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簡錫堦/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2010/06/28
一、台灣租稅不公平的現象
- 所得稅75%來自受薪階級的負擔
- 全台最富有的40名當中,其中8人不用繳稅,17人只繳1%。
- 租稅財富重分配效果僅0.28%,遠不如美國22%、歐盟35%。拉大貧富差距的社會危機
二、造成租稅不公平的原因
- 資本利得(證券和土地交易所得)不課稅
- 境外所得不課稅
- 以『減稅救經濟』為由,過度、重複的減免(兩稅合一與促進產業升級為例)
- 日不落免稅帝國:獎勵投資(30年)→促進產業升級(20年)→2010起實施產業創新條例(國際比較:美國、歐盟、亞洲四小龍、中國為例)
- 國民租稅平均負擔率僅13%GDP,全球最低。(OECD平均28%、韓21%、日19%、美20%、中21%)
三、敗壞財政紀律,國債高舉債留子孫的後果
- 造假帳,不依國際標準揭露國債,以利舉債空間
- 國債已逾一兆四千億元(佔GDP 110%),平均每人負債70萬元(歐盟規定國債不得逾GDP 60%)
- 影響:教育投資、健保、老年少子化社會安全網
四、青年面臨的困境
- 不穩定就業與低工資,促使青年長工時而貧窮化(非典型勞動成為主流)
- 扶養與國債,引燃世代戰爭
五、醞釀下一波青年運動的可能
- 想像「理想國」,建立公民社會價值觀,是「改變」的力量來源(擴大中間,改變政黨→ 正向競爭)
- 我們要過怎樣的生活?(GNH 取代 GNP)
- 和平中立國的可能性(舉瑞典為例)
- 當前稅改的幾點建議
- 體檢2009稅改--稅制更不公平 財政更加敗壞
- 戳破減稅救經濟的謬論
- 台灣成為日不落免稅帝國
- 瓦倫貝爾和王永慶兩位東西富豪的差異
- 勞動派遣已在侵蝕勞動人權
- 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
對當前稅改的幾點建議
稅改是當前政治改革的重要工程,社會大眾翹楚盼望,能有重大變革。賦改會不應成為馬蕭政見的背書工具,或行政體系的研参小組;它,應該是能為台灣陳疴的破敗稅制,提出針碱處方的醫療團隊,因此,我有幾點具體建議:
(一)應以健全財政,提升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至20%為目標。
理由:
- 十年來,立法對於特定階層過渡、重複的租稅優惠或減免,致使每年經濟成長雖在6% ~ 3%之間,但稅收從未增長,而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卻從20%節節下降到目前的14%,是工業國家中最低水準者。不如香港16%、新加坡15.7%,更比不上韓國21%、中國20.8%、日本19%、美國20%、歐盟平均的31%及OECD平均28%。與國際比較,提升台灣平均稅負擔率,是改革上重要且具體的目標。
- 台灣政府負債如加上遞延性與隱藏性的或有負債已高達13.8兆,平均每位國民承受60萬元的政府債務。台灣再無減稅空間,而任何無相對財源,仰賴舉債支應的選票政策,均應立即停止。
(二)課徵資本利得稅,建立租稅公平制度。
理由:
- 資本利得免稅是富人逃避稅賦的大黑洞,錢滾錢不用繳稅,勤勞所得卻分文逃不掉,有何公平?可學韓、日分離式方式課徵證所稅。棄土增稅,改徵土地交易所得稅,以符國際標準,達量能課稅之效益。
- 因課徵資本利得稅,當交易造成的虧損,可從次年資本利得抵扣,對股票投資人並無不利。
(三)其他稅改的具體方向:
- 境外所得回歸屬人主義。法人及個人海外所得公平課稅,防堵逃稅漏洞。
- 促產條例2009年底到期時,應完全落日,改以可管理監督的「補貼」方式,獎勵節能減碳、研發產業升級卓有貢獻的企業。
- 資本利得課稅之後才討論遺產稅率的修改,以免富人生前不繳稅(目前只有九成五的巨富須繳遺贈稅,卻只繳10%的稅),死後仍然逃避社會責任。
- 比照歐盟趨勢,取消兩稅合一後,才考慮是否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
- 降低「所得基本稅額」的適用門檻。所得淨額300萬元以上者,均適用最低稅負制課徵。
- 薪資所得者稅負占所得稅的比例,應由目前的75%降至50%。(OECD為49%)。
人民殷切期待能大刀闊斧的改革,健全公平稅制,維護基本的社會公義!
