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被遺棄的海洋:力挽衰敗的海洋

B012
NT$120.00
看守世界專論中譯本 B012(World Watch Paper 116)
Abandoned Seas: Reversing the Decline of the Oceans
Peter Weber著
郭金泉 譯
定價:新台幣150元
ISBN 957-97677-2-6(平裝)
15×21公分
2000年6月1日 初版

幾世紀以來海洋是作家靈感的來源,吸引無數冒險家,而且供給人類休閒度假,人類各式各樣的活動對海洋生態的穩定性產生攻擊與傷害,但是海洋卻很少得到應有的保護和關注。雖然來自船舶和油輪的污染有下降的趨勢,但同時卻也因此掩飾了更險惡、更令人擔憂的走向:由於人類非永續經營開發陸地的結果,加速並造成海洋環境的惡質化。提供人類比牛肉更多蛋白質來源的全球水產產業,已陷入惡性循環,並逐漸腐蝕海洋據以為生的健康資源。如果人類沒有更努力去保護大部分我們賴以棲息、生存的地球和鹽水表面以下的生命,惡化變質的海洋生態系統終究會導致全球經濟和環境嚴厲而激烈的反撲。

國際組織已經採取行動,停止繼續對全球子民--海洋無限制的利用。但是這些努力大多受阻於一些不情願配合的國家和社區團體,人類應勇敢的面對生物的極限和體恤海洋的易受創性。在被遺棄的海洋一書中,Peter Weber以銳利的橫斷面觀點,述說海洋環境的惡質化會如何威脅人類社會,並建議我們可以如何去設定優先順序,在保護海洋及永續發展的廣泛目標之間畫出連結線,規劃出局部、區域、及全球性有效的行動。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譯序
小森林

目錄

出版序 3
譯序 5
前言 9
海洋系統 12
生活在邊緣 23
海洋的極限 40
管理海洋 52
支持海洋 61
附註 74
圖和表之目錄
表1 海洋污染的來源 24
表2 海洋污染概況 25
表3 海洋哺乳類族群數目之改變 41
圖1 全球各地區漁獲對日常飲食的貢獻(1987年至1989年間) 15
圖2 人口和全球主要河川對海洋的污染強度 30
圖3 世界海洋漁獲量(1900年至2000年間) 44
地圖1 沿海管轄區和海洋生產力 20

回頁首


作者簡介

  • 原著者致謝:感謝Rita Diehl, Sylvia Earle, Judith Gradwohl, Don Hinrichsen, Alair MacLean, Boyce Thorne-Miller, Andy Palmer, Donald Robadue, Jr., Michael Weber, 及我在看守世界機構的同儕,感謝他們專業的洞察和批判,幫助並催生本書問世的可能。我也感謝Amy Arnette 在研究初期的協助,更感謝Sandra Postel的支持及對此計畫全程的監督。
  • 作者簡介:「Peter Weber」是「看守世界」(Worldwatch)機構的助理研究員,也是看守世界機構兩冊「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報告的共同作者。

回頁首


譯者簡介

郭金泉 (GWO, Jin-Chywan)

男、台灣澎湖人、1956年生。澎湖馬公國小、馬公國中(第一屆)、台北師大附中(268、278班)、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養殖系(第一屆1978年)、日本國國立東京大學農學部水產學科修士(1982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野生動物與漁業所(Department of Wildlife & Fishery Sciences)博士(1989年)。碩、博士論文主攻水產生物配子(精子、卵子)和胚體的凍結保存。

回國前曾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海水養殖養蝦中心(Marine culture, Shrimp project, Texas A&M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Station)工作,並服務於美國德州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Marine Science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成功的孕育出以凍結精液雜交不同種的石首科(Sciaenidae)魚種。回國(1990年)後執教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所,主授遣傳育種課程。

1994年升等為正教授。著有水產生物配子和胚體的凍結保存及水產生物配子電子顯微鏡微細構造等論文30餘篇,並受美國、奧地利學者邀請撰寫水產生物配子及胚體凍結保存的回顧評論(Review)文章。

課餘除關心台灣國環境(政治及生態)外,並致力於台灣特有種的保育工作,尤其是台灣陸封鮭魚(櫻花鉤吻鮭)的保種研究。
賜教處: gwonet@ms16.hinet.net
回頁首


譯序

本書「Abandoned Seas: Reversing the Decline of the Oceans」早在1993年問世,作者「Peter Weber」即整理出真知灼見和警世之言。1998年是聯合國宣示的「國際海洋年」,同年的7月18日則是「世界海洋日」,本中譯本『被遺棄的海洋』遲遲至今日才與讀者見面,頗有姍姍來遲之憾。

「美國海洋與氣象署」(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NOAA)於1998年10月曾公布,全球約有三分之二珊瑚礁正逐漸死亡中,30﹪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內死亡。至於台灣,在1998年11月台灣保育及生態學界曾發表「台灣珊瑚總體檢」報告。根據此報告,九成的蘭嶼珊瑚已白化,綠島海域1公尺深的珊瑚有八成白化,澎湖淺海死珊瑚的平均覆蓋率將近一半。亦即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面積已減少50﹪,若任令比情況繼續惡化下去,台灣海域特有的珊瑚景觀也將在未來10年到20年內消失。總體檢報告亦指出,台灣海域發生珊瑚危機,主要原因包括全球氣候異常、不當人為開發與過度的漁獲等因素,與本書之海洋生物學家們之見解不謀而同。

另根據台灣環保聯盟等民間團體所提出的調查報告,由於台灣海岸缺乏整體規劃不斷開發,已造成海岸景觀及生態的嚴重破壞。比如大肆開發沿海工業區、廢水污染海洋、填海造陸使潮間帶消失、垃圾棄置海邊、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公路開發未考量海岸生態等,皆造成海岸生態問題叢生。經濟部門甚至提出3萬餘公頃高耗能、高污染的台南七股濱海工業區的開發計畫。如果產業發展未能與環保、生態保育保持平衡,那麼台灣的海岸線將成為黑色的海岸線,大自然的反撲亦為時不晚。

當台灣的海岸生態亮起紅燈之際,台灣居然連最基本的「海岸法」亦尚未立法,導致海岸開發的無政府狀態,有時甚至發生無法可管、於法無據,造成政府部門互踢皮球。台灣保育及生態學界曾於1998年發起「拯救台灣珊瑚礁」的連署活動,在連署書中提出七大訴求:其中冀望儘速完成「海洋污染防治法」、「海岸法」、「海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的立法。此外,更應將防治各項海岸災害列為重點,以確保海岸土地的永續利用。除了立法的迫切性以外,加速辦理全國海岸土地的整體規劃,落實開發許可制度,積極進行海岸、海洋生態的調查研究,也是行政當局及學術界必須同步進行的。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海洋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休戚與共。譯者懇切呼籲全國國民應重視並落實海洋之保護。因為海洋是陸地之母。最後,希望讀者能參見譯者所譯「搖盪的漁船:漁業保育和保障」和「被遺棄的海洋:力挽衰敗的海洋」,一併閱讀,相信更能收觸類旁通之效。本譯本專有名詞,參考海洋大學(1997)出版,江福松及李國添編著的「英漢國際漁業詞彙」。

郭金泉

2000年4月于台灣頭雞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