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心的議題 論壇 書籍 季刊 過往電子報文章 新聞稿 支持看守台灣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About us Contact us | |
創報日期:2000-04-24
本期發刊日:2011-06-09
|
|
![]() ![]() ![]() ![]() ![]() ![]() ![]() ![]() ![]() ![]() ![]() |
限用PVC,請採取行動!請大家一起來寫信,再度要求環保署: 請儘速依廢棄物清理法第21條:「物品或其包裝、容器有嚴重污染環境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予以公告禁用或限制製造、輸入、販賣、使用。」,禁止PVC材質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讓國人遠離塑化劑與戴奧辛毒害。 其他相關說明,請見以下兩篇文章。 |
禁用PVC及PVDC保鮮膜
|
|
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應禁用PVC毒起雲劑事件牽連層面之廣泛令人心驚,過去數十年來國人不知透過各式各樣的飲品與保健食品吃下了多少DEHP塑化劑。然而,國人暴露於 塑化劑的途徑,除了 這種毒起雲劑外,另一個相當重要的來源是以PVC製造的食品包裝(如保鮮膜)以及醫療用品(如點滴管、點滴袋)。要杜絕有害身體健康、影響生殖與發育的有 毒塑化劑,禁止PVC材質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是勢必要採取的手段之一。 由於保鮮膜、點滴管、點滴袋等產品的材質必須柔軟可撓,若以PVC製造,必須添加大量的塑化劑,才能使硬梆梆的PVC塑膠變得柔軟,通 常其添加量可高達 30-70%;加上塑化劑分子小,在常溫下為油性液體,不與PVC分子行化學鍵結,因此很容易滲出,而污染與之接觸的食物或醫療流體,尤其當所接觸的食物 油脂含量高時。 根據研究(Angela Mercer, 1990),用PVC保鮮膜包覆1公斤豬肉在5℃下冷藏七天,即可滲出高達50毫克的DEHA(一種常用於保鮮膜的塑化劑,為可能致癌物與發育毒素),這 種肉品只要吃400克(假設吃肉的人體重為60公斤),即會超過歐盟設定的DEHA每日容許攝取量(0.3 mg/kg bw);若民眾再把冷藏後的魚肉解凍,連同保鮮膜一起送到微波爐,根據陽明大學陳美蓮教授的研究,只要加熱3分鐘,食物中DEHP的含量即大幅增加;因而 攝入的DEHP估計達1.7毫克(假設吃了400克微波後的肉),為每日容許攝取量(假設吃肉的人體重為60公斤)的92.2%。 目前衛生署雖已規定塑膠類的食品包裝限制添加DEHP及DBP,但PVC的塑化劑種類繁多,儘管毒性不一,但多多少少都具有毒性,即使 台塑宣稱安全的 DINA,也於2010年因生物累積性及慢毒性而被北歐國家列入觀察名單,而且光是被歐盟與我國禁用於兒童玩具的就有六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畢竟,這 些塑化劑本來就不是民眾要吃的食物。至於PVC點滴管、點滴袋等醫療用品,衛生署根本未限制添加任何種類的塑化劑,這對於因故住進加護病房或長期洗腎而長 期打點滴的民眾,塑化劑就直接 進入血液中,亦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而且,若不禁用PVC保鮮膜、點滴管、點滴袋,難保不肖業者不會為了獲取不當利益,而偷偷使用成本最低、生產量最大、但毒性也最強的 DEHP。以毒起雲劑 事件為例,DEHP塑化劑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起雲劑中,然而這麼多年來,這麼多家食品公司的產品檢驗與政府的把關機制,竟然都未能查出這種違法亂紀的情 事,那麼對於只限制使用一兩種塑化劑的PVC保鮮膜,這種違法添加的情況會不會更嚴重?畢竟,PVC保鮮膜的中小型製造業者更多,且使用量龐大,每天民眾 都從眾多市場上連同生鮮魚肉蔬菜等食品一起把許多PVC保鮮膜帶回家,卻無能力分辨其中添加的到底是何種塑化劑。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軟質的PVC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通常使用壽命極為短暫,用過即丟且難以回收,廢棄後通常以焚化處理而產生 世紀之毒戴奧辛,隨 廢氣排放與灰渣的處理或再利用而污染食物鏈,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非DEHP可望其項背。建議政府應趁著民氣可用之際,儘速禁止PVC材質於食品包裝及醫療 用品,莫再以經濟層面影響廣泛的理由而置國人健康於不顧。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
