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創報日期:2000-04-24 本期發刊日:2008-07-31 ◆留言討論 ★取消訂閱 |
以下是您所訂閱的《看守台灣 電子報》本期各項內容: ◆新書發表《2007世界現況》: 我們的城市未來 |
〈最新消息放送〉........ . . . |
||||||||||||||||||||||||||||||||||||||||||||||||||||||||
最近「蘇花高」變成「蘇花替」。這會是一個解決蘇花高議題爭端的好方式嗎?這個名詞不同但內容差不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它的經費都是用「國道基金」。 以前當大家在討論花蓮的建設時,民間團體都說要把興建蘇花高的九百多億元的經費拿做建設花蓮之用。但是政府部門都說,不可以,「國道基金」只能用來興建國道,其他都不能。然而現在卻說要建一條省道:「一條由國道基金支出的高速公路水準的省道」,這有什麼差別嗎?換湯不換藥吧! 花蓮有些人說要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其實在所有的交通運輸工具裡,鐵路是最安全,而且載客量最多,最符合經濟效益。如果台鐵不養那麼多退休人員的話,台鐵不會經營困難。台北到花蓮搭火車單程花費三百多元;如果開車,一公里油費就要十元,一百公里光油費就要花費一千元。搭火車實在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時我看到團體包坐台鐵車廂,一趟就可以運送近千人,實在有效能。在氣候暖化的時代,坐大眾運輸系統,是最省能源,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東部民眾如果只是要改善交通,使它更便捷,何不往「快速鐵路」的方向發揮?「高鐵」通車後,自行開車走高速公路的人大量減少,再加上油價節節高昇,現在長距離的行程,國人都知道不要輕易開車上路。如果好好強化台鐵的體質,未來東部交通運輸會是台鐵的金雞母。花東鐵路的雙軌化和電氣化應該加速進行,讓花東人享有一條和「高鐵」一樣水準的鐵道系統。這個系統建立起來,不但花蓮人可以享用,台東人也可受惠。 有一段時間,台北花蓮之間是有一家「大有巴士公司」在經營,後來因為一趟車只載兩位乘客,只好宣布停駛。台灣東部是狹長地形,透過鐵路直線和大量的運送旅客和貨物,再加上鐵路車站附近規劃完善的接駁系統,才能提供旅客方便的服務。我每次到花蓮,一定要拜託朋友來接送,或是自行租車,才能解決花蓮在地的交通困難。花蓮因為公共運輸規劃不佳,所有居民都必須自家配備交通工具,在油價高漲的現在,花蓮人也不願意處在高交通負擔的情境。 蘇花公路目前使用最多的車種是貨運砂石車。每天奔馳在公路上的上千輛霸王車,載著東部的砂石運到西部,小車都要保持警惕,以免被載重的貨車追趕或碰撞。在大雨或颱風天視線不佳的情況下,行走蘇花公路更要小心翼翼,這裡的車禍比例很高。因此如果能讓這些貨運改為鐵路運送的話,當能提高蘇花公路的安全性,而全國納稅人也不用被立法院坑那麼多錢去補貼這些營業車量的牌照稅與燃料稅。 花蓮人爭取86公里的蘇花高之後,如果要追逐高速公路的快感,以及台灣一日生活圈的連結,恐怕還沒吃到就會失望。台北宜蘭的高速公路通車後,除了幾個觀光風景區之外,過路客大量減少。當大家都開車,喜歡定點到定點的消費型態,減少路邊商家的生意活絡的空間,以致宜蘭的店面仍然一片蕭條,人口不增反減。 花蓮迷人之處就是她和西部是不同的,美麗的山水,乾淨的空氣,悠閒的生活。很多人喜歡住在花蓮,我有許多朋友移居花蓮,他們說:花蓮的土地是黏人的,來了就不想離開。有人戲說,花蓮人應該要付環境費,因為他們每天可以享有這麼好的環境。花蓮人應去爭取更好的大眾運輸系統,讓花蓮的人間淨土,成為人人(而非只有開車族)都可以方便輕鬆享受得到的地方,才是上策啊!
