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淨損失:水產、工作機會和海洋環境

B013
NT$120.00
看守世界專論中譯本 B013(World Watch Paper 120)
Net Loss:Fish,Jobs,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eter Weber著
郭金泉 譯
定價:新台幣150元
ISBN 957-97677-1-8(平裝)
15×21公分
2000年6月1日 初版

過去數十年政府以補貼政策鼓勵漁民購買較大的漁船以及開發更先進的漁撈技術,漁民現在擁有兩倍撈捕海洋漁獲的能力--但海洋撈捕量卻從1989年開始蕭條至今。世界15個主要漁場的漁獲量,13個已經減產;其中的4個,產量已下滑超過三十個百分點。

海洋幾乎已被撈捕到極限,除非漁業管理政策有所改變,不然漁獲量將會更進一步的下滑,數以百萬計的漁民將會失業。過多的漁民,海洋的無限制開放,已造成了超過十倍以上的船數需求量去捕捉既有限又可捕獲的漁獲。

衰退的漁獲,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使全世界150~210萬的漁民,付出喪失超過十萬份工作機會的代價--當政府掙扎於彌補世界船隊容量和海洋極限的巨大落差時,這失業危機在未來十年將高達90%。

世界上約有2000萬的人民,尤其是在沿岸及島嶼地區的人民,他們依靠漁業以及跟水產有關的產業維生。在全世界,魚類與其他海產物佔人類動物性蛋白質消費的16%--超過佔總蛋白質百分之5.6的豬肉與牛肉。雖然魚類曾經被認為是貧窮人家蛋白質之來源,但它已經變得昂貴,甚至對工業國家的消費者而言,一些曾在超級市場普遍的魚種已不再可以輕易得入手。

找出改變政策的意願是困難的。世界漁撈船隻過剩,不管是企業化漁船或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漁民,都將付出很高的代價。假如國家繼續偏好大規模產業風格的漁業,約有140~200萬小規模作業的漁民及他們的社區團體,是危在旦夕。

儘管如此,如果政府提供法律的架構,社區實行逐日的決策,成功的漁民管理將是可行的。沒有這個整合,海洋漁業將枯竭,不僅僅是魚類,還有它長期提供給社會的利益。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譯序
小森林

目錄

出版序 3
譯序 4
前言 9
海洋的極限 15
減少的收獲、消失的恩典 28
誰去捕魚? 42
海洋的果實:食物和公平性 54
保衛海洋 67
在限制範圍內捕漁 77
附註 89

圖、表目錄
表1 主要海洋漁業地區漁獲量之改變(最高捕獲量的年度及1992年) 22
表2 由最高捕獲量的年度到1992年間漁獲量減少超過十萬公噸的魚種 24
表3 在1970、1980和1992年依重(產)量排名前十名的魚種 27
表4 不同經營規模的漁民特性 48
表5 海水魚撈捕獲量增加最大的前10名魚種(1970年至1989年) 62
表6 122個獨自擁有專屬經濟區(EEZ)的國家中,面積排名前15名的國家 69
表7 國際間對漁場的爭執和衝突 74
圖1 世界魚類的撈捕量 (1950年至1993年) 18
圖2 魚、牛、豬、雞肉的出口價格的成長曲線比較 (1975年至1991年) 56

回頁首


作者簡介

  • 原著者致謝:無數的人和機構促成此研究。「The Curtis and Edith Munson」基金會提供特殊支援。我要感謝「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漁業部」(Fishery Department)的幕僚,本研究是根據他們提供的資料和數據才得以完成。我同時也要感謝John Caddy, Mac Chapin, Adele Crispoldi, Vlad Kaczynski, Eduardo Loayza, Alair MacLean, Chris Newton, Lisa Speer, Mike Weber 及John Wise,對他們及時的幫忙和對文章的審閱。我要特別感謝「看守世界」(Worldwatch) 研究機構的同事。感謝Anne Platt精力充沛和仔細洞察的研究,感謝Sandra Postel持續的指導和指示方向,感謝Carole Douglis的編排、斧正及潤筆文稿。最後我向所有做「田野工作」 (field research)的研究人員致謝,很遺憾我只能引用部分研究人員的文獻。
  • 作者簡介:Peter Weber是「看守世界」研究機構的「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也是該研究機構兩冊「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報告的共同作者。他另撰有看守世界第116冊『被遺棄的海洋:力挽衰敗的海洋』(Abandoned Seas:Reversing the Decline of the Oceans)。

