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裝水的危害】
字幕
- The problems start here with extraction and production where oil is used to make water bottles.(15) Each year, making the plastic water bottles used in the U.S. takes enough oil and energy to fuel a million cars.(16)
問題從開採和生產的階段就開始了,因為我們用石油來製造塑膠水瓶(15)。每年為了製造在美國使用的塑膠水瓶,所用的石油和能源足以供應一百萬輛汽車。(16)
- All that energy spent to make the bottle even more to ship it around the planet and then we drink it in about 2 minutes?(17) That brings us to the big problem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life cycle – disposal.
用來生產水瓶的能源,甚至比把瓶裝水運送到世界各地所需的能源還多,而我們把水喝完只不過兩分鐘吧?(17)然後又出現一個大問題,也就是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廢棄處理。
- What happens to all these bottles when we’re done? Eighty percent end up in landfills, where they will sit for thousands of years,(18) or in incinerators, where they are burned, releasing toxic pollution.(19) The rest gets collected for recycling.
水喝完後,這些瓶子會怎麼樣?80%進了掩埋場,從此千年不爛(18),或是進了焚化爐,燒一燒以後排放有毒物質(19)。其他的則被拿去資源回收。
- I was curious about where the plastic bottles that I put in recycling bins go. I found out that shiploads were being sent to India.(20) So, I went there. I’ll never forget riding over a hill outside Madras where I came face to face with a mountain of plastic bottles from California. Real recycling would turn these bottles back into bottles. But that wasn’t what was happening here. Instead these bottles were slated to be downcycled,(21) which means turning them into lower quality products that would just be chucked later. The parts that couldn’t be downcycled were thrown away there; shipped all the way to India just to be dumped in someone else’s backyard.
我很好奇我丟到回收桶裡的塑膠瓶被送到哪去了,後來發現原來是海運到印度(20),所以我就跑到印度去。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馬德拉斯郊外看到的景象,一座來自加州的塑膠瓶山。真正的回收應該是將這些塑膠瓶再製成新瓶子,但在這裡卻不是這樣,這些塑膠瓶會被降級回收(21),也就是會變成其他品質較差的產品,最後一樣要丟掉。不能再降級回收的部分就被丟在印度,所以遠渡重洋送到這裡只是為了把垃圾丟到別人家。
- If bottled water companies want to use mountains on their labels, it’d be more accurate to show one of those mountains of plastic waste.
如果瓶裝水公司真的想用山岳做為商標,應該用一座塑膠垃圾山會比較貼切。
- Scaring us, seducing us, and misleading us – these strategies are all core parts of manufacturing demand.
嚇唬我們、誘惑我們、誤導我們,這些手段就這麼營造了需求。
- Once they’ve manufactured all this demand, creating a new multibillion dollar market,(22) they defend it by beating out the competition. But in this case, the competition is our basic human right to clean, safe drinking water.(23)
一旦需求被營造出來,多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22),這些企業就要剷除對市場的威脅。但是以瓶裝水來說,威脅市場的正是我們的基本人權:飲用乾淨、安全的水。(23)
- Pepsi’s Vice Chairman publicly said “the biggest enemy is tap water!”(24)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s dirty and bottled water is the best alternative.
百事公司的副總裁曾公開表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來水!」(24)他們希望我們覺得自來水很髒,而瓶裝水才是最好的選擇。
- In many places, public water is polluted thanks to polluting industries like the plastic bottle industry!(25) And these bottled water guys are all too happy to offer their expensive solution(26) which keeps us hooked on their product.
