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報日期:2000-04-24
本期發刊日:2013-04-30
訂閱 / 取消 電子報
請按我
看守台灣協會Facebook
G+
論壇相關資訊
本期目錄

->報名參加<-

毒物星球封面
法國知名漫畫《毒物星球》出版啦!
從諷刺有趣的圖畫中,輕鬆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敬請踴躍訂購!
<->書籍介紹按此<-
請按我

當PVC不是PVC

前些日子有朋友跟我們說,雲林有名的日味香肉乾,使用PVC塑膠盒做為其食品容器,盛裝含油脂的食物時,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於是我們去電日味香,向他們提出更改材質的訴求。日味香公司表示會向合作的塑膠工廠詢問,使用不讓消費者擔心的材質。我們那位朋友後來也再次當面向日味香反映,結果朋友跟我們轉述說日味香公司的回答是,他們在接到客戶反映後即向業者查證,結果發現其實是材質標錯了。我們於是再去電求證,很快便接到和日味香公司合作的塑膠業者打來的電話,說其實那個塑膠是PET(也就是寶特瓶的材質),並非PVC,是編碼打錯了。

這聽起來實在有點難以置信,為確認業者是否只是搪塞,我們跟日味香買了產品,也請跟我們投訴的朋友寄來他當初買的產品包裝,實際測試是否為PVC。經測試後發現該塑膠雖然打上PVC的編碼,但的確沒有氯的反應,可能確如業者所說,是PET的材質。為何編碼會打錯呢?該塑膠業者回答說,因為早就知道PVC材質不好,所以主動淘汰,但是模子還沒換,所以編碼仍是PVC的3號。另外,該業者主動表示,PET用在食物包裝仍有風險,將會使用更適合用在食物的PP材質。顯然日味香公司和該塑膠業者都很有誠意,不僅重視客戶意見,看來好像也會主動為客戶健康著想,而不是以些許成本為念,頗值得一些擁有更大影響力的大賣場仿效。

但這個案例也不禁讓人思考,當塑膠編碼可能出錯時,我們該怎麼回收?畢竟即使它並非PVC塑膠,它的確打著PVC的編碼。像喝了變身水的哈利波特,讓人認不出來。

塑膠回收辨識碼,是為了符合廢棄物清理法第十九條「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責任業者,應於物品或其包裝、容器上標示回收相關標誌」的規定,讓所有公告應回收的塑膠,可以得到正確的辨識以利分類回收,所以當塑膠編碼有打錯的可能時,在回收上不僅會造成分類的困擾,也可能影響再生塑膠的品質。

20130430pvcnotpvc.jpg

去電環保署回收基管會詢問後,得知塑膠編碼若誤標,會由各縣市環保局予以輔導或是罰款。但像是右圖裡的塑膠托盤,因為是放在塑膠袋裡,屬於內襯,且沒有再附上塑膠膜等,不在規定公告應回收且需要標示編碼的範圍裡(當然其生產者也就不用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因此即使編碼錯誤,目前也無法規範。這解答了我們的疑惑,知道日味香公司為何會不在意(或根本不知道)其產品包裝的塑膠編碼標示錯誤,畢竟如果他們要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PVC的費率是比其他材質貴的。

不過,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對於什麼樣的容器,才算是他們公告應回收的範圍,定義未免也太奇怪了。附上塑膠膜的托盤算是公告應回收的容器,放在塑膠袋裡的托盤就不算是公告應回收的容器,這一點道理也沒有,因為這兩種托盤成為廢棄物後,實質上根本沒有差別。環保署只是著眼於狹隘、自己胡亂解釋的「容器」定義,如此卻有違廢清法第十五條的本意。該條文規定:對於符合「不易清除、處理;含長期不易腐化之成分;含有害物質之成分;具回收再利用之價值」這四要件之一的物品或其包裝、容器,應要求其製造或輸入業者負起責任(也就是所謂的「生產者延伸責任制」)。換句話說,該條文重點在於生產者所用的材質是否符合那四個要件之一,而不在於這材質做成的東西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條文以「物品或是容器、包裝」,其實就是想要涵蓋東西的所有可能形式。

