及為World Watch Magazine的經常撰稿人。1996年六月代表研究中心出席在伊斯坦堡(Istanbul)的第二屆聯合國部落會議(Secon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Settlement, Habitat II)。
譯者簡介
劉志堅,男,台灣台北縣鶯歌鎮人,生於一九五三年,畢業於中興大學土木系,工作數年後,進入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班(一九八二年)及博士班畢(一九九四年),主修空氣污染防制工程。曾服務於省住都局、台北市環保局、財團法人中國技術服務社環科中心、中鼎工程公司,歷任幫工程司、技正、科長、主任、專案經理等職,現服務於產業界,主管工廠內環保、工安工作;並曾於中興大學、中原大學、弘光技院、台灣技大(兼課)講授環保課程。
於大學時候,因感於環境問題的嚴重,遂專攻環境工程、投身環境保護工作。雖在環保工程的領域已工作了二十年,但環境問題仍未解決,故轉為熱心參加民間環保團體,包括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及其台北分會,帶領開展各項活動。劉君認為,創建非政府組織部門、團體(NGOs),堅持立於獨立、專業的角色監督、看守政府施政及企業的防污工作,是有助於社會的健全發展。
譯序
本書對全球氣候變遷的現象、威脅及解決之道,有很完整、扼要的闡述。在後面的對策、展望,對未來朝向低碳的能源系統----新科技、新典範,充滿樂觀的預期。而相對的,目前的以化石燃料為驅動力的經濟體系,將需被改善、轉移、替換。本書撰寫時,在柏林會議之後、京都會議(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第三次會議,COP-3)之前,故一些觀點、討論仍屬期待、臆度。各國對氣候變遷的關切程度、盤算的腹案各有不同,對此本書中有清楚的描述。目前,COP-4預訂於今年十一月中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召開,將審視過去的執行情形、及未來進一步的管制行動。被歸屬為已工業化的開發中國家而又沒有國際地位(不被認定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的台灣,將再一次面臨被擺佈的命運。
雖然我們沒有與會發言的權利,但我們自己已做了多少?我們是否可拿出一些成果給人家看?這是我們所最關心的。在應付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時,也正好為我們提供了反省、及轉變的機會,但我們的方向在那裏?做法如何?是否有推動的決心?這是最被關心的、擔心的。若我們的政府、業界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嚴重的後果,那就很不好了。本書應可提供充份的資訊,以助於做出正確的決策。本書的特點,在於提供氣候變遷問題的一種綜觀,及指示出新的、有展望的方向。唯本書作者的觀點是否過份樂觀、對新一代能源科技是否過份期待,請讀者各自保有其觀點,但絕對不可存做駝鳥心態。
面對全球性的溫室氣體問題,新一波的新能源技術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挑戰、新的機會,這是國際性課題,也是台灣所面臨極重要的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課題,期待政府及產業決策者,在參考本書之餘,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及採取確實有效的對策,則為所期。
為增加資料的參考性,本書附錄特增附COP-3的會議結論(附錄一)、及當前政府的溫室氣體管理策略(附錄二),以供參考。
一九九八年十月六日
劉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