很多地方的自來水確實受到污染,而塑膠瓶工業也是污染源之一(25),然後這些瓶裝水公司眉開眼笑的送上昂貴的替代水(26),讓我們就這麼上鉤。
註解
- 大部分的塑膠水瓶材質都是PET,或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由石油製成。PET於1970年代發明之後,隨身水瓶也跟著出現。塑膠可能是所有材質中最便利的一種,因此開始充斥我們周遭,卻也造成昂貴的代價。1993年,玻璃包裝協會(Glass Packaging Institute)發表了一篇比較玻璃和塑膠的報告,內容指出:「過去40年來,有機化學產業的生產量成長了10倍,這樣的成長速率大大超越了整體的工業生產量。在美國,塑膠製品的生產量從1960年的60億磅成長為1989年的580億磅,這些塑膠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包裝,光是塑膠容器就佔了所有包裝材料市場的一半。」(而且這還在瓶裝水開始大流行之前…)
這份報告又接著說:「戰後塑膠潮以及其他石化工業興起,造成環境中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和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暴增。使用和排放的各種化學物質中,已知會造成癌症、先天缺陷和生殖系統傷害者,數目都大幅增加。」《玻璃比較好!改用塑膠是對環境的大失策》(Advantage Glass! Switching to Plastic is an Environmental Mistake;作者為Henry S. Cole博士和Kenneth A. Brown,1993年發表。)
原來瓶裝水也不是那麼健康…
- 根據太平洋協會的分析計算:「以2006年而言,瓶裝水大概消耗掉100萬噸PET,而製成這些PET大概需要1,000億百萬焦爾的能源。一桶石油大概有6,000百萬焦爾,因此製成這些塑膠瓶大概要用掉1,700萬桶石油,這是美國100萬輛汽車一年所需的能源。」其他細節請見太平洋協會關於此議題的說明:www.pacinst.org/topics/integrity_of_science/case_studies/bottled_water_factsheet.pdf
- 喝水可能要花兩分鐘、三分鐘、四分鐘、很多分鐘…重點是,我們用了一大堆能源和資源才製造出這個塑膠瓶,這個東西卻被設計成只用一次。安妮在「東西的故事」裡談到「計劃過時」(planned obsolescence):「計劃過時另一種說法就是『為丟棄而設計』;也就是讓東西儘快變成沒有用的廢物,所以我們會把它丟棄,然後再買另一個新的廢物。很明顯的東西像是塑膠袋和咖啡杯,現在連更重要的東西也如此:如拖把啊、DVD、照相機、甚至是烤肉架,每樣東西都這樣。」關於這個主題,有幾本書安妮想推薦給大家:《廢物製造商》(The Waste Makers;1960),作者為凡斯‧派克亞(Vance Packard),還有《為壞掉而製造的產品》(Made to Break;2006),作者是蓋爾‧史雷德(Giles Slade)。
- 容器回收協會(Container Recycling Institute)表示,90%的PET塑膠瓶事實上進了掩埋場,大概要過450到1,000年以後這些塑膠才會分解。
除此之外,容器回收協會2004年做的一份報告《10分錢的回收誘因》(The 10¢ Incentive to Recycle,作者是Jenny Gitlitz和Pat Franklin)告訴我們:「飲料包裝佔了所有廢棄物的4.4%,四到六成的行道垃圾也都是飲料罐。」還說:「雖然1990年代的都市路邊回收計畫(curbside recycling programs)在全國盛行起來,還是無法趕上銷售量大幅成長的一次性飲料及外帶食物、飲料。2002年估計有1,180億個飲料瓶罐進了掩埋場、被隨地亂扔或進了焚化爐,比1992年廢棄的瓶罐多了83%,更是1982年廢棄瓶罐的兩倍多。」
- 關於焚化爐的真相可以參見:http://www.zerowasteamerica.org/Incinerators.htm.,如果想更深入瞭解,可以閱讀Neil Tangri寫的《垂死的技術:廢棄物焚化》(Incineration: A Dying Technology;2003)、《明日不再》(Gone Tomorrow;2005),作者Heather Rogers,還有1998年9月24號「瑞秋民主與健康新聞」(Rachel’s Democracy and Health News)的〈危險的廢棄物掩埋〉(Landfills Are Dangerous);最後是《焚化與人類健康》( Incineration and Human Health;2001) 作者為 Pat Costner, Paul Johnston, 和Michelle Allsopp。
- 早在1994年,安妮便曾在《跨國企業監察》(Multinational Monitor)雙月刊寫下一個案例:
印地安環保人士與綠色和平組織的「國際毒物貿易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Toxic Trade Project)人員,一同揭發百事公司在印度生產及廢棄處理塑膠產品的真相。百事公司的作法共分兩階段,首先在印度加工製造一次性塑膠瓶的塑膠料,成品送往美國及歐洲,而塑膠製成的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副產品則留在印度;塑膠瓶經使用廢棄後,再由歐美等國送回印度。
印度必須承受塑膠生產及廢棄產生的環境和健康衝擊,工業國家的消費者卻可以坐享其成,繼續大量使用並丟棄那些不永續又非必要飲料包裝,不必負擔真正的成本——包括經濟、健康和環境的成本。總而言之,印度前後被剝兩層皮,而工業國家的消費者卻佔盡了好處。
環保人士最先是從美國海關部門的資料中,得知百事公司將廢棄物運往印度。綠色和平組織的研究員發現一份記錄,記載著百事公司於1993年曾將重約4,500噸的塑膠垃圾送往國外,共有23次船運紀錄。
美國海關的記錄顯示,所有出口的廢棄物皆被送往印度南部的馬德拉斯市。23批運送廢物的船隻都由美國西岸出發:八次從舊金山、兩次從加州長堤、十次從洛杉磯,還有三次從奧克蘭。運送次數最多的海運公司為東方海外公司(OOCL)和美國總統輪船公司(Presidential)。
大部分的廢棄物都被傾倒在馬德拉斯郊外的一處工廠,該地屬於Tiruvallur區富特拉工業集團(Futura Industries)所有。找到這個地點的研究員之一,馬德拉斯的環保人士凡蓋爾(Satish Vangal)說:「我們坐著電動黃包車行經這些山丘,結果看到一座塑膠垃圾山,一堆堆廢棄的汽水瓶被堆在一道牆後。繼續往工廠前進,沿路是滿地的塑膠瓶和塑膠垃圾,隨風起舞,觸目所及每個瓶子上都貼著『加州回收押金』標誌(California Redemption Value),它們都是加州資源回收計畫的一部份,現在卻在印度堆成一座垃圾山!」凡蓋爾又說:「我們就連國內的塑膠廢棄物處理都還有一大堆問題,到底為什麼還要進口外國人製造的垃圾?」
百事公司的美國主管人員承認這些廢棄物確實被送到印度,但是堅持它們都已經被回收利用了。富特拉工業也表示這些廢棄物確實進口到印度,卻坦承其中很多都沒被回收:富特拉工廠的資深經理索巴拉曼(Dr.L .R.Subbaraman)估計這些廢棄物的六到七成可以在他的工廠回收處理,剩下不能回收的部分,可能因為受到殘料或船上其他垃圾嚴重污染,或者根本就是不同類型的塑膠,因此不能回收。索巴拉曼拒絕透露那些工廠無法回收處理的塑膠廢棄物,最後下場如何。
根據索巴拉曼的說詞,富特拉從1992年開始接受百事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塑膠廢棄物共達10,000公噸,如果只有其中的六到七成可在富特拉工廠回收處理,那就有3,000到4,000公噸的外來塑膠垃圾無法回收。結果一次造訪工廠後院的行動中,發現了那麼大一堆塑膠垃圾。
安妮這篇文章的全文詳見:http://www.mindfully.org/Pesticide/Dumping-Pepsi-Plastic-India94.htm。
- 大部分塑膠「回收」都是「降級回收」(downcycling)。在《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2002)這本書中,設計師麥當諾(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學家布朗加(Michael Braungart)告訴讀者,大部分塑膠回收時,都會摻入其他類型的塑膠做成品質比較差的混合塑膠,然後用來做成各形各色的便宜貨,好比像是公園長椅或路上的減速路脊。由此可知,即使像資源回收這麼「對環境友善」,也做不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只是把廢棄物不停降級再製,讓它們以不同形式存在人造環境中。更糟的是,麥當諾和布朗加說:「事實上,降級回收會增加生物圈的污染。」(《從搖籃到搖籃》,第57頁)因為降級回收的過程會排放有毒物質,也因為「各種降級回收的材料,品質都比被回收前差,因此常要加入更多化學物質才能讓這些材料再被使用。」
- 當數字大到這種地步,就很難精準估算出,不過以下幾項可供參考:美國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報告(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miscellaneous/007871.html)指出,美國人在2004年平均每人喝下23.2加侖的瓶裝水,而在1980年時,每個人才不過喝下2.7加侖。另一篇報導提到的飲用量沒那麼多,但也夠多了:「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年喝下約14加侖瓶裝水,美國大約有2億5,000萬人口,也就是每年喝掉130億公升瓶裝水(13Gl = 13 gigaliters),很驚人吧!」美國環保署引用市調業者「飲料行銷公司」(Beverage Marketing Corporation)2004年的數據(http://www.epa.gov/ogwdw000/faq/pdfs/fs_healthseries_bottlewater.pdf),說明:「瓶裝水是美國銷售量成長最快的飲料,美國人每年花數十億美元購買瓶裝水。」還有一份報告(http://www.fastcompany.com/magazine/117/features-message-in-a-bottle.html)顯示:2007年,美國人總共花了150億美元購買瓶裝水,比買ipod或看電影還多。