體檢2009稅改-稅制更不公平,財政更加敗壞
(A)國債狂飆,創歷史新高
- 中央及地方債務累計 51,468億元 (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情報告)
未計入隱藏性負債 89,299億元 (資料來源:立法院預算中心)
合 計 140,767億元 - 2009年新增債務 3,998億元
- 預算原編列 1,650億元
- 特別預算(不列入政府債務):發行消費券 857億元
- 特別預算(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 1,491億元
(B)2009年減稅方案
- 遺贈稅 192億元
- 營所稅免徵 150億元
- 營所稅率調降 808億元
- 所得稅調高扣除額 216億元
- 所得稅率調降 248億元
- 貨物稅(汽車、汽柴油) 203億元
- 期交稅率調降 20億元
- 加值營業稅(大宗物資) 29億元
合 計 1,866億元
(C)2010年總預算 再舉債5,162億元
(D)衍生問題:
- 不斷向財團巨富擴大減稅,稅收嚴重不足,敗壞財政。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僅佔14%,為DECD平均(28%)的一半。
- 報稅所得75%為薪資所得,美國為56%;DECD為49%。
- 國債赤字屢創新高,明年將逼近15兆元(審計部則預估達19兆元),主權評等展望恐再調降,可能連降三級。
戳破減稅救經濟的謬論
近日,電視媒體不斷出現一則由工總製作的「減稅救經濟」廣告,更砸下重金猛打宣傳,用似是而非的謬論,向全民進行疲勞轟炸式的洗腦,並藉以向賦改會及政府施壓,試圖左右本次稅改的方向。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廣告訴求「稅低才能發展經濟,稅高則經濟就衰退」。如果這理論正確,免稅天堂的威京、開曼群島不就是世界經濟發展第一名的國家?舉瑞典這個世界高稅 負的國家為例,由於透明、清廉,人民願意繳較高的稅,也感受繳稅的好處,享有完善的社會福利與高品質的生活環境,而免學費的教育、高素質高創造力的勞工, 國家投入科研經費人均世界第一,造就了國際級企業。誰說,高稅負就無法發展經濟?
一九八一至一九九二年,美國在雷根和老布希執政時,採取供給面經濟派學者的「減稅政策」,初期的刺激帶來經濟復甦,但貧富差距亦隨之擴大;一九八九年時排 行前一%的家庭,擁有全國總資產三十九%。之後,政府赤字倍增,利息支出快速成長,高居預算第二位,大量舉債成了經濟發展的大包袱,經濟幾近崩盤,共和黨 政權因此遂被民主黨輪替。
回頭看台灣,一九八○至一九九○年,經濟成長率平均八%,一九九一年促產條例實施擴大對企業減稅,經濟成長反而掉至五至六%;一九九八年再實施兩稅合一的減稅方案,經濟成長又掉到四%左右,甚至二○○一年出現首度的二.一七的負成長。實證可知,台灣一再實施減稅,並沒有帶來更好的經濟成長。
其次,廣告說:「輕稅可擴大稅基,增加政府稅收」。實證美國雷根和老布希的減稅政策,使美國政府收入從世界第一名,掉到第十三名。聯邦政府負債餘額由一兆 多美元,驟增至六兆七千億美元。直到柯林頓執政採「增稅政策」,向富人課稅,才終結了赤字,但仍無法處理龐大的債務餘額。
而在台灣一九九○年,國民平均稅負率二十.一%,由於減稅政策,造成稅負率逐年下降至十二至十三%,負債餘額也隨之攀升,已高達新台幣十三.八兆元。台灣政府財政敗壞可說是託減稅之「福」!