這也是為何我們希望環保署,能夠將所有「塑膠原料」(至少都符合「長期不易腐化」之要件)都先公告為應回收物,並指定製造塑膠料的業者(如台塑、南亞,這些公司數量少,規模大,很容易掌握)為應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的責任業者之一;然後再針對生命周期短暫的「塑膠製品」,指定其生產者為責任業者,再收一筆回收清除處理費,以抑制塑膠的濫用。如此就不用再去區分到底是什麼樣的塑膠物品、容器、包裝,才必須納入「生產者延伸責任制」,不用去區別到底是什麼樣的塑膠物品、容器、包裝,才應該打上塑膠回收辨識碼。否則不僅民眾搞不清楚,回收處理業者恐怕也是一塌糊塗;再者,「聰明」的環保署請告訴我,您的稽核認証團體要如何去區分這些也打上塑膠回收辨識碼的托盤,到底之前是包覆著塑膠膜,或者放在塑膠袋裡?


回頁首

揪出PVC、自己DIY

如果朋友們檢測到疑似PVC或PVDC的商品或包裝,如食品包裝材料、生活日用品、玩具等,請Email告知本協會,並提供以下相關資料,包括:商品名稱,製造商、販售商(或購買地點)、購買時間、照片2-3張(分別顯示商品外觀、產品標示或材質標示)、採用PVC等含氯塑膠的部位(商品本身或其包裝),還有您的稱呼與連繫電話,協會將在確認無誤之後公布,並正式發函製造商企業主, 監督其改善。

如果手邊沒有工具不方便自行檢測的朋友,亦可以將您所蒐集到的『可疑物品、包裝袋等』寄給協會,由我們來鑑定,但請註明購買時間、地點,並請保持包裝袋上的任何標示完整。

謝謝囉!請大家一起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吧! 【最新成果】 【採取行動】 【更多資訊】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核四議題先公平再公投

2013年2月25日行政院長江宜樺突然宣布,核四未來「由公民投票決定」,震撼各界。江宜樺說公投是直接民意、集體意志的展現。3月31日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到總統府與馬總統和核四有關單位對談,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核四廠已等於「實質完工」,只剩安全測試,不做說不過去;未來若民眾決定不要,可用公投決定,他沒有意見。簡而言之;張家祝表達核四廠已「沒有停建問題」,然而4月1日國民黨立院黨團大會討論核能安全議題,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總統和行政院長江宜樺都親自出席,最後通過決議,支持以公投的方式決定是否「停建核四」。看來國民黨黨政的說法一直混淆不清。接著,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之前公布公投題目:「你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卻是檢核反對政策者的意見。奇怪的是一個權力一把抓的堂堂大黨在核四公投上,竟然企圖以技術門檻欺壓反對政策的一方?

台灣目前公投法規定,公投投票人數須達全國投票權總數二分之一以上,且有效投票數超過投票人數二分之一同意者,即為通過;投票人數不足或有效投票數未超過二分之一者,均為不通過。核四公投投票時除了公民對議題認知不清,沒人接送,沒有紅包,沒有人情包袱,公投要915萬人出來投票,變成不可能的任務。在2012年總統選舉投票率高達75%,就有25%是沒意見,公投時這25%沒意見的人卻被自動歸類到反對票,換句話,公投在技術上,對不贊成方是有利的。因為支持公投案人不但必須去投贊成票,還得在投票總人數超過1/2的前提下,他的民意才算成立。但不贊成的人,不管投反對、廢票,甚至是不投票,他的民意都是充分被表達的。所以,用簡單邏輯是公投的立足點對正反雙方並不公平。

3月31日馬英九總統與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對談「理性思考與公共決策」,兩人對話在核四公投議題上交鋒,馬英九說,核四必須交由公投決定,無論公投結果如何,就由大家一起承擔。 但康納曼表示公投題目可以藉由操縱,得到執政者所要的結果,他對公共決策以公投解決,是有些保留的,建議使用上要很小心。所以台灣公投最大的問題在於公投題目的設定,依公投法公投的題目由審查委員投票產生,而審查委員是依政黨比率產生,簡單而言就是由國民黨掌控題目,馬總統早已掌控結果,核四問題那需公投?

