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與註解

斐濟水廣告 營造的需求 瓶裝水的危害 採取行動

【斐濟水廣告】

字幕

Next▶▶營造的需求

註解

  1. 斐濟牌瓶裝水的廣告刊登在國內各大雜誌,標題寫著:「名符其實的斐濟水,絕非克里夫蘭製造。」然後正如你所想的,克里夫蘭市不喜歡這個廣告。CNNMoney.com的「101商業白目事件排行」(101 Dumbest Moments in Business)把這支廣告評為第20名。其實,斐濟牌瓶裝水的總裁克齊藍(Edward Cochran)從小在克里夫蘭附近長大,他說:「只是開玩笑嘛,我們總是得選一個城市啊。」不過,斐濟啊,你們其實不需要選一個城市,因為影射我們的公共給水系統實在太沒品了,你又幹嘛不去開醫院的玩笑?
  2. 克里夫蘭市的公用事業主任西雅沙(Julius Ciaccia)看到這則挑釁的廣告後,決定把這兩種水送去檢測。根據美聯社的報導,檢測結果發現斐濟牌瓶裝水每公升含有6.31微克的砷,而克里夫蘭自來水則沒有檢測出砷含量。安全檢測之後是味覺檢測;克里夫蘭的Newschannel5頻道以「盲測」(blind test)方式舉行了一項味覺測試,受試人在不知道水源的情況下品嚐水的味道,結果呢?自來水獲勝了。有個羽毛球選手告訴記者:「我沒喝過斐濟牌的水,我覺得克里夫蘭的水比較清新。」還有一位男性表示:「沒有我想像的好喝,不應該賣這麼貴。」
  3. 美國的民生用水屬於環保署管轄的範圍,環保署會定期做檢測,地方政府也會。根據聯邦「飲用水安全條例」(Safe Drinking Water Act),環保署有權要求將水樣送到合格的實驗室進行水質檢測,一旦不合格就要在有限時間內回報。公共給水系統也須提供使用者水質報告,註明水源,污染物的數據以及是否合乎規範。
    另一方面,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將瓶裝水歸類為食物,而不能要求送到合格實驗室檢測或回報不合格情形。FDA會監管瓶裝水的標示,但是負責做檢測的是瓶裝水企業本身——有點球員兼裁判。此外,FDA不會要求瓶裝水公司公開他們的水來自哪裡、經過什麼處理或其中含有多少污染物。紐約時報曾在此方面做了不錯的報導:<審計局(GAO)表示,瓶裝水管制不如自來水>(Fewer Regulations for Bottled Water Than Tap, GAO Says),http://www.nytimes.com/gwire/2009/07/09/09greenwire-fewer-regulations-for-bottled-water-than-tap-g-33331.htmlr
    環境工作團隊(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針對188種品牌的瓶裝水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只有其中兩種提供消費者這種商品資訊。廣泛研究及檢測之後,環境工作團隊成立了「瓶裝水得分卡」,讓你比較各家品牌,同時更瞭解檢測程序、商品標示,以及瓶裝水的行銷手法:http://www.ewg.org/health/report/bottledwater-scorecard-summary
  4. 2006年二月,紐約時報將六種瓶裝水(有進口的也有自產的,有天然的也有淨化水)和一份紐約市自來水樣品,送去做化學成分分析。礦物質方面,像鎂、鈣,甚至微量的砷,都一如預期出現在水裡,沒有意外發現其他不尋常的物質。微生物檢測方面,其中六個樣本的結果都符合環保署的規範,只有一種瓶裝礦泉水被測出含有高量的某種細菌,因此被標示為「未達飲用標準」,不過因為只有一瓶送檢,所以並未公開該品牌名稱。
    紐約時報接下來搬出一群大人物:美食評論家。在一次盲測中,紐時的飲食小組提供了九種水的樣本:紐約自來水、Biota(來自科羅拉多的新品牌泉水,用可生物分解的瓶子裝著)、緬因州的Poland Spring、百事公司的Aquafina(全國銷售量第一)、可口可樂的Dasani、Saratoga(來自紐約上州的一種天然礦泉水)、Smartwater(經蒸餾及添加電解質的水)、斐濟牌(來自南太平洋的自流水;自流水來自地下深層含水層,不曾接觸過地表空氣,由於承受壓力,因此當鑽井鑿取時會自行噴出地表),還有Penta(一種「超優質」水)。這九種水都有各自的愛好者。
    「我們發現人可以分辨出兩種不同的水,」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第一種是天然泉水、礦泉水和自流水,喝起來「甘醇順口,還有點甜味」,第二種是「淨化水,包括自來水在內」。
