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報日期:2000-04-24
本期發刊日:2013-05-23
訂閱 / 取消 電子報
請按我
看守台灣協會Facebook
論壇相關資訊
本期目錄 毒物星球封面
法國知名漫畫《毒物星球》出版啦!
從諷刺有趣的圖畫中,輕鬆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敬請踴躍訂購!
<->書籍介紹按此<-
請按我

黃色大鴨的神祕微笑

最近有一隻黃色大鴨停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口,才兩周就吸引百萬人次參觀,網路上許多人轉貼他的倩影,甚至有旅行社規劃「香港黃色小鴨旅行團」。這隻黃色大鴨長的就像小時候在浴室玩的小鴨鴨,許多人看到他黃澄澄的的可愛外表就不禁微笑。

這隻鴨子帶來的旋風,讓台灣政府也想爭取來台。基隆市議長黃景泰成立「黃色小鴨來基隆」的粉絲團,表示基隆有絕佳的潮差條件,號召民眾聯署,已有近萬人響應。基隆政府也已在10號向霍夫曼公司提出申請,並且已經請交旅處編列350萬的預算,打算結合民間和政府的力量,爭取大鴨來台;順利的話,黃色大鴨可望在明年來到基隆港。

設計這個巨大裝置藝術的荷蘭設計師Floretijn Hofman,表示想把快樂和幸福帶到世界各地,藉著巨大的設計,傳達出「世界上的海洋就是我們的浴缸。」且讓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平等。他也表示當巨大的作品佔據公共空間時,可以讓人們重新關注每天都看到但被忽略的公共空間,藉著與旁人分享的過程中,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過,仔細看這隻大鴨,竟然是使用200片PVC所製作的。即使黃色大鴨沒有加熱也沒有碰到油脂,但想到在後續廢棄時,難以回收的PVC,可能會在焚化過程中產生大量戴奧辛,不禁令人憂心起來。

或許這位設計師對於PVC的危害並不了解。在高度分工的現今社會,大家常常只是關注在和自身專業、工作、興趣有關的資訊,對於其實和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環境資訊或其他公共事務,不見得了解。不過,現在資訊發達,在做任何行動前,評估一下可能會對環境的影響,是會上網搜尋或諮詢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情。

人人都有其環境責任,藝術家也不例外;尤其在這個政府失能的時代,在還沒有辦法讓政府負起該負的責任(如好好管理市面上亂竄的各種物質)之前,大家更需要有所自覺。一些非永久性作品,可能在巡迴時會有所耗損,而需重新製作,或在展期結束時必須廢棄處置。在這部份,藝術家們應該要對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有更多的了解,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我們相信藝術家們的初衷,但希望更多美好的概念和心意,不被技術或材料蒙上一層陰影。


回頁首

揪出PVC、自己DIY

如果朋友們檢測到疑似PVC或PVDC的商品或包裝,如食品包裝材料、生活日用品、玩具等,請Email告知本協會,並提供以下相關資料,包括:商品名稱,製造商、販售商(或購買地點)、購買時間、照片2-3張(分別顯示商品外觀、產品標示或材質標示)、採用PVC等含氯塑膠的部位(商品本身或其包裝),還有您的稱呼與連繫電話,協會將在確認無誤之後公布,並正式發函製造商企業主, 監督其改善。

如果手邊沒有工具不方便自行檢測的朋友,亦可以將您所蒐集到的『可疑物品、包裝袋等』寄給協會,由我們來鑑定,但請註明購買時間、地點,並請保持包裝袋上的任何標示完整。

謝謝囉!請大家一起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吧! 【最新成果】 【採取行動】 【更多資訊】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核能利用政策——建築在科學認知侷限之上的一場豪賭

文化部長龍應台曾說:「核四是知識問題,不是道德問題。」諷刺的是,龍部長旅居多年的德國對於核能政策本質的理解卻是大相逕庭。雲科大科法所蔡岳勳教授於今年3月間投書之「看德國對核電如何講道德」大作中,除詳細地介紹德國聯邦政府如何重視核能議題相關之倫理問題的探討與處理之外,也直言不諱指出龍部長謬誤之處,蔡教授的真知灼見不僅令人感佩之外,也對照出執政高層在核能政策方面視野之狹隘,以及過度迷信專家決策的另類「理盲」。