為了核四公投淪為「假民主、假公投」,立法院有責任先修公投法,對民生議題相關的公投,投票人數降至達全國投票權總數三分之一以上。讓擁核與反核者大家一起公平表達意見,一起承擔共同的決定。否則人民與反核團體被迫選擇戰場,雖然明知這是場因不公平而打不贏的戰爭,但我們深信賽德克巴萊的精神將遍佈全台(賽德克巴萊的意思是「真正的人」必須具備的精神,一種簡單的自我選擇,為了維護自主的尊嚴,為了子子孫孫的未來,無奈的選擇戰鬥!)雖然核四公投必敗,我們深信在台灣公投的史詩上,我們將創下「光榮的戰役」及「最偉大的失敗」!

回頁首

請按我 請按我 要看影片請按我 請按我

核電與海洋汙染

核電廠發電的原理和火力發電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核電廠以鈾當燃料,將其核分裂,產生高「熱」與「放射性核廢料(死灰)」,高熱將液態水煮沸成氣態水蒸氣,推動渦輪轉動,產生電力(圖1)。由於核電廠運轉時原子反應爐會產生高熱,一般都選擇以液態水來冷卻原子反應爐的冷凝器,所以全球核電廠多興建在海邊或大型湖泊畔,時刻不斷地汲入大量的海水或湖水,防止原子反應爐因過熱而融毀。所以廢熱的溫排水是核電廠無可避免的產物。換言之,核電廠發電就像是一座「海水加溫器」或「湖水加溫器」。

圖1

20130415nusea01.jpg

表1

20130415nutab01.jpg

根據熱機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循環作功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將熱轉換為功。所以如果核電廠每天發電量100萬瓩,實際上原子爐總共製造生產300萬瓩的熱,其中的200萬瓩,也就是三分之二的熱,是浪費掉的(圖1)。而且為了減少核電廠生產的溫排水對環境的衝擊程度,一般將溫排水水溫升溫的範圍控制於7~10℃之間,所以核電廠每秒必須至少汲入70公噸的冷卻水。舉台電國聖核二廠(NPP2)美國奇異公司沸水式反應器為例,兩部機組所產生2,985MW的推算額定熱,發電量僅985MW淨電功率,熱效率約33%。為了冷卻2,000MW的廢熱功率(三分之二的廢熱),台電核二廠必須每秒排放43,906公斤(即44公噸;相當於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一月時河水的流量)溫差11.9℃的溫排水(夏季由28.1℃升溫至40.0℃)到周遭海域。請參考台灣電力公司目前運轉中核一、二、三廠基本運轉參數(表1) 以及2007年核一、二、三廠循環水箱進出口夏季平均水溫及溫度差(圖2)。

圖2

20130415nusea02.jpg

動物性及植物性浮游生物充斥於汲入的天然冷卻水(海水和湖水)中。為了防止入水口及冷卻水管路被這些隨著冷卻水被汲入的「異物雜質」,尤其是附著生物會附著管壁堵塞通路或干擾或降低,而影響核電廠的冷卻效果,核電廠多設計多重物理構造和投與化學物質(重金屬、氯等),盡可能消滅去除這些生命,「淨化水質」。體型較大的生物既被強力汲取又受猛烈撞擊,而被牢牢吸附於取水口過濾裝置(柵欄與篩網)靜候死亡;體型小於篩網網目的卵、幼生及逃避不及的仔稚苗,則被虹吸捲入,並被浸泡在致死濃度的有毒化學溶液中,再經溫度上升11.9℃的三溫暖洗禮,屍體隨著溫排水被棄置於出水口,隨著海流漂流擴散。

圖3

20130415nusea03.jpg

所以台電核一、二、三廠自從運轉以來,每秒共排放流速126公噸,水溫比周遭海域環境高7.8~12.1℃的高溫溫排水,其中夾雜各式各樣生物的殘骸、殘留的有毒化學物質、和核電廠洩露排放的放射性物質,再度嚴重荼毒出水口周遭的環境生態與生命。浮游動物攝食被污染的浮游植物,鰛類等小型魚類攝食浮游動物,鱸魚等大型魚類又捕食小魚,污染就這樣擴展放大到食物鏈的上層(圖3)。含有汙染(重金屬、輻射)物質的中表層生物的屍體沈降到海底途中,被腐食生物或底棲甲殼類與貝類、沙蠶、海膽等無脊椎生物等取食,再度經由食物鏈,進入小型以及大型生物的體內。經年累月,藉著食物鏈循環累積,例如過去隨著四季變化原盛產於金山沿岸夾在核一、核二廠間的海草,漸漸枯竭;九孔也完全絕跡,漁源日漸減少,核電廠不但降低鄰近海域漁業的漁獲量,而且銳減核電廠附近居民經濟收益的例子不勝枚舉。