廣告強打:「輕稅才可以創造財富,增加就業」。我們再看看瑞典高稅負國家,政府實施充分就業政策,減少依賴、增加稅收,是全世界就業率最高的國家,維持七 六%至八十%的比率,遠比任何輕稅國都來得高。反之,美國老布希執政時,承諾增加一千五百萬個新工作機會,認為減稅可增加投資促進就業,但適得其反,反而 新增了一千四百多萬的失業人口,就業參與率由六四%降至六二%。而台灣在一九九二年以前,就業參與率為五八.四%,兩次大減稅政策實施之後,就業參與率跌 至五六.五四%,二○○六年僅五五.七%,可證減稅並未增加就業。
其實,台灣的實質稅負比新加坡、香港還低。以營所稅為例,香港十七.五%,新加坡十八%,台灣名目稅率雖為十五%至二十五%,但因促產條例、兩稅合一的減免,有效稅率僅十七%。如果不及時堵住減稅漏洞,若降名目稅率到十七%,則有效稅率恐怕會低到十%以下。
而個人所得稅方面,香港邊際稅率十七%,新加坡為二十%,台灣雖為四十%,但平均有效稅率不及十三%。由於資本利得免稅,致使排名前三十名的高所得者,稅 率不及十%,這在香港與新加坡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最嚴重的,台灣的證券和土地交易所得完全免稅,而香港土地交易所得及從事業務的證券交易所得均課徵十六 %的利得稅,新加坡則將兩者併在一般所得予以課稅。因此廣告訴求:「新加坡、香港稅負比台灣低,所以競爭力較強」,根本與事實不符。
調降稅率的前提,應先防堵避稅漏洞,建立公平稅制,才可能「簡政輕稅」達到擴大稅基的稅改目標。
台灣成為“日不落免稅帝國”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於今年底到期,政府可減少稅式支出1483億元,如扣除停徵未分配盈餘加徵 10%,至少仍可挹注國庫832億元,成為工商企業主張“還給企業”的減稅理由之ㄧ。工商企業主張減稅規模,將更嚴重地侵蝕稅基。而調降營所稅至20%,稅損808億元;綜所稅調高標準扣除額、薪資等特別扣除額,稅損216億元;所得稅率調降,稅損248億;遺贈稅降至10%,則稅損210億元,及貨物稅减徵等合計有1800億元。對比促產落日可補回的832億元,被侵蝕的稅基規模擴大為兩倍以上,政府財政將雪上加霜。
經濟部是殘害稅制的劊子手,自獎投條例實施三十年,促產條例借屍還魂二十年,企業享受免稅近五十年。促產適用屆滿在即,馬政府卻又提出“產業創新條例”延續促產,持續敗壞稅制,讓台灣成為「日不落免稅帝國」。
以鄰近國家為例,中國二免三減半時間到就喊卡,不會把優惠視為常態,且至2008年元月,已完全廢除本項優惠。而韓、港、星也都只優惠五年,期滿不再優惠。惟獨台灣特權企業享受了二、三十年免稅,變相成為常態,那已不是獎勵、刺激投資,而是餵食嗎啡成癮的「病夫企業」!
