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被瓜分的水資源:糧食安全,生態系的健康,及新匱乏政治學(已絕版)(2022年再版)

B005
2022 reissue
NT$120.00
看守世界專論中譯本 B005(World Watch Paper 132)
Dividing the Water:Food Security, Ecosystem Health,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Scarcity
Sandra Postel 著
劉志堅 譯
定價:新台幣150元 (抱歉,本書已售完!)
ISBN 957-98208-2-1(平裝)
15×21公分
1998年8月30日 初版

2022年再版並電子化線上閱讀由此去

不斷嚴重的淡水缺乏,現在已是糧食安全、生態系健康、社會穩定、及國際間和平的主要障礙。由於水源供給少,水資源競爭越趨緊崩,在城市與農村間、在相鄰的邦或省間、在國與國間。

雖然水資源是可再生的,其也是有限的。可循環降水供農業利用的淡水水量已達極限。多數的河流、湖泊、濕地,及其支持的生命系的健康,正處於衰頹中。世界上至少有214條河川流越過兩﹝或多﹞個國家,但卻沒有強制性的條約來約束國家間水的使用及分配。預期在未來30年,世界人口將再增加26億,水資源問題會更嚴重、緊張。

向來我們解決水需求增加的傳統方法──建造更大的新水壩或攔河堰,因高成本、環境問題、社會衝擊而受到限制。在本書被瓜分的水資源,作者Sandra Postel提出新而更有希望的解決藍圖,其原則如努力於提高用水效率,公平合理的分享,及加強保護淡水生態系的健康。

合理的水價格,有管制的水資源市場,廢水再利用於灌溉農地,設定河川最低流量以維生態系健康等,都是須採行的措施。水資源匱乏問題不能僅靠工程師解決,更有賴政治領導者重視及採取行動。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譯序
小森林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9
第二章 全球對水的的妄想 14
第三章 食物所需的水 19
第四章 生態系所需的水 35
第五章 水的競爭和衝突 45
第六章 分享水資源 53
第七章 優先計畫 62
附註 77
圖、表目錄
表1 全球各州逕流及人口,1995 15
表2 全球水需求及消費量估計 20
表3 估計每人分配得逕流量少於1700 CMD的非州及中東國家 25
表4 世界主要的地下水耗節竭地區 27
表5 築霸甚多的主要河流狀況 39
表6 由外國進口地表水的依賴性 48
表7 各水資源管理方案的成本估計 66
表8 在美國效率標準下的節水量 73
圖1 世界每千人(1961-93)的灌溉面積 30
圖2 科羅拉多河上主要水壩及其流量 36
圖3 1940--90流入鹹海的流量 42

回頁首


作者簡介

  • 原著者致謝:本人很感謝水資源專家Janusz Kindler, Jan Lundqvist,Amy Vickers,及感謝看守世界的研究同仁Janet Abramovitz, Lester Brown, Christopher Flavin, Gary Gardner, William mansfield, 及Jim Perry,在本書草稿階段,他們提供寶貴的意件。也必須感謝看守世界的工作同仁Lori Ann Baldwin, Laura Malinowski,為他們在提供圖書、資訊上的協助;及感謝Suzanne Clift, Denise Byers Thomma, Jim Perry, Jennifer Seher,感謝他們在印製、傳佈上的協助;及感謝Jane Petersony在本書排版工作上的耐心及長久持續的努力。最後,也對我很多的、世界各地的研究員同事敬表謝忱,因他們不斷的協助我,擴充我在水資源方面的知識,以助於本書的完成。
  • 作者簡介:Sandra Postel為美國麻州(Massachusetts) Amherst市的全球水資源政策研究計畫主持人,她的研究重點著重國際水資源課題及其政策。她任看守世界研究中心的一副董事長有六年,及為資深研究員。她為Last Oasis: Facing Water Scarcity一書的作者,該書被Choice雜誌評選為1993年最佳的學術論著之一,在1997年該書為記錄影片的基礎,且於無線電網中撥放。

