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new
稿 About us Contact us
創報日期:2000-04-24
本期發刊日:2011-12-6

訂 閱 / 取消電子報

<< B計劃 2.0 >>電子書草本已經出版,歡迎各位觀看,若有問題處歡迎來信指正。->按此下 載<-
看守台灣協會Facebook 論壇相關資訊
本期目錄:
解決底渣問題之芻議
減法工程之思考
我的通識教育理念
默默關心環境的一群人:搶救吉野驛 保留社區的記憶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要看影片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請按我

解決底渣問題之 芻議

我國資源回收率目前已高達48.82%,這是環保署相當洋洋 得意的政績,許多人也以為垃圾處理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了。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仍有高達一半 以上的垃圾在焚化,加上為補足焚化爐胃口,而讓一般事業廢棄物也進入垃圾焚化廠燃燒。只要還有這麼多座(24座)的焚化廠在運作,垃圾問題就依然是個迫切 的問題。我們如何面對被我們隨手拋棄、如此大量的物質?我們如何減少物質的使用,並讓這些物質適當地回到我們的經濟運作體系?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0年我國大型垃圾焚化廠的灰渣產生量 有129萬噸,約為廢棄物焚化量(623萬噸)的20%,其中99萬噸是有害底渣(儘管環保署認為底渣是一般事業廢棄物,但其重金屬含量可是相當非凡,見表1),30萬噸是有害飛灰。也就是說,沒被我們回收而 丟進垃圾桶的垃圾,在焚化後仍有五分之 一要處理,並沒有消失不見;而其他的五分之四,也只是跑到大氣中影響氣候、汙染生態環境與食物,其實也沒有消失不見。

在這129萬噸的灰渣中,有67.8噸(包括穩定化後的飛灰 以及當作掩埋場覆土的底渣)被送到掩埋場,其餘的61.2萬噸(主要是底 渣,還有少量的飛灰)則被拿來「再利用」,包括55萬噸底渣用於道路級配、管溝回填、無筋混凝土添加料、基地及路堤填築等等。於是,這些重金屬含量相當高 的底渣,就透過再利 用,散佈到環境中,即使短期內重金屬溶出不易,但長期來說,則有相當的風險,尤其是幾年後這些底渣可能早已因道路、管路維修或其他工程而被挖除,不知流落 何方,且不再有柏油或水泥鋪面保護,直接暴露於環境中。

每年55萬噸的底渣,如果堆在1公頃的土地上,可堆55公尺 高(18層樓);如果全拿來鋪路的話,可以鋪275公里長、20米寬(假設底渣粒料鋪10公分高),也就是從台北到台南;這是相當龐大的數量,各焚化爐時 時刻刻在產生底渣,但我們是否時時刻刻都有那麼多的適當工程,可以消化這些底渣麼?答案是否定 的,不然就不會有民眾舉發台中清水與龍井一帶,農田被填埋大量底渣(數量高達2、3萬噸)的事件了。

若沒有把重金屬、戴奧辛、氯鹽等有害物質拿出來,底渣的再利 用就只是掩埋的代名詞,且需要長時間的控管,恐非人力不足的環保單位所能負擔(且這負荷是逐年增加)。然而要把這些有害物質拿出,則要花費相當高昂的成 本、能源與物質。因此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量以及垃圾中的毒性物質,並再加強資源回收,才是根本解 決之道。

依環保署2010年垃圾組成分析,垃圾成份中紙類佔 39.57%、廚餘佔35.68%、塑膠佔16.57%。這三者大多皆可以回收,因此在資源回收方面,還是大有可為的。另一方面,廚餘仍佔35.68%, 顯見環保署的垃圾強制分類執行不力,民眾守法觀念也有待加強。

而底渣中的重金屬主要來源,主要是塑膠、橡膠、纖維布類、紙 類(見註1),但這幾類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碳 與氫,其燃燒後主要產生二氧化碳與水蒸氣,並不是底渣的主要產生源。根據研究(見表2), 底渣 的主成份為來自含矽(如砂土、玻璃)、鈣(如魚骨)、鋁(鋁罐、鋁箔)、鐵等不可燃垃圾,但是我們卻讓它們和重 金屬含量較高的塑膠等可燃垃圾混合丟到焚化爐燃燒,讓可燃垃圾燃燒後留下的重金屬去汙染主要由不可燃垃圾形成的底渣,造成龐大有害底渣要如何處理的問題。