1998年兩稅合一實施前,財政部主張應廢除促產條例第八條,有關個人股東抵減優惠,以免重複減免。而經濟部勾串企業財團在立法院施壓,通過雙重減免的法案。
讓大富股東不但在促產條例享有五年免稅,不繳稅卻可依兩稅合一的優惠,申請退稅。如此一來,嚴重掏空國庫敗壞財政。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既實施兩稅合一又在獎投或促產條例上訂定「股東投資抵減優惠」,形同販毒犯的經濟部造就了台灣獨步全球的創舉。
兩稅合一的實施,已優惠企業和股東,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都沒有的,形同最低稅負的國家。因此個人認為,促產條例到期應完全落日,反對經濟部、經建會『產業創新條例』,以借屍還魂永不落日。個人主張,促產落日後,不再以減免稅來獎勵產業升級,改以可以監管的補貼方式來鼓勵基礎研發、創新升級、節能減碳等功能別獎勵,並參照美國對企業獎勵,退稅只佔2%,補貼佔15%,而優惠貸款佔27%,是其最重要的獎勵方式,我國亦可採行。
而促產落日之後,應以降低赤字為優先,再以提高個人綜所稅的標準扣除額,以減輕薪資階級稅負為主要考量。最後,俟促產條例完全落日,開始課徵資本利得、廢除兩稅合一及境外所得免稅,先將避稅大黑洞圍堵,才可能擴大稅基。
社會大眾願意和企業一起努力,每年提升國民平均稅負率1.5%,直至工業國水準的20%。健全國家財政,才能投資教育、職能訓練,提供給企業最優質、有創造力的勞動者,增強國際競爭力。財政健全的政府,才可能應付日趨惡化的高齡、少子化的嚴峻挑戰,做好照顧老人、普設扥育托兒、發放育嬰津貼等社會福利,促進社會團結與和諧,這才是有利國家長遠發展的稅改方向。
瓦倫貝爾和王永慶兩位富豪的差異
彼得.瓦倫貝爾是瑞典家世顯赫的富豪,他的父親拉烏爾.瓦倫貝爾在二戰時,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了數萬猶太人,被譽為瑞典的辛德勒。
彼得.瓦倫貝爾繼承龐大的家族產業,掌控北歐的金融、電訊、電器、製藥、精密機械等國際知名企業,可謂富可敵國的資本家。令人稱奇的是,在瑞典那麼高稅負的國家,瓦倫貝爾家族財富竟能五代相傳而立於不敗之地,打破富不過三代的俗諺。
彼得.瓦倫貝爾認為,雖是自己努力賺取的,即使繳那麼多的稅,只是所賺的一部分,不會減損他的財富,能取之於大眾、分享於大眾,建立和諧安定的社會,才是有用且能永續的財富。
同樣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過世之前,就把個人資產的480億元悉數捐給自己所屬的免稅機構-長庚醫院。240億元的遺產稅,政府一毛錢也課不到。長庚醫院向來就是王永慶神秘的控股中心,以其龐大的資金購得台塑集團股票,成為台化、南亞的法人董事,現在是台塑第三大股東,讓王家保持實持股份佔整個集團的20%~50%,加上集團企業的交叉持股,可控股權超過百分五十以上,避免台塑王國的經營大權旁落。
王永慶所賺取的錢財,至少20%以上是來自政府國庫的輸送。依前年財報顯示,台化賺了400億元,但稅率是0%;南亞也賺了410億元,卻只繳稅11億元,稅率僅2.76%;台塑賺了600多億元,稅率不過8.4%;對比一般中小企業須繳納25%的稅,顯然是搶劫國庫的能手。生前享盡各項租稅優惠,身故之後,以左手換右手,避掉所有稅賦,些許遺產稅也不願奉獻。前台灣大富豪吳火獅遺產稅繳不到五百萬元,而更甚者,擁有二千億元身價的國泰集團蔡萬霖,死後也只繳一億多元遺產稅。台灣的富豪,就是這樣玩的!