|
揪出PVC、自己DIY如果朋友們檢 測到疑似PVC或PVDC的商品或包裝,如食品包裝材料、生活日用品、玩具等,請Email告知本協會,並提供以下相關資料,包括:商品名稱,製造商、販 售商(或購買地點)、購買 時間、照片2-3張(分別顯示商品外觀、產品標示或材質標示)、採用PVC等含氯塑膠的部位(商品本身或其包裝),還有您的稱呼與連繫電話,協會將在確認 無誤之後公布,並正式發函製造商企業主, 監督其改善。 如果手邊沒有工具不方便自行檢測 的朋友,亦可以將您所蒐集到的『可疑物品、包裝袋等』寄給協會,由我們來鑑定,但請註明購買時間、地點,並請保持包裝袋上的任何標示完整。 謝謝囉!請大家一起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吧! |
|
採取行動雖然PVC廣泛應用於各種產品,但大部分的產品都可找到技術 與市場均相當成熟的替代材質,而且一般這些替代材質對環境或使用者的危害均小於PVC,比如泛用塑膠中的PE、PP,即可取代大部分的PVC產品。更何 況,PVC製的許多產品,是不必要的,可完全避免使用的。因此,淘汰PVC是完全可行的。 以下,是你可以採取的行動:
更多資訊請見:/archive/Anti_PVC/pvc-index.htm |
|
核電廠災變的機率?有人說,核能電廠是安全的。世界三大核電廠災變:1979年美國三哩島,1986年蘇聯車諾堡,2011年日本福島,這都是舉世聞名的 大災難。我越來越想 知道,到底核電廠災變的機率是多少? 全世界有31個國家有核電廠,發生過核能災變的有三個國家,我應該說,核電廠發生災變的機率是10%。全球在運轉中的機組數有441 座,發生 過大災變的有 3座,我應該說,一座核電廠發生災變的機率是0.7%。台灣目前有三座核電廠運轉的有六座機組,我們的災變機率是4.2%。 這是一個數學題目,會做乘除法的人應該都算得出來。如果,核能災變機率是這麼高,而且都發生在所謂的科技先進的國家,台灣呢?台灣也應 該算是科技先進國家 排行中吧!全世界有193個國家,有核電廠的是31個國家,換句話說,有162個國家是沒有核電廠。擁有核電廠之國,不是多數,而是少數。核災一定都是發 生在有核電廠的國家,擁抱著核電廠,也是擁抱核災變,我們要有心理準備。 如果核電廠意外發生在台灣北部,20公里內要疏散台北市和新北市200萬人,而且要在短時間疏散,我們的路線圖規劃好了嗎?往南跑,怎 麼跑才不會塞車?以 前,我曾經看過一幅圖畫,是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摟在一起,文字寫著:「和你的孩子吻別吧!」以前覺得是震撼,現在覺得背脊發涼!好像核災離自己越來越近 了。在台灣核電廠還沒有消失前,我們還是要準備承擔風險,台灣人準備好了嗎? 台灣是老天揀選的地方,每年颱風都會經過,大大小小地震頻傳,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台灣人本來就要有風險觀念,與天災共存。受到天災的磨 練,我們都應該是防災 好手,應變高手。 我期待我是「高手」,但是,我受到的訓練還太少,資訊不夠,判斷力不足,體力不強。從今天開始,要健身訓練,希望能在災害來臨時,不要 成為別人的負擔。誰 來給我們訓練呢?個人訓練靠自己,社區訓練,要靠社區全體,所以,也要和左鄰右舍結為友善團隊。希望災難來時,大家不要各自紛飛,要互相照顧。在上學和上 班的人,也要和同學同事搞好關係,因為不知災變是晚上來,還是白天來?是週末來,還是平日來?隨時都要有準備,當災難來時,就不會心慌。 我聽說日本人平日有準備乾糧和飲水,如果意外發生,最少能充飢數日,以為應變。以前我都覺得杞人憂天,非常好笑。現在我覺得應該想想要 準備些什麼?家裡準 備些水和乾糧總沒錯,萬一自來水不能喝、電沒來、天然氣斷氣,還有些緊急救命的糧草。救命包可以放些證件和簡單衣物,還要記得帶健保卡和提款卡。畢竟,機 率只是參考值。希望我們天天都平安,台灣真正是寶島!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本文簡版刊載於5月30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
|