    企業責信國際組織(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的「跳出瓶外思考」(Think Outside the Bottle)運動已經舉辦無數次味覺測試,比較瓶裝水和自來水哪一種好喝,結果通常都是自來水獲勝。但是說到底,關鍵不在於誰比較好喝,而是我們一切的口味和品味受到了廣告的影響,什麼對我們有益反而不重要。
  5. 消費者倡議團體「看守食物與水協會」(Food & Water Watch)在他們的「還我自來水」(Take Back the Tap)報告(http://www.foodandwaterwatch.org/water/pubs/reports/take-back-the-tap)中提供一項評估:「簡單計算一加侖自來水的價格和一加侖商業瓶裝水的價格後,比較結果如下:每加侖自來水0.002美元,每加侖瓶裝水則介於0.89至8.26美元之間。」以下是該協會踢爆的真相:「百事的Aquafina瓶裝水,其實就是過濾後的自來水,2005年登記的銷售額達到4億2,570萬美元;第二名是可口可樂的Dasani瓶裝自來水,銷售額3億4,610萬美元。同時確實來自泉水的雀巢Poland Spring賣出了1億9,970萬美元。這就顯示,消費者以相當於每加侖自來水的240倍到1萬倍的價格購買瓶裝水,而事實上自來水就和瓶裝水一樣好,甚至更好,品管也更嚴格。」財星雜誌(Fortune magazine)的筆者甘瑟(Marc Gunther)花了1.57美元買下一瓶20盎司的Aquafina,也就是百事公司的瓶裝自來水,又花了3.05美元買了1加侖(128盎司)汽油。稍微算一下就發現他買的瓶裝水一加侖高達10.05美元:這些瓶裝水老闆可真是賺翻了。相較之下,大部分美國人只花2塊美元就可以買到1,000加侖的自來水。
  6. 彼得‧葛雷克(Peter Gleick)《瓶裝水的真相》(Bottled and Sold: The Story Behind Our Obsession with Bottled Water;2010)一書的簡介中提出了以下數據:「在美國,每天每秒都有1,000人購買並飲用商業生產的塑膠瓶裝水;同樣的,每天每秒都有1,000個塑膠瓶被丟棄。一天8,500萬個瓶子,一年就超過300億個瓶子,是消費者花了數百億美元買來的。」
    至於安妮在影片裡提到的數字,每星期5億9,500萬個塑膠瓶,是一天8,500萬個乘以一週七天得來的。我們又拜託專家幫忙多做一點運算,結果如下:環境工作團隊加州辦公室主任夏普(Renee Sharp)的計算結果顯示,假設一個瓶子大概是八吋高,就拿他桌上那個容量20盎司的Aquafina的瓶子來說,10億個瓶子可以繞地球5.4次,也可以橫跨洛杉磯到東京23次。太平洋協會的彼得‧葛雷克(Peter Gleick)說:「我算起來也是可以繞地球五圈,不過我的算法是6億個瓶子(我覺得比10億個更合理些)乘以每個12吋高(我是沒有現成的瓶子可以量啦…)。」6億乘以12吋的算法比較接近安妮說的「每星期超過5億個塑膠瓶,足夠繞地球五圈以上」。
    你也知道,當我們算這種天文數字,還有討論到眾生賴以維生的地球是如何脆弱又獨特時,多方蒐集意見是不錯的作法。
  7. 被營造的需求,是指一種由某些外力引起,並非出自於本性的慾望。現今的消費經濟體系就以營造需求為核心策略。當大部分人的東西都夠多了,公司企業為了讓大眾不停買東西,他們就替我們營造需求,讓我們覺得自己需要更多更新的衣服、汽車、烤吐司機、家俱、鞋子…所有東西。我的意思是,我們並不是某天早上醒來忽然覺得:「我要,我真的需要,買一支新手機。我要淘汰明明還很好用的舊手機」,或是「我真的需要買第15雙鞋。」
    營造需求的主要工具就是廣告。以前的廣告是用來宣佈(新產品上市),後來又用來區別不同的產品,近來廣告的作用就是營造需求:說服我們相信只要有個新的XXX,我們就會更成功、更快樂,有更多人喜歡我們。
    我們確實需要某些東西,但是真正的需求和營造出來的需求不一樣。只是被營造出的需求無所不在,以致於讓我們感到困惑。不只是瓶裝水,到處都可見這樣的例子,看看你的四周吧。下次你要掏出血汗錢來買東西的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嗎?或是那些疲勞轟炸的廣告讓我以為我需要它?」
    北極星協會(Polaris Institute)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們:「瓶裝水真正的市場價值在於其『認知的社會價值』,而這種認知是企業努力製造的。瓶裝水價格的10%到15%乃是廣告費用。」(http://www.bottledwaterfreeday.ca/index2.php?section_id=21)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是付錢接受廣告的操弄。

字幕與註解

斐濟水廣告 營造的需求 瓶裝水的危害 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