王永慶等台商在中國所享兩年免稅、三年減半徵收的優惠,五年到期就結束,且從2008年起,本獎勵法律完全取消。反觀台灣,台塑在獎勵投資及促產條例的延續適用,四十多年來不斷地享有減免稅優惠。台塑更遊說立委在促產條例增列「偏遠地區投資優惠」條款,六輕更因此永享免稅特權。
當初六輕建廠,政府強力徵收農地、漁塭,每坪平均不及百元賤售給台塑;除外,上千億元的低利融資,每年政府需補貼數十億元的利息給聯貸銀行;又獨享全世界不曾有的私有專用港特權,並專案引進近兩萬名外勞,雇用比率佔66.5%。但,承諾增加三萬個雲林當地人的就業,卻完全跳票。而六輕加上大煉鋼廠的Co2排放量高達8259萬公噸,佔全台排放總量四分之ㄧ。六輕四、五期擴建後,可預見污染加劇及雲林縣人口加速外移。
瓦倫貝爾在瑞典,不但沒享減免稅特權,所屬企業均善盡企業公民責任,對勞動權益、環境保護等維護堪為國際楷模。他被尊稱為人道的資本家,備受世人樂道,獲得實至名歸的讚譽。
勞動派遣正在侵蝕勞動人權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機器打敗手工生產,擁有工廠和機器的資本家,吸納了破產的手工業者成為工廠的勞工。勞動成果異化成資本家的「利潤」,工人淪為機器的附屬品,每天工時長達十四至十六小時。
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美國工會組織為了爭取「工作八小時制」,發動罷工和大遊行,並在芝加哥乾草市場和警方爆發激烈衝突的流血事件。工人領袖七人被處死刑,引起各國工會組織罷工聲援;「五一」遂成為國際共同的「勞動節」,八小時工作制也逐漸落實。
自此,勞動人權受到重視,各國紛紛立法確保勞工組織工會的團結權、平等的勞資協商權和罷工的行動權。各國勞動基本法明訂最低僱用工資,加班工資應加成或加倍計算,休假、產假的工資給付,資遣、退休給付,並禁止不當解雇。
然而,企業為了降低人力成本,興起「勞動派遣」,不需負擔假日工資、產假、加班費,更可省下資遣費、退休金及各項福利支出,拉低工資、瓦解勞基法,侵蝕勞動人權。
今年勞動節,勞工團體發起「反貧窮大遊行」,訴求「禁止勞動派遣」,希望政府和社會大眾能重視和支持。
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布赫迪厄) /Jan整理
- 經濟上被合法化的現實主義,政策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鼓吹國家越小越好。→運用「大家都這麼想」→立即結論為「無庸置疑」。→回歸個人主義→破壞福利國家哲學基礎→特別是有關「集體責任」的概念(職災、疾病、身心障礙或貧困)→推動私有化。
- 回歸個人,譴責受害者(自負)→自求多福,減輕企業負擔。人們賴以互助的社會連結與網絡正在解體。
- 社會的分裂,所帶來的成本(尤其對基本生存權的侵害及普遍化),使極右派如勒班(Le pen)反移民仇視外勞得到支持。
- 暴力、種族主義→善惡二元論→討好而附和眾人的「共同體」意識→嚴重後果。
- 執政者用消費者取代公民→把公共財變成私有財(公共服務快速減少)→說成「歷史必然性」→要我們在「自由主義」或「不文明」中二擇一。
- 主流的自由主義言論大行其道→知識分子不斷地灌輸、洗腦→才成為主流言論。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花20~25年在證據雜誌(preuves)不斷製造→出資、集法國重量級知識分子→漸成「明顯事實的自由主義」想法。→影響柴契爾、雷根→不可避免的事實→唯一的選擇。
- 自由主義大舉入侵我們的日常詞彙→報紙、電視、廣播、教育……→現在我們已經不說「資方」這個詞了,而是說「國家生命力」,不說解雇,而說「企業瘦身」,資遣兩千名員工要歌頌「某企業勇敢的社會計劃」。
- 國家開始放棄某些社會領域的介入→身心障礙、老人、貧困、教育、健康……→使用者付費抬頭→市場法則。
- 國家功能只剩→服務特權,及壓制人民的警察國家(保護富人及向人民徵稅的武力)。
- 勞動部也變成鎮壓人民(工人)的工具。