邁向2012里約地球高峰會自1972年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以來的第五次地球高峰會,預定明年(2012年)六月於巴西里約開幕,預計將有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 的政府官員、學者專 家、民間團體以及企業代表參與,共同檢討二十年前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各項協定的執行現況,並提出永續發展策略與制度改革的具體行動方案。 過去二十年,人類面對的全球環境挑戰未曾稍歇,包括能源與自然資源的耗竭、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以及南北貧富差距的 擴大,許多的環境問 題深深地糾結在政治與經濟的網絡中,凸顯了面對永續發展這項人類共同願景所顯現的集體焦慮與困境。 從許多方面來看,永續發展是一個成功的概念突破,它強調改變成長的品質,將環境負荷納入整體決策考量之中,使環境與發展的衝突,看似找 到了一個平衡點。 「永續發展」一詞遂成為各方政經勢力妥協下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國際環境協商與對話的新平台。 然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兼籌並顧的「通吃」作法,只是一廂情願,現實上不容易做到。根據統計,自從里約高峰會後,共有超過三百個不 同的永續發展的定義 被提出。此種概念上「創造性的模糊」,讓永續發展的理念成為各說各話、各取所需的局面。概念上的模糊,或許有助於永續發展成為各方普遍接受的環境理念,但 也成為執行面上最大的致命傷:永續發展常常被簡化成「永續成長」的代名詞,而忽略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依此邏輯,即有研究指出,如果要讓中國十三億人口 都達到美國今天的生活水平與消費型態,需要三個地球才有可能! 2012年的里約地球高峰會將是一次歷史的機會,讓我們重新反思永續發展在概念上與實踐上的困境。然而,最近剛落幕的高峰會預備會議的 協商,仍然無法 就明年大會重要的文件「永續消費與生產十年框架計畫」達成協議,顯示了目前的國際環境機制在處理南北半球權力與貧富不均問題上的侷限。面對全球化趨勢的深 化,如何在政策與制度上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建構一個符合公平正義的全球環境治理(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的機制,以促成「我們共同的未來」理想的實現,將是明年里約地球高峰會嚴峻的挑戰。 作者:林子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助理教授 本文刊載於6月 6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
|
|
推薦探討環境荷爾蒙的書籍《失竊的未來》記取歷史的經驗 共同防止環境荷爾蒙威脅有誰會想到,當初被稱為發明奇蹟的化合物,竟會成為生育能力和智力的殺手? 殺蟲劑DDT曾為人類創造乾淨舒適的環境,發明人還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人造動情素曾是易流產母親的神奇妙丹,服用後即能產下白胖健康的嬰兒;位於食物鏈最上層的人類,每日菜餚中有累積上千百倍的殘留化學物。 三位一流的偵探揭發了人類為了自利,而造成的化學污染,所釋放出類似雌性的荷爾蒙,正在一步步顛覆大自然的法則。 野生雛鷗身軀變形,雌雄難辨,更出現同性築巢、公鷗對交配生育興趣缺缺的現象;湖中鱷魚的孵育率降低,新生鱷魚出生不久,即奄奄一息。 人類當然也無法逃過這隱形的浩劫! 近幾十年來,男性精蟲數降低了50%,女性罹患生殖癌的年齡降低,雌性荷爾蒙的殺傷力,還在持續加深中。 《失竊的未來》是繼《寂靜的春天》後,分析「環境荷爾蒙」的代表著作,從野生動物的研究、實驗室裡的發現,以及醫學上合成動情素所產生
的悲劇,證明了人類暴露在化學物質的環境中,容易有生殖病變的危險。目前本書已被翻譯成12種語言,希望藉此凝聚全球的動力,共同防止環境荷爾蒙對我們後
代的侵害。 20本以上每本300元、40本以上每本200元 購買書籍請洽 綠色陣線:電話02- 33225335 email: gffron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