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世界專論中譯本 B015(World Watch Paper 119)
Powering the future: Blueprint for a Sustainable Electricity Industry
- Christopher Flavin、Nicholas Lenssen著
劉志堅 譯
定價:新台幣150元
ISBN 957-30329-4-5(平裝)
15×21公分
2004年5月25日 初版
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每年的收益超過8,000億美元的電力事業,在下個十年正面臨急劇的轉變。本書探討為何電力事業會被龐大、垂直整合的壟斷事業體與大型發電廠所主宰,以及目前什麼正在發生,以至於這些壟斷體正在世界各地分崩離析。
作者為未來的電力事業勾勒出一種更有效、對環境更友善的藍圖。例如,在一些國家,一些不受管制的、企業型態的公司,目前在電廠興建方面居領導地位;他們所建造的電廠比起以前(甚至只有幾年前)的電廠而言,通常比較小型、較便宜、對環境的危害也較小。另外,許多公用電力事業公司正投資於改善客戶端的電氣用品、建築、以及工廠等的能源使用效率。還有,新一代的風力渦輪機、燃料電池、和太陽能電廠,也開始提供對環境友善的與彈性的選擇。
作者提出一種雙重的系統,來駕馭市場力量,並加速轉向新科技的使用。在電力批發層面,一個開放的、具競爭性的市場,將最有成效──如果環境成本能計入售價中的話。在電力配送層面,一個鼓勵在電力服務方面競爭的市場,將不僅可提供客戶電力,並且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電燈與電冰箱。他們甚至可提供大量生產的小型發電機,比如屋頂太陽能版、或者地下室的燃料電池,來為個別的建築物提供電力,並將剩餘的電力回售到電力網絡。
在往後幾年的改革,將決定二十一世紀電力事業的面貌。若能妥善地予以處理,將能激發出一個興旺的、具競爭力的電力市場,同時並能大幅降低電力事業所產生的污染。
目錄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譯序 |
目錄
出版序 | 3 | |
再序 | 4 | |
譯序 | 5 | |
第一章 | 前言 | 10 |
第二章 | 輸電線路的末端 | 14 |
第三章 | 獨立電廠的興起 | 22 |
第四章 | 地熱、風力、及太陽熱能 | 30 |
第五章 | 需求端的改革 | 38 |
第六章 | 電力系統分散化 | 47 |
第七章 | 零售代輸的幻象 | 54 |
第八章 | 未來電力事業的藍圖 | 63 |
附註 | 70 | |
圖和表目錄 | ||
表1 | 世界的電力產生量,依能源類別 | 19 |
表2 | 各種發電技術的發電效率及空氣污染排放 | 28 |
表3 | 美國在1985、1994、2000年的發電成本比較 | 37 |
表4 | 一些國家的公用電力事業改革情形 | 56 |
圖1 | 工業國家經濟體的電力密集度,1950─1992年 | 17 |
圖2 | 美國公用電力事業及獨立發電業的發電容量擴增量,1950─1992年 | 23 |
圖3 | 化石燃料電廠的發電效率,1882─1993年 | 27 |
圖4 | 美國公用電力事業花在需求端管理方面的金額,1989─1993年 | 41 |
圖5 | 美國加州與其它各州的人均用電量趨勢,1960─1993年 | 44 |
圖6 | 美國民營公用電力事業在發電廠及輸配電工程上的投資,1950─1992年 | 52 |
圖7 | 道瓊公用事業股票指數平均,1988年2月─1994年6月 | 61 |
作者簡介
- 原著者致謝:我們要感謝以下諸君:Gerald Braun、Ralph Cavanagh、Armond Cohen、S. David Freeman、Jan Hamrin、Richard F. Hirsh、Eric Hirst、David Lapp、Reinhard Loske、David Moskovitz、David Penn、Carl Weinberg、及Stephen Wiel等,因以他們對初稿的評論意見。及感謝Michael Scholand,其為本研究之研究助理。也要感謝室內執行編輯Denise Byers Thomma,其引導本計畫由草稿到最後印刷完成作品。最後,非常感謝David Malin Roodman,其幫助我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庫及試算表,審閱大量的草稿,及在複雜萬端的議題上,提供珍貴的識見。
- 作者簡介:Christopher Flavin為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研究部門副總,Nicholas Lenssen為看守世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Flavin 及Lenssen皆為Power Surge:Guide to the Coming Energy Revolution一書的作者,該書由W.W. Norton & Company公司於1994年十月出版。
譯者簡介
劉志堅,台灣台北縣鶯歌鎮人,生於1953年,畢業於中興大學土木系,工作數年後進入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班(1982年)及博士班畢(1994年),主修空氣污染防制工程。現任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與台灣環境管理協會副秘書長。
曾服務於省住都局(幫工程司)、台北市環保局(技正、科長)、財團法人中國技術服務社環科中心(副主任)、中鼎工程公司(專案經理)、桂裕企業公司(工安環保處處長)、台中縣環保局(副局長)、台南市環保局(副局長);並曾於中興大學、中原大學、弘光技院、台灣技大、靜宜大學(兼課)等講授環保課程。
於大學時,因感於環境問題的嚴重,遂專攻環境工程、投身環境保護工作。雖在環保工程的領域已工作了20幾年,但環境問題仍未解決,故轉投身熱心參加民間環保團體,包括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及其台北分會與看守台灣協會,帶領開展各項活動。他認為非政府組織(NGOs)堅持立於獨立、專業的角色,監督政府施政、看守環境品質,及促使企業做好防污工作,是有助於社會的健全發展,建造可永續發展的台灣。
譯序
本書對世界上電力事業巨人的發展趨勢,提出很有展望性的藍圖。這些資料及構想,很有啟示性,也有很大的實用性,值得國內關心此領域的機關或個人,做為參考及深思。
這本書的出版年代稍早(於1994年),較之於現在者,或許有一些資料及觀點已過時,但應無妨於本書之參考性。觀察台灣近年在電力事業改革之進展,躊躇不前,若說已落後十年,似也是符合實情。我國的電力事業,仍是獨家公營。以民間環保觀點,頗長一段期間是著力於「反對核能電廠興建」(即反對核四計畫),政府在電力政策上也因此有所「游移」及「爭執」。雖說有人主張核能可以「減低二氧化碳排放」,但在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五次締約國大會(COP5,1999年11月5日於德國波昂召開)上已有決議:發展核能不能作為控制溫室效應的藉口。台灣電力公司於本年始,分別於台中港、新竹香山、澎湖、桃園大園觀音等地,開始興建風力發電機組,雖說是已經開始推展「可再生能源」,但已落後歐洲十多年。至於節約能源措施、電力業管理制度之改革等,仍未真正有效推行。
電力事業的科技不斷創新,管理制度也不斷變革。本書即使做為電業事業歷史演變之見証(電力事業之發展演進,不過才一百二十多年),加以回顧,亦足以充為知識性文獻。但也願本書對國內電力事業之發展趨勢,有一點提示的功能。
劉志堅
200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