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世界專論中譯本  B013(World Watch Paper  120)

淨損失:水產、工作機會和海洋環境
(Net Loss:Fish,Jobs,and the Marine Environment)


譯 序

    台灣一共有88個島嶼,台灣本島南北長395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44公里,面積35,788平方公里,大約為日本九州的大小,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千分之三。台灣本島海岸線長1,141公里,加上台灣周圍的主要離島,包括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彭佳嶼等較大島嶼的海岸線,則台灣海岸線的全長近500公里。假如把200海浬(相當於370公里)經濟海域也計算進去,台灣的海洋疆域(約18萬平方公里)遠比陸域面積要大,所以台灣是一個不折不扣具有遼闊沿岸及廣泛近海水域的島嶼國家。

    台灣是名符其實的寶島。領土雖小但台灣海域蘊含無數海洋生物,譬如魚類、甲殼類、珊瑚、海藻種類之多高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洄游海獸,如海龜或鯨豚,比例更可觀。因此台灣海洋生物種類之多比起世界其他沿海國家,相對而言要高出500倍。造成台灣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台灣正好處於全球最大陸棚的邊緣,以及全球海洋生物物種最繁茂的東印度群島的北緣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海域棲地的高度多樣性。台灣近臨黃海、東海及南海三個海區,分佈其間之水產生物資源超過2,000種以上,經濟魚類有數百種,如帶魚、大小黃魚、鯛、鯖等;軟體、腔腸動物有30種以上;甲殼類超過 1,000種;蟹類有600種左右;貝類、藻類之資源也相當豐富。俗稱「海洋熱帶雨林」的珊瑚礁,在全球海域面積僅佔0.3%弱,即部分分佈在台灣頭、台灣尾、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此外,台灣南北海域海洋的生物相有顯著的差異,在世界亦屬罕見。

    台灣是名符其實的寶島。但是台灣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漁產量早已喪失衰頹,台灣海峽的漁業資源早已枯竭也是不爭的事實。公認的禍首不外人為因素的(1)過漁及混獲、(2)棲地破壞、(3)污染、(4)引進外來種;以及自然因素之(5)全球氣候的變遷。水產養殖是公認未來補充人類漁獲需求之熱門產業,但是如何規避本譯本所言之陷阱 -不引進外來種,養殖食物鏈底層之魚種呢?至於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及棲地、杜絕過漁混獲的現象、檢討漁業補貼政策、建立漁業秩序、控制陸源污染以重建全民的共同資產海洋,使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寶島,讓台灣子民代代能安身立命,在政府積極推動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際,也正考驗著台灣漁業決策者的智慧。本譯本或許有些警示作用。

    最後,希望讀者能參見譯者所譯「搖盪的漁船:漁業保育和保障」和「被遺棄的海洋:力挽衰敗的海洋」,若一併閱讀,相信更能收觸類旁通之效。本譯本專有名詞,參考海洋大學(1997)出版,江福松及李國添編著的「英漢國際漁業詞彙」。也感謝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研究所莊慶達博士對本譯本的斧正。

郭金泉
2000年4月于台灣頭雞籠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譯序

回[淨損失]

[回出版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