    Sandra Postel有很廣汎的學術及通俗著作,及在Standford, Harvard, Duke, 及Yale大學擔任講座,近兩年,為Tufts大學的國際環境政策的助理教授。她也曾任國際水資源學會(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及未來世界學會(World Fortune Society)理事會的理事,並為卡特總統(Jimmy Carter)設立的「全球2000年研究計畫」的顧問,且為世界水資源會議(Committee of World Water Council)的籌備會的成員。在1995年,她獲頒為Conser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協會的院士的殊容。

回頁首


譯者簡介

劉志堅,男,台灣台北縣鶯歌鎮人,生於一九五三年,畢業於中興大學土木系,工作數年後,進入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班(一九八二年)及博士班畢(一九九四年),主修空氣污染防制工程。曾服務於省住都局、台北市環保局、財團法人中國技術服務社環科中心、中鼎工程公司,歷任幫工程司、技正、科長、主任、專案經理等職,現服務於產業界,主管工廠內環保、工安工作;並曾於中興大學、中原大學、弘光技院、台灣技大(兼課)講授環保課程。

大學時候,因感於環境問題的嚴重,遂專攻環境工程、投身環境保護工作。雖在環保工程的領域已工作了二十年,但環境問題仍未解決,故轉為熱心參加民間環保團體,包括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及其台北分會,帶領開展各項活動。劉君認為,創建非政府組織部門、團體(NGOs),堅持立於獨立、專業的角色監督、看守政府施政及企業的防污工作,是有助於社會的健全發展。

回頁首


譯序

當人類在外太空回顧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顆讓人感動、讚嘆的藍色、充滿水的纖細星球。「水」是天然賜與人人最珍貴、最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更可說水是生命之母。水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個人、村落、地區、國家間、甚至國際間爭端的課題。水不像石化燃料或礦藏開採有時而盡,而是循環、可再生利用的資源。但即使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能循環降水而可能為人類所利用的僅佔地球上水量的0.000008%﹝110,000立方公里﹞。再加上降雨量在地理上、時間上分怖上的不相配合,實際上能為人類汲取利用的水量僅12,500立方公里。以上數據說明了水資源的有限性。台灣的水資源,若以年利用總水量189億立方公尺估計,平均每年每人分配水量僅有900立方公尺,可列入為缺水的國家。

另一方面是人類近年用水量遽增,自1950年至1990年約增加了三倍。預期,未來三十年世界人口將再攀增26億人,其需水量(包括糧食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等)如何供應尚是一個未知道答案的難題。目前,絕大部份優良壩址都已被開發興建,河川的水流被攔截殆盡,以致下游河段幾乎斷流,而聯帶引起地層下陷、地下水位下降、河川污染、河川水體生態系被破壞,因而引起河川生物滅絕、漁產量減少等。興建水庫的副作用後果甚多,包括原住民原始文化的滅絕、海岸河口的沖刷或下陷、及引起生態災難的後果。以上的種種問題台灣都有,且情形嚴重。更嚴重的是:少有人真正重視、面對這些問題。

譯者認為本書簡潔扼要、闡述論據清楚有力。尤其難得的是其全球宏觀的視野,從生態災難、國際爭端的闡述,到解決對策的提出,包括可能的技術、成本資料,頗可供國人參考。若要參考其詳細的數據、資料來源,個人可就其附註再去追索深入了。

在台灣人民、當政者大都只看到眼前的、短期的現象、效果,而很少(或不願)深入瞭解、重視水資源長期的、深入底層的問題。故本書的宏博觀點、資料實足參考。

由本書的論據,很能提醒我們確認水體生態系的價值;並且,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最佳的對策。衡量成本、及環境的衝擊,再建水庫幾乎是很難了。若由「世代倫理」來看,把所有可建的水庫的位址在我們這一代全部用光,不存餘地,實在不是好的決策。台灣山林的保育、植樹造林,應是最根本的保護水資源的良方。是為之譯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