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前/事故初期/事故中期/一個月後影響

「事故初期」需要採取的緊急措施

    如果遇到相當劑量的輻射性物質自核能發電廠排放出來時,或知道有可能排放時,就應該採取下述的措施:

1.近距離地區─距離核能發電廠5公里以內,不要理會風向及風速,需要即刻疏散避難的危險地區。並注意:

.由電視、收音機的報導,儘可能獲知事故的正確消息為第一要務。

.如果無風或微風時,在核電廠為中心的半徑5公里範圍內,將會在短時間內沈降大量、高強度的輻射落塵,此時需要立刻往外圍迅速疏散避難。

.如果風速