文化部首長是否正確認識核能問題本質,或可逕以忽略而無須過於在意,畢竟此問題非事涉其個人專長或任務職掌;但行政院長若執意將核能問題侷限於專業問題或安全檢驗的技術問題,並進一步藉由專家團隊提出之安檢報告,以作為核四續建及運轉的正當性基礎或甚至影響公投結果,恐怕僅顯示出重蹈龍部長之謬誤罷了。

核能利用到底是否僅是安全與否的問題,以及是否僅是專家決策的問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早於1979年著名的「卡爾卡判決」(Kalkar)當中即有定論,並對於今日德國聯邦政府在處理廢核政策問題上有著深遠地影響。此判決指出,核能利用所伴隨的重大災害潛在風險,是屬於超越科技水準(實踐理性)所能掌握的不確定風險,此一風險是在利用核能時所無法排除的。核能風險的本質,即使在今日亦是如此,換言之,縱使核能設備通過各種所謂「安全標準」的檢測,但充其量僅是符合科技現狀標準的相對安全而已,而非保證絕對安全無虞。因此執政當局一再強調所謂「核四不安全,不運轉」,是否即意謂「安全即可運轉」?這恐怕有待商榷,因為執政當局一再所說的安全,充其量不過是保證現在而不保證未來的「安全」,其不僅無法回應人民永保安康的期待,更形同以人民未來為賭注所進行的政治豪賭。

對於核能利用無法排除的重大災害風險,自「卡爾卡判決」以來,在德國一向被理解為「剩餘風險」,此一全民所承受之剩餘風險對於社會是否適當,是整體人民的價值取捨以及對於社會發展情境的取捨。此一決定不僅無法由政治頭人替代人民決定,當然亦非核安專家所能背書。因此目前輿論上沸沸揚揚的核四公投,到底應該決定的是核四安不安全,或是決定台灣社會要不要賭上這一把,答案應該不言可喻。其實更應該去思考的是,台灣的發展為何淪落到非豪賭這一把不可的局面?

此外,低階核廢料及高階燃料棒之貯存場址的選擇,同樣地不僅是科學問題而已,對於周邊居民而言,是倫理的問題,更是環境正義的問題,在核四議題的探討上絕沒有被忽略掉的道理。


回頁首

請按我 請按我 要看影片請按我 請按我

家:回家、搬家、租屋與買房

在我國中、高中的聯考時代,有一年國文考試題目是『家』,這幾個月正好經歷了多次與這主題相關的體驗。首先是在農曆新年前,參與了內本鹿回家行動,這是已經持續進行十一年的布農族霍松安家族的家屋重建。從小貨車可及的延平林道終點出發,經過七、八天的「跋山涉水」,穿越三十年前曾有卡車載運巨木的林道、林班揹工路、次生森林、落石崩壁、涉溪溯河,抵達在七十年前被日本政府強制遷離的石板家屋聚落。經過三、四天的整理,再原途七、八天的折返。

取水、砍柴、生火、煮飯菜、紮營,幾乎是每天的例行事項,一行二十餘人就(像)是一家人,每一次的營地都(像)是一處家。重新體認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什麼、生活可以多麼地簡單或複雜,多麼直接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農曆年後,我從台東市區的租屋處,搬到台東縣郊的鐵皮小屋;從有保全管理人員的電梯大樓社區,搬到遠遠可聽到、看見海的小村。簡單、或簡陋的住處,但有水有電,比起內本鹿的家屋,卻又「文明」許多、工業化許多。在整頓過程中,數次想起人類學家馬格麗特.米德曾說過的「人有能力將任何地方改變成家」。

三月底,女友也從台北市景美的頂樓加蓋租屋處,搬到新北市永和區的舊公寓,從裝箱打包到拆箱擺放、油漆粉刷、添購家俱、認識周圍街道店家的過程中,也多次聊到租屋、買房、「成家」的話題。她說:『我媽媽在我這年紀的時候我已經十二歲了,我們搬進一棟新的公寓二樓,那是他們自己的第一個房子,然後不到十年後,他們買了第二個房子。』……住在這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晚上看路邊的房子,尤其那些新屋,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暗的。」

「到底是誰在買那些房子,買得起那些房子,買了都是拿來賣、不是拿來住。」我也分不清這是她說、或者我說的話了。總之,青貧化的我們,對著家屋、土地的商品化,感到無奈與憤怒。

「國家對我很壞」;「它只對有錢人好,對大多數的人都很壞」。國家機器、或「現代化」、或資本主義、或經濟成長,對於自然或人性的無止盡壓迫,該.停.止.了。

經歷一整個追求「經濟發展」的世代(或者兩、三個?),曾經是水圳、良田的地景變成柏油馬路與高樓大廈,親戚共居的家屋被看作是財產或收入來源,食物不再從自家生產而來自看不見的遠方。生活,這件事,從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各面向、從空間或時間的角度,統統都被拆解為可以估價的對象或元件,淪落到貨幣市場的苦海。人只有透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生命來換取薪資,或是藉由投資套利、剝削他人替自己賺錢;然後消費購買,生命的需求才能被滿足。

家園應該是相互合作共生,而不是剝削敵視的。


回頁首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道路工程建很多,交通卻沒更好?