作者:陳曼麗(看守台灣理事)
|
||||||||||||||||||||||||||||||||||||||||||||||||||||||||
蘇花高應該怎麼替? | ||||||||||||||||||||||||||||||||||||||||||||||||||||||||
蘇花高應該怎麼替? 最近行政院對外宣佈決定興建「蘇花替」而引起喧然大波,後來雖然又演變成一個「構想」,須待環評結果才會決定(編按:在此篇文章完稿後,這個還沒經過環評的構想又已經變成行政院的一個「政策方向」,並已為之編列明年度的預算),然而在媒體呈現正反兩邊意見時,以保育為由持反對意見者,被贊成興建者指控為只要「環保」而不顧「人命」,更以曾在蘇花公路被落石擊中者的受害者家屬心聲突顯環保者的「無情」。而行政院在為這「構想」辯駁時,也指出只是為了回應花東居民需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而交通部長則指出,應將花東居民籲求的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當成『技術問題』,看在技術上有什麼方法可以設法滿足它。」 從這些贊成興建者的觀點,可見「環保」常被曲解為只是「反對開發」、「不食人間煙火」,而未能深入地去了解,環境保護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經濟安全」、與「社會安全」的基石。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挖斷了水脈,那可能會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用水,並讓溪流河水日益乾枯,而戕害農業與觀光業的發展;如果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讓花蓮的交通往高度倚賴私人運具的方向發展,讓污染產業大舉進軍花東,其所帶來的污染與壅塞,將大幅降低花東的生活與觀光品質,同時造成當地的「經濟流失」,即在地觀光與其他自然資源所換來的經濟利益將流入外來企業的口袋,而非支持在地經濟的命脈,甚至將戕害在地居民的生計。更重要的,這條「蘇花替」的蘇花高,肯定將破壞許多棲地,讓許多生命流失,同時因為所過之處的地質脆弱,也難以保證人命的安全。 在這麼多風險存在的情況下,難道一個國家該冒然丟下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對這些一旦發生即難以回復的風險挑戰嗎?這不就是孤注一擲嗎?!而「孤注一擲」不是只有當一個人、社會、或國家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才會做的抉擇嗎?難道花東地區已落入這個地步了?恐怕非也! 環境本來就是會為人類發展帶來限制。而人類不只該去尊重這些限制,更要去了解這些限制對自己以及對自然運行的意義,進而去服從祂,依循其限制來思考另類的發展,而不是輕率地祭出以漠視萬物、唯人獨尊的「工程技術」,要來克服這會衍生更多限制的限制。這條安全回家的路,可以不是一條新設的公路,而是強化效能的既有鐵路,加強管理的既有公路,與適當規劃的海路。 當大眾聚焦於蘇花公路在大雨來時的坍方落石、道路中斷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如果讓使用率最高的砂石與其他貨物的運送改走鐵路與海路時,是不是就可以大幅降低蘇花公路的負重與煞車不易的卡車數,進而提升道路品質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如果我們將蘇花替的大筆工程經費轉而用來加強台鐵營運效能與花東大眾交通時,是不是更能提供在地人與觀光客一條不僅安全也很舒適的路,同時更有益於在地的觀光?諸如此類的想法,在反蘇花高的論述中,是不勝枚舉,可見依循自然限制來思考,可激發社會更多的創意,而找出更多條讓人們安全回家、也讓眾生萬物有個家的路。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秘書長)
|
||||||||||||||||||||||||||||||||||||||||||||||||||||||||
《2007世界現況》:我們的城市未來 | ||||||||||||||||||||||||||||||||||||||||||||||||||||||||
《2007世界現況》:我們的城市未來
(要購買此書,請至/archive/book/E00701.htm) |
||||||||||||||||||||||||||||||||||||||||||||||||||||||||
「看守世界專論」中文版封面瑕疵書大拍賣! | ||||||||||||||||||||||||||||||||||||||||||||||||||||||||
看守台灣有一批「看守世界專論」中文版因為之前經銷書商保存不善,致封面遭蟲咬而有所瑕疵,然內容完好!而我們也不好以原價出售這批書,故決定以4折出售(原價150元,拍賣價60元,訂購6本以上免運費。)。各位有心了解環境生態議題的讀者朋友們,請至下列網頁: http://mysale.tacomart.com/cart/index.htm?domain=twwatch1999 |
請支持看守台灣 |
|
看守台灣協會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