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關心環境 尊重生命 看守台灣 永續家園

宗教文化

當部落青年會所遇上國際青年旅社


拆掉美麗灣,拒絕財團大飯店之後,台東可以有什麼樣的旅遊模式?本文試著拋磚引玉提供些想像。

這想像有幾個前提:首先是放棄經濟成長的迷思。當台東縣長向媒體投書呼喊台東需要經濟發展時,用全國一致的價值標準來擘畫台東願景,就已經忽略了台東珍貴的特色:多元文化,陷入把文化視為商品的窠臼。不同文化帶著不同的價值體系,賺錢能力不是唯一評價社會、政績的標準。快樂宜居、治安良好、交通便利事故低,也都是值得追求的幸福。

其次,「一個部落、一個國家。以部落的概念取代族群的概念。台灣曾有數百個部落」。這些是我旅居台東近一年來最大的收穫與震撼之一。在探索原住民文化的過程中,青年會所成為一個焦點,不同部落或族群的會所制度,多少有些差異,但它至少有居住集會、抵禦外敵、教育傳承、提供勞動等功能。

如今資本主義競賽蔓延全球,不以戰爭等武力直接展現,卻透過貨幣、金融、政權等看不見的經濟之手,或掠取、或交換各地資源。在部落中具有抵禦功能的集會所,也可在觀光浪潮中,展現新的抵抗、外交樣貌:一方面保存瀕危失傳的傳統,另一面則打開各部落與外地旅客接觸的窗口,接收轉化外來的新知,並帶領遊客認識另一個世界。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的經驗分享

有機市集值得推廣 台東大學自2011年5月15日第二屆台東綠色科學博覽會起,於每周日上午八點至十二點辦理有機農夫市集,一直維持10至12個攤位,至今已超過一周年。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能持續不中輟的因素,我認為有機消費群的形成與增加、有機農夫可實質獲益、台灣社會有機風氣漸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 處對有機農夫市集的補助,以及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得到志工與工讀生協助辦理有機農夫市集等。台東市區是一個約五、六萬人口的小城,可以支撐起一個有機農夫市集,基於推廣健康與環保生活,我認為全台各鄉鎮市也值得辦理。

環境與健康: 
經濟: 

野蠻的驕傲

自9月9日魏德聖導演所拍的「賽德克‧巴萊」電影播放以來,獲得觀眾的熱烈觀看,激起社會上許多回響或省思。基本上這是一齣歷史劇,內容也是較血腥、哀慟,但它似也在測試這個社會對這議題的反應。至目前,各方回響是蠻多元、正面的,並像觸媒一樣引發社會各界很多的連鎖回應,其產生的影響雖然幽微,但就像在人的心田播下一顆種子,作用應還會繼續下去。

最主要的影響,應是對原住民地位、文化的重新省思,甚至重新給予一種尊重與肯定,所謂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勇者」、「有尊嚴的活下去」。對住民地位、文化的尊重,有著多重的意義及功能。事實上,對原住民文化及生存、自治權力的尊重,為邁向永續的重要策略。

原住民族常年生存於山林環境,生於自然、取於自然、倚賴自然;他們與自然環境相互適應,當然也要保護自然,並安之於這種環境。與自然合諧相對待,是他們的文化特色。當原住民為找工作不得不到山下(都市地區,如三鶯橋下)安住時,他們形成社區、勉強自成一族。當我們看著高雄桃源等地區八八水災災民,遷住到政 府所蓋的永久屋的同時,也可聽到他們的吶喊,「我們要如何生活?我們要回到山上…」。

放生與殺生

台灣保育團體發表全台灣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發現台灣至少有483個宗教團體和寺廟發動信眾放生,一年放生動物超過兩億隻,放生地點涵蓋台灣的山林、河流、湖泊、海岸、沿海、港邊、水庫、高爾夫球場、公園等。而放生動物種類包括,黑嘴筆、藍腹鷴、帝雉孔雀等二、三十種鳥類,吳郭魚、虱目魚、鯽魚、泥鰍等數十種魚類,螃蟹、沙蝦、龍蝦、紅蟳等蝦蟹類,龜、蛇、鱉等爬蟲類。

放生是『梵網菩薩戒經』、『金光明經』中所提到的,是從救護人類而擴大到救護眾生,是慈悲心的延伸。經論中談到放生的真意是如見到魚池乾涸了設法運水來救活池中魚類眾生。在自然的因緣中遇到動物受傷或在死亡邊緣,需發揮慈悲心設法搶救,這就是放生的本意。如此隨緣放生是慈悲心,是功德。

山林水土: 
社會: 

期待新的限用政策

消基會日前發出警告,國人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紙杯與塑膠杯,一旦裝入過熱的水或放入微波爐加熱,溶出的致癌物質將會對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傷害,然而這些商品卻全都沒有標示使用限制和警語。另外在中秋節前幾日,亦有新聞報導指出,以鋁箔紙或錫箔紙來烤肉,調味料中的酸性物質將會把鋁或錫溶出,其中鋁會傷害腦部,造成癡呆症。

在這兩則新聞中的商品,都屬隨用即丟的產品或包裝,其在許多場合中,均是可以避免使用或者可以重複使用產品來替代。然而在過往的錯誤宣導下,這些商品被許多國人將其與安全衛生劃上等號,再加上其便宜、方便,而使得這類免洗餐具與包裝,被大量使用於餐館、會議、家庭、與休閒活動中,而產生許多原可避免的垃圾。

同時,這些商品的濫用,也降低了國人的生活質感。可重複使用的杯、碗、筷子,其通常可以成為藝術表現的媒介,增進使用者在進食時的情趣,無形中也提高餐館或相關活動的水準;而大量生產、單調乏味的免洗餐具,所代表的卻是一種速食文化,只講求方便快速,卻遺棄了其他許多的美好價值。

環保署雖於兩年前提出限塑政策,然而卻只針對塑膠袋與塑膠類免洗餐具,而未針對所有隨用即丟的產品,造成政策本質的不公,也未符合其「源頭減量,減少垃圾產生」的宗旨,而埋下了失敗的因子。塑膠類免洗餐具的禁用,而導致相關業者提出紙類免洗餐具更不環保的批評,即是一例。

社會: 

環境與健康

山林水土

氣候與能源

社會

經濟

特定議題

訂閱 RSS - 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