最近沸沸揚揚的「五楊高架道」(長約40公里,興建經費約882多億元)通車了,其在工期、經費、及施工工人安全意外問題、工程安全問題、交通標線或動線問題等,為社會多所議論外,但在102年4月19日《台灣醒報》(A10版)的一篇文章,標題為「投資公共運輸 勝過修築馬路」(作者:許又方),卻更為有趣,更為警醒及重要。

該文為英國朋友來台旅遊的觀察及感想,節略以「台灣馬路的密度實在高得令人驚奇,…只是馬路品質並不怎麼「穩當」,…馬路雖然到處通,但是除了台北市外,其它城市的公共交通並不發達,鄉村地區尤其如此,很多地方甚至沒有公車通行,…無疑鼓勵民眾買汽車、騎機車,…馬路一年吃掉大量的政府預算…。」這些觀點,提醒我們:不斷蓋馬路,並不表示公共運輸更好。有的道路蓋到山上去了、或在水源區,反而破壞山上水土環境。台灣的馬路修得太多了,扭曲、浪費了很多政府經費,更造成很多環保、社會、文化的問題。

觀察近期媒體上有關道路工程興建的報導,隨手可拈數則,比如:「國登營造四月初以66.8億元,得標金門大橋工程(由金門島跨海通到小金門)。」試問:這條橋是要服務誰?有急迫性嗎?又如:「近日研議15年的淡江大橋,通過環保署環境差異影響分析,可望近期啟動施工。可聯絡三芝、淡水到八里,再銜接台六四線快速道路,輕鬆抵達台北市都會區,及通往桃園國際機場。」想想看:又是蓋橋、蓋馬路,卻只是為聯通台北市區及機場?

再如:「花東鐵路電氣化、雙軌化工程(從花蓮站至知本站間,長約166公里,經費約250餘億元),該工程於民國97年動工,將在今年底完成。但環島鐵路電氣化的想像仍尚未完成。近日經建會才通過《南迴鐵路臺東潮州段電氣化計畫》(路線長約123公里),將到111年才完工。」由此可見:較環保的鐵路工程,較乾淨的電氣化道路,似乎是最後、最遲的選項,而東部也經常是被忽略的。

另如:「輕軌運輸系統具因地制宜特性,及成本低廉、工期較短等優勢,可提供都市地區內主線、接駁及遊憩等大眾運輸服務,已是世界上各重要城市改善交通問題的重要方法,行政院於98年擬具《大眾捷運法》修正案,將輕軌運輸系統納入該法規範。近日才在立法院審議,把輕軌納入大眾運輸系統,但又要求輕軌雖可與一般車輛共用車道,但總長度不得超過四分之一,以免影響交通。」――這樣對「輕軌」系統設限,真有點莫名其妙。較環保的輕軌系統,在台灣談了很久,還沒蓋半條。較乾淨的電氣化道路系統,似乎是最後、最遲的選項。

至於中央及台東縣政府執意興建、拓寬台26線安朔至旭海段道路工程(由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間的省道台26線,包括要拓寬縣道200號,惟此段海岸保留具文化古績特色的古道殘基及較原始風貌,為台灣沿岸地質地貌的代表),完成台灣濱海公路系統,似乎更反映出「惟興建道路工程是施政主流」的鐵證了。又對於「西濱快速道路」的興建,沿淡水河、穿越紅樹林的「淡水環快」興建的爭議,也一直存在著。

當初「五楊高架道」的環評,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是沒通過的,如今卻已通車,令人感嘆。筆者曾讀到資料略以:荷蘭為著力推動自行車道系統,就其道路交通工程經費中的十分之一,用於自行車道交通系統上。歐洲國家在軌道運輸、綠色運輸系統上的提升,誠然可為借鏡。


回頁首

請按我 要看影片《東西的故事》,請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