- 國家不是中立的,而退化成刑罰的國家,變成只會鎮壓,而犧牲其他社會功能(教育、健康、救濟)的國家。
- 全球化是一個迷思,一個強勢的言論,一個力量的概念→讓人信仰。也是「對抗福利國家之社會權」的主要武器。
- 必須和世界不幸勞動者競爭→他們沒有工會,還雇用童工→所以我們要接受所謂的「彈性」,「夜間工作」、「假日工作」,接受「不規律的工作時間」(變形工時)→這是資方最古老的想法→把復辟當成全球化革命。→回到徹底的資本主義。
- 所謂「社會傾銷」(social dumping)→生產移往沒有福利、沒有工作安全保障、低工資的國家,可以從競爭中獲利→吸引投資→把歐洲國家往下拉→歐洲國家只有放棄社會福利(權益)以維持競爭力。
- 趨勢:臨時雇用者比例越來越高→工作不穩定性及彈性化→健保、退休保險金勞工自負。→年輕人最受不安全感打擊→英國年輕人的貧困已達到極點→將付出社會代價。(壓低成本以獲取利潤,是以工資與工作機會為代價)
- 全球化真實存在的,就是「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造成各國自己的金融市場自主性的降低。且金融機構不能破產,納稅人必須付錢(重建基金),政府不敢不救。→破壞民主與公平。
- 全球化不是一種「均質化」,而是少數宰制國家將其影響力擴張到所有國家的金融市場的過程。→利率的決定權、投機資本的套利。
- 經濟主義都使人去責任化及去動員化,都在去政治化,都強制一系列不容置疑的目的,像最大的成長率、競爭力、生產力→只有自由化、開放。
- 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力量→新社會演化論(新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最優者,最聰明者必勝→能力哲學→有能力者才有工作,沒有工作者是沒有能力的人→工作稀有、不穩定成為一種新的宰制模式→順從、接受剝削。
- 兩個世界:高薪大忙人(每週工作60小時以上)VS.不穩定工作,時常失業的窮人→擴大社會不平等:60%所得成長,由1%最富有者獲取。
- 窮人,身心障礙者不只是不道德、依賴、腐敗,而且是愚蠢的社會敗類。
- 社福制度→會瓦解投資者信心→拋棄社福制度、勞動市場彈性化,加上對投資者減稅,並對富人進行公共補貼→這是追求國家競爭力。(製造及傳播→主流)。
- 「改革」,讓人以為是自由化的訊息→其實目的是把復辟裝扮成一場革命。
- 市場信心→成為政權面對的歷史選擇→維護市場信心,將失去人民的信心→某些人的政治盲目所導致的失敗,卻要由我們所有人來負擔。
- 媒體製造一個充滿暴力、犯罪、族群戰爭、種族怨恨的世界→最好遠離世事,自求多福→悲觀哲學→退避三舍、逆來順受→不去憤怒→去動員化、去政治化→一種宿命的政治冷漠。
- 新統治秩序的力量,在於能找到「同化」(收買或吸引)→媒體→社會思想→散佈「歷史的終結」、「後現代主義」、「全球化」→對文化及民主具破壞性。
- 社會運動→以生活的事實,壓迫的事實→去對抗媒體的洗腦。金融歐洲必須提出一個社會福利的歐洲→創造新的國際主義。
- 動員成功的社會基礎是存在的:
A. 學校文憑貶值、社會地位下降、知識勞工與非技術勞工危機相同→社會不平等→資本收入倍增,工資所得負成長。
B. 民族國家隨波逐流,缺乏對未來的整體視野,已沒有能力處理共同的「集體利益」(更多的托兒所、庇護中心、老人安養、學校及醫院、更少的軍隊,警察及監獄)。 - 共同目標:最低薪資的定義(區域差異)
- 對抗貪污及租稅正義。
→社福政策的整合
→健康及環保上的研發及公共投資
→資助小型企業,獨立作業者 - 對抗新自由主義的壓迫:
A. 讓被剝削者認知事實,一起對抗破壞工作不穩定、瓦解社福制度的政策。
B. 弱勢者互助,以慈善義工方式,幫助他們的生活,相互扶持,維持尊嚴(放棄個人主義的狹隘觀點)。
C. 認知失業者(資方製造的剩餘勞動力)與所有工作者的同夥關係。
D. 在國際層次上動員、聯合,使其在各國勞動者間所製造的競爭,無以為繼→社會民主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