- 如果我問說:「喝水是人權嗎?」大部分人會毫不眨眼就說:「當然是啊!」而它也的確…算是。但是「人權」是個很複雜的範疇,牽涉到法律規範及技術層面,因此會有點…不好說。譬如,在國際人權宣言這份現代人權法律的基礎文件中,沒有任何一項特別提到水。畢竟1940年代起草該宣言時,應該不太可能預料到這些企業會像現在這樣否定人的水權,以利他們買賣水,因此當時如果規定喝水是人權之一,那就像說呼吸空氣是種人權一樣可笑。上述的人權制定條文中確實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生命權、健康權、人的尊嚴權、安全的權利…等等,但是完全沒提到水的權利。如果沒有水,當然也就甭談什麼生命、健康、尊嚴和安全。國際人權宣言保障的是所謂的「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s),直到後來才發現法律也需要保障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2002年,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人權委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簽署了「第15號評論」(General Comment No.15),一部分原因即是鑑於世界各地的貧民正被迫花錢買水或無水可用,逐漸引起世界關注這個議題。第15號評論現被視為有關水的人權法條中,最明確也最正式的詮釋。有關第15號評論的全文可見:http://www.righttowater.info/code/No15.asp。
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全文,第15號評論的引言中已經闡明其要點:「關於水的人權賦予所有人擁有充足、安全、可接受、可取得、可負擔的個人及家庭用水。」其指明水權已經受到國際文獻廣泛認定,並重申這項權利的根本重要性如下:「人之水權乃維繫人之生命尊嚴之必須,為落實其他人權之前提。」
- 說這句話的人是羅伯特‧莫里森(Robert S. Morrison),他在2000年說這些話時,剛升任百事可樂北美飲料及食物子公司的總經理,這段話的全文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正是自來水…我們不是反對供應自來水,只是每種水的用途不同嘛,我們覺得自來水很適合灌溉和煮飯。」這段話和先前提到,蘇珊‧威靈頓說的話,都曾被太平洋協會的彼得‧葛雷克引用並投書至紐約時報,內容詳見:http://www.nytimes.com/2001/08/24/opinion/ltap-water-in-a-bottle-842370.html?scp=2&sq=water%20bottle&st=cse,除此之外也出現在葛雷克的書《裝瓶上市:瓶裝水狂熱背後的故事》,第7頁。
- …還有石油業…礦業…以及龐大的農企業。意思是,我們之前說過瓶裝水是營造出來的需求,這種需求會造成污染(像是安妮在1994年的文章中提到的:http://www.mindfully.org/Pesticide/Dumping-Pepsi-Plastic-India94.htm)和驚人的災難,譬如大太平洋垃圾帶(Pacific garbage patch),那是海面上一塊德州大小的漂浮垃圾堆,裡面有鞋子、玩具、袋子、奶嘴、包裝膜、牙刷和瓶子,總共大約350萬噸重的垃圾,就這樣漂浮在夏威夷和舊金山中間的海面上(http://www.greatgarbagepatch.org/)。同樣地,被營造出來的需求會消耗大量化石燃料,而造成污染(http://chevrontoxico.com/);農業工業化之後,也會產生毒性污染(http://www.greenpeace.org/seasia/en/news/agrochemicals-a-major-source-o);至於供應能源和礦產需求的採礦業,更是已經失去控制了(http://www.earthjustice.org/news/press/2010/scientists-agreemountaintop-removal-mining-is-destroying-appalachia.html)。
說這些的用意是,瓶裝水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但它也是病徵之一,背後還有更大的問題:使用太多東西,製造太多垃圾。
- 我們已經談過「很昂貴」的部分,下一則註釋是對這個「解決方案」的其他批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