更甚者如台北市政府,由於三座焚化廠垃圾不夠燒,而動到內湖 垃圾山的腦筋,把陳年垃圾挖出來,卻又不把泥土篩/洗乾淨,讓帶有大量泥土的塑膠垃圾進到焚化爐,而使近年北市三座焚化廠的底渣產生比率大增,從原本的 12-13%,暴增到2010年的19%(見表3), 讓原 本重金屬含量不算太高的掩埋場覆 土,變 成含有大量重金屬而必須小心處置的底渣一部份,這正是個絕對錯誤的示範。

因此環保署的垃圾強制分類,應該還要再加上不可燃垃圾一類, 不准其進入焚化廠,如此將可大幅減少底渣產生量。這些不可燃垃圾其實可直接送到目前的底渣篩分廠,將金屬等分選出來,餘者進行破碎篩分後,即可進行再利 用,其重金屬含量應該與天然砂石相去不遠,因此要添加到水泥中或者當作級配粒料,較無後顧之憂。

而前述可燃垃圾,也多為可回收物,會不會跑到焚化廠,一來在 我們的一念之間,二來在環保署的政策制定。以底渣重金屬最主要來源的塑膠為例,環保署並未全面要求回收(目前僅有塑膠類容器被環署公告為應回收物),但這 些資源皆可透過適當的處理回到石化業的上中下游,進而減少石油的用量。因此我們認為解決底渣問 題的第二個策略,是請環保署依據廢清法第15條,將所有塑膠/橡膠/纖維製品公告為應回收物,讓凡是以塑膠/橡膠/纖維製造之產品,由該塑膠/橡膠/纖維 材質的製造、輸入業者,與塑膠/橡膠/纖維材質製品的製造、輸入業者,共同負擔產品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並健全各類塑膠/橡膠/纖維回收的管道,進而大幅降 低送到焚化爐的塑膠/橡膠/纖維垃圾量。如果這些塑膠/橡膠/纖維回收後因為不易再利用而必須焚化,也請單獨焚化,不要與其他垃圾混合焚化,畢竟塑膠燃燒 後的灰份少,因此即使其重金屬濃度會較目前底渣更高,要當作有害事業廢棄物來處理的負擔也不會太重,日後要當作礦產來萃取其中的重金屬時也會更有成本效 益。

若能把重金屬含量高的塑膠/橡膠/纖維從廢棄物中分開來回收 處理,雖可大幅降低必須妥為處理的焚化底渣問題,但是這些塑膠/橡膠/纖維在回收處理過程中,仍可能會產生必須處理的含重金屬廢棄物,因此環保署還是要針 對這些材質的製品研擬重金屬減量策略,比如盤查使用重金屬的各種顏料或其他添加劑,了解是否有 安全替代品,然後採取限制或禁止措施。另外,在各種泛用塑膠中,PVC耐光與耐熱的能力最差,因此相對其他塑膠而言必須添加較多的安定劑(包括鉛、鎘、 鋅、鋇、錫等金屬鹽),且回收時再生材質品質降級速度也最快,若熱裂解成油品時又會產成氯化氫,腐蝕管線設備,若焚化則會產生戴奧辛,這種塑膠就應予以淘 汰,策略包括提高其回收費率,限制其用途(策略如:禁止使用於食品包裝與醫療用品,公共工程不使用PVC建材)。

所以解決底渣問題,不只在於提升底渣處理技術與 再利用的管理方式,更在於如何避免產生底渣,而這除了實施垃圾源頭減量政策外,也需要加強垃圾的分類,不僅是分類收集,也要分類處理:針對不同性質的垃圾 設計最佳的回收處理再利用方式,而不是把它們混合起來丟到焚化廠。也唯有進行更細緻的分類回收再利用,並讓 目前以原物料(如原油)生產產品的業者一起來參與,才能讓我國的資源回收成果更上一層樓,同時真正降低我國的原物料消耗量。否則就算我們有48.82%的 資源回收率,台塑現在每天仍日煉45萬桶原油,並未因此而減少,我國目前的資源循環利用率(註2)也才不過4.9%,這樣的資源回收只不過是人類耗費資源的一帖安慰劑罷了!

------------------------------------------------------------------------------------------------------------------------
註1. 根據《垃圾進料組成影響飛灰中鉛重金屬含量之研究》(施忠賢,2006),要將反應生成灰中之鉛溶出量降到5wt%以下,可分別調降塑膠、橡膠皮革、纖維 布類、紙類至一定比例,其調降比例如下表。其中紙類調降比例需達10%,才能將反應生成灰的鉛溶出量降到5%以下,顯見紙類是這四類中鉛含量最低者,其餘 三類鉛含量似乎相差不遠。