圖4

20130415nusea04.jpg

亞熱帶的台灣地處西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海水溫度本就偏高;赤道黑潮又流經台灣,海水溫度普遍較東太平洋高。一旦氣候、洋流等因素稍有偏差,脫離常軌,溫排水散熱與稀釋效果不良,特別在6~9月盛夏季節,往往導致台灣核電廠出水口海域水溫高於30℃,造成珊瑚白化的不可逆反應。台灣政府委託某些公家單位連續近20年調查北部兩座核電廠運轉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竟然都沒有發現「秘鯛魚」(脊椎骨上下甚至左右極度彎曲,背部隆起。圖4)。環保聯盟北海岸分會范正堂先生於1993年核二廠出水口首先發現秘雕魚而喧騰一時,引起國際注目。有關秘雕魚形成的原因有許多說法,日本愛知縣核能研究所大沼 淳一教授的檢驗報告指出,核二廠出水口的底泥之輻射量超乎尋常。東海大學生化所也發現核二廠底泥有超量的有機錫。清大原子力發展研究中心亦檢測出秘雕魚體含有銫137。但台電則傾向由於核二廠溫排水排放口設計不良,所排出的偏高(37℃)溫排水導致魚苗體內維生素C受到破壞所致。有研究者更聲明「水溫是唯一引起畸形魚的原因,而非其他汙染源所致;且此畸形現象可逆,已畸形之魚如放入常溫飼育,脊椎亦會逐漸回復。由於魚類有生物累積、放大功能,會把環境的毒物累積體內,故溫度雖是導致「秘雕魚」成因之一,但亦不應排除其它污染源也有可能,或彼此之間有加乘作用。雖然到目前為止「秘雕魚」之成因仍未有科學上的定論,但是秘雕魚的成因是來自核發電廠的共識卻是一致的。

圖5

20130415nusea05.jpg

2011年311東北日本地震和海嘯引爆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福島核災)。核電廠所外洩的輻射物質對海洋生態系的影響正逐漸擴大(圖5)。除了日本東北地區的魚介貝類陸續發現含有放射性物質—銫,日本東京灣的魚類也檢測出微量的銫,甚至北太平洋50%的海域也驗出放射性物質。若日本政府再無法有效控制由福島核電廠破損機組溢流出的高濃度汙水及輻射塵進入海洋,據推估,到2013年秋天,汙染海域將向西延伸至夏威夷,並在2015年達到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全域。屆時,太平洋海水中每立方公尺銫137的含量將高達10~20貝克,整個太平洋將陷入「死滅狀態」。但願是危言聳聽。


回頁首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看守台灣論壇】海洋漁貨爭霸戰:FishBanks遊戲現場體驗

0128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科學期刊2006年的一篇文章推估,因為海洋資源快速且大量消耗,到了2048年人類將無魚可吃。我們究竟是怎麼把事情搞成這樣的?如果不講大道理,只用一個團體桌上遊戲就能讓您瞭解海洋資源耗竭的真相,您會不會想試試看?

FishBanks遊戲是由美國「永續發展機構」 (Sustainability Institute)設計,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從美國高中生到聯合國官員,都是這個遊戲推廣的對象,目前已經遍及三十多個國家。藉由分組模擬漁船公司,彼此競爭海洋裡的資源(魚獲量),並將結果化為具體數字(金錢),在遊戲當中穿插「競標」和「磋商」等過程,親身感受、了解「共有財的悲歌」(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本質,以及我們是如何快速地在掠奪共同、卻也是唯一的地球資源。

五月份看守台灣論壇邀請了FishBanks遊戲講師蕭人瑄,現場主持這個需30人以上參與的大型遊戲,讓聽眾透過角色扮演親自體會海洋漁貨消失的真相...。

回頁首
請按我 要看影片《東西的故事》,請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