回頁首


譯者簡介

郭金泉 (GWO, Jin-Chywan),男、台灣澎湖人、1956年生。澎湖馬公國小、馬公國中(第一屆)、台北師大附中(268、278班)、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養殖系(第一屆1978年)、日本國國立東京大學農學部水產學科修士(1982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野生動物與漁業所(Department of Wildlife & Fishery Sciences)博士(1989年)。碩、博士論文主攻水產生物配子(精子、卵子)和胚體的凍結保存。

回國前曾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海水養殖養蝦中心(Marine culture, Shrimp project, Texas A&M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Station)工作,並服務於美國德州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Marine Science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成功的孕育出以凍結精液雜交不同種的石首科(Sciaenidae)魚種。

回國(1990年)後執教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所,主授遣傳育種課程。1994年升等為正教授。著有水產生物配子和胚體的凍結保存及水產生物配子電子顯微鏡微細構造等論文30餘篇,並受美國、奧地利學者邀請撰寫水產生物配子及胚體凍結保存的回顧評論(Review)文章。

課餘除關心台灣國環境(政治及生態)外並致力於台灣特有種的保育工作,尤其是台灣陸封鮭魚(櫻花鉤吻鮭)的保種研究。

賜教處: gwonet@ms16.hinet.net
回頁首


譯序

台灣一共有88個島嶼,台灣本島南北長395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4公里,面積35,788平方公里,大約為日本九州的大小,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千分之三。台灣本島海岸線長1,141公里,加上台灣周圍的主要離島,包括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彭佳嶼等較大島嶼的海岸線,則台灣海岸線的全長近500公里。假如把200海浬(相當於370公里)經濟海域也計算進去,台灣的海洋疆域(約18萬平方公里)遠比陸域面積要大,所以台灣是一個不折不扣具有遼闊沿岸及廣泛近海水域的島嶼國家。

台灣是名符其實的寶島。領土雖小但台灣海域蘊含無數海洋生物,譬如魚類、甲殼類、珊瑚、海藻種類之多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洄游海獸,如海龜或鯨豚,比例更可觀。因此台灣海洋生物種類之多比起世界其他沿海國家,相對而言要高出500倍。造成台灣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台灣正好處於全球最大陸棚的邊緣,以及全球海洋生物物種最繁茂的東印度群島的北緣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海域棲地的高度多樣性。台灣近臨黃海、東海及南海三個海區,分佈其間之水產生物資源超過2,000種以上,經濟魚類有數百種,如帶魚、大小黃魚、鯛、鯖等;軟體、腔腸動物有30種以上;甲殼類超過1,000種;蟹類有600種左右;貝類、藻類之資源也相當豐富。俗稱「海洋熱帶雨林」的珊瑚礁,在全球海域面積僅佔0.3%弱,即部分分佈在台灣頭、台灣尾、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此外,台灣南北海域海洋的生物相有顯著的差異,在世界亦屬罕見。

台灣是名符其實的寶島。但是台灣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漁產量早已喪失衰頹,台灣海峽的漁業資源早已枯竭也是不爭的事實。公認的禍首不外人為因素的(1)過漁及混獲、(2)棲地破壞、(3)污染、(4)引進外來種;以及自然因素之(5)全球氣候的變遷。水產養殖是公認未來補充人類漁獲需求之熱門產業,但是如何規避本譯本所言之陷阱-不引進外來種,養殖食物鏈底層之魚種呢?至於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及棲地、杜絕過漁混獲的現象、檢討漁業補貼政策、建立漁業秩序、控制陸源污染以重建全民的共同資產海洋,使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寶島,讓台灣子民代代能安身立命,在政府積極推動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際,也正考驗著台灣漁業決策者的智慧。本譯本或許有些警示作用。

最後,希望讀者能參見譯者所譯「搖盪的漁船:漁業保育和保障」和「被遺棄的海洋:力挽衰敗的海洋」,若一併閱讀,相信更能收觸類旁通之效。本譯本專有名詞,參考海洋大學(1997)出版,江福松及李國添編著的「英漢國際漁業詞彙」。也感謝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研究所莊慶達博士對本譯本的斧正。

郭金泉
2000年4月于台灣頭雞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