塑膠

皮革橡膠

纖維布類

紙類

垃圾 中原有比例

24.35%

6.54%

11.84%

17.06%

調降比例

4.00%

3.90%

4.50%

10.00%

調降後反應生成灰的鉛溶出量

4.94mg/L

3.93mg/L

4.96mg/L

4.83mg/L

2. 資源循環利用率=資源循環利用量/(資源循環利用量+自然資源投入量)。

作 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祕書長

 本文簡版刊載於12月5日立報看守台灣專 欄

回頁首

揪出PVC、自己DIY

如果朋友們檢測到疑似PVC或PVDC的商品或包裝,如食品包裝材料、生 活日用品、玩具等,請Email告知本協會,並提供以下相關資料,包括:商品名稱,製造商、販售商(或購買地點)、購買時間、照片2-3張(分別顯示商品 外觀、產品標示或材質標示)、採用PVC等含氯塑膠的部位(商品本身或其包裝),還有您的稱呼 與連繫電話,協會將在確認無誤之後公布,並正式發函製造商企業主, 監督其改善。

如果手邊沒有工具不方便自行檢測的朋友,亦可以將您所蒐集到的『可疑物 品、包裝袋等』寄給協會,由我們來鑑定,但請註明購買時間、地點,並請保持包裝袋上的任何標示完整。

謝謝囉!請大家一起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吧!

採取行動

雖然PVC廣泛應用於各種產品,但大部分的產品都可找到技術與市場均相當成熟的替代材質,而且一般這些替代材質對環境或使用者的危害均 小於PVC,比如泛用塑膠中的PE、PP,即可取代大部分的PVC產品。 更何況,PVC製的許多產品,是不必要的,可完全避免使用的。因此,淘汰PVC是完全可行的。

以下,是你可以採取的行動:

  1. 請加入我們的【反PVC行動電子郵 件寄發名單】,大家一起來行動:請寄一封信到我們的信箱:twwatch@ms31.hinet.net,主旨為【我要加 入反PVC行動網】,我們將每月寄送1~4次關於反PVC行動的信件,請你一起來參與我們發起的網路消費者行動。
  2. 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關於PVC的危害,並一起來加入我們的行動。
  3. 清查生活周遭的PVC用品,並且從此拒買與拒用。
  4. 要求百貨業、零售業與量販店業者不要銷售PVC製品與包裝。
  5. 要求醫院不要使用PVC醫療用品。
  6. 協助自己的工作場所(公司、學校、 醫院、工廠、政府機關),擬定無毒的採購計畫,將PVC產品從採購清單上淘汰。
  7. 教育你自己,讓自己具備更多關於PVC危害的知識,以讓行動更有力量。

更多資訊請見:/archive/Anti_PVC/pvc-index.htm

回頁首

要看影片《東西的故事》,請按我

減法工程之思考

在國家社會發展規劃及環保領域上常提到的「永續發展」,已成圭皋;但目前所見國家各種建設計畫,大都以實質的工程建設為主,概念上這是 一種「加法工程」, 其實是不符合「永續發展」的。進行土木工程建設,所使用的鋼筋、水泥及各種建材(如鋁、玻璃、石材、磁磚)都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物質,加上興建過程所排 污染、土地使用之改變,都是對環境很負面、很傷害的。曾見新聞報導說,台泥關聯企業在中國的生產規模,將擴充達到年產總計1億噸水泥,其後果,將是約達4 千萬噸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及更多使用過程上的間接排放等。

我們是否可在規劃時就先檢視該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減』為王道,朝「減法工程」來思考,想想看該工程是否可不做?是否有必要?是 否已做太多?是否對 環境帶來重大負荷?不做或許比做更好?是否有其它的替代作法、更有效益的用途?

近期可看得到的建設,似乎是可以不必做的。如興建中的五股−楊梅段的「五楊高架道工程」,是否真有必要?其環境影響呢?另如屏東達仁鄉 安朔−旭海間的沿海 道路工程,恐將毀掉阿朗壹古道及沿海生態環境!為何興建那麼多給汽車行駛的公路,但台灣沒有建半條輕軌道路,台東到花蓮間的東線鐵路仍是單線、仍是柴油動 力車頭?如果把松山機場改為森林公園,應是不錯的替代方案吧!台中市真的需要做那麼多的「土地重劃區」嗎?(目前已做了12期,由台中五權路往北擴展到中 山高速公路了,有學者說那是「圈地」)?台灣的海岸約有一半堆滿消波塊,真有其必要及功能嗎?

其實,土木建設之所以過多、過當、花很多錢,一個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傾向於討好民眾,不斷推出各種土木建設,包括建道路、土地使用變更 (把農地變更為建 地、工業用地),可討好建商、工程界、開發投資者、地主…。但國家經費是有限的,政府所有預算經費都是我們納稅人的錢,需省吃儉用,故不當、不需要的經費 當需節制、當省則省;何況,所有的土木建設「工程」施作,就表示大量的碳(及污染物)排放。

現在政府施政不是一直在喊減碳、節能嗎,也在推動資源回收(靜脈產業),甚至新北市把減肥/減重當成一個運動。提到能源政策,若要推動 非核(減核電廠、廢 核電廠)、擴增使用再生能源,其策略性作法應為「節約用電」,而不是一直去滿足成長需求。據知,在日本311福島核災發生後,實際上東京都可達減少用電 30 %的程度。台灣的用電,也應有很多減少的空間吧!

當前環境問題,大約可歸諸於大量的土木建設及土地使用開發,以及大量無謂的消費。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實應改變為以『減』為王道,朝向節 用經費、好護環境, 鄭重思考「減法工程」,把減法工程作法當一回事;不必要、無效率或有害的產業、產品、行為,就應予以淘汰或抑止。政府施政應減少新建工程經費,若試以每年 減少10%工程經費當近年施政目標,則社會上所談補助老農津貼、學童補助喝鮮奶、文化藝術展演等用途,就不欠缺經費了。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本文簡 版刊載於11月28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回頁首

我的通識教育理念

何謂通識?個人認為通識就是普通常識,通識教育的每一堂課必需是一場完整且動人的演講課,而且教學的語言必需通俗化,要讓從國小學童至 八旬老翁都聽得懂。 好的通識教育是一輩子的準備,所以教師每天都要準備課程。故每個學校核心通識的老師必需專職化、並長期參與NGO組織,能貼近真實的世界,並具有挺身而出 的勇氣,以作為學生之表帥。通識教育應如哈佛大學新的通識課程,能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與深切了解一言一行背後的道德意義。

通識教育的目標應教育學生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最後才是在專職服務的素養。未來公民將被期待以公正無私的原則作為其公共行為的準則, 這樣的認知與實踐能 力能落實於大學教育中,是台灣未來社會的希望,這也才是評鑑一所大學最好的依據。

個人十二年來每天皆努力的準備課程,基本設計在於實踐「生命在於為下一代創造更健康的未來」,故「護生」—─守護所有的生命是核心目 標,期能引導學生重新 認知與提升自我的生命價值。課程中不用教科書,因為教科書雖為整合甚佳的讀本,但並非聖經;專業科目教科書有其必要性,但通識教育則不盡然。例如孔子周遊 列國期間與七十二位弟子間的對話、閒談後來被編成論語,他們並沒有教科書。況且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新的思維、論述與問題不斷的在更新,但各位奉讀教科書 的內容經常幾年不會更改,求知最重要的是心靈的改變。所以與其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或強迫大學生記憶各種學術術語或觀念,不如引領學生走入自然、走入人羣, 培養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學習、自我發問與自我行動的能力。讓學生以更開放、清晰、準確和反省的態度來學習思考,學習方向,學習當一位未來的公民。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蒙田曾說:「教育最重要的是能給下一代美德、勇氣與智慧。」愛因斯坦也說,教育是當你把學校所學忘得一乾二淨時, 還存在你身上的特 質。通識教育應以全人的發展方向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智慧為宗旨。而這樣的培育過程應需先培養有批判性思考能力與願意奉獻且具行動力的教師,再建構有 特色的教材,並導入批判性思考來貫穿課程。簡而言之,就是透過教師本身的「知、行」循環,來引導學生學習美德、勇氣與智慧。

教育其實很簡單,知識在窗外,讓學生走出教室,多聽、多看、多思考與多元遼闊學習,而教師所要作的就是正確的引導與陪伴。

作者:黃煥彰/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護理系副教授

 本文簡 版刊載於11月21日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回頁首


【默默關心環境的一群人】搶救吉野驛 保留社區的記憶

吉安鐵路代辦站
<圖片來源:吉野驛文史工作室>

曾經緊繫著稻香人生活的舊吉安車站,或說日本人記憶中的吉野車站,早已在三十年前被遷址、拆除、遺忘,然而吉野站廣場遺址,仍是現今吉 安鄉最有懷舊意義的角落之一。

如今,第三代回鄉尋根的時代已經來了,但是稻香路的拓寬已經動工,不斷逼近車站前廣場,祖先留給稻香人的寶藏,卻就要在眼前失去…這不 只發生在稻香,而是 全台各地正不斷發生的事…

這個保有當地社區美麗回憶的歷史空間,急需您的幫忙,請至連署網頁連署,並留言告訴吉安鄉公所,請留下吉野驛,否則不到當地觀光。

詳細請見:

客家電視:五十米爭奪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7yNttXgBP8

公共電視:尋找消失的吉野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fOpJ-cziM

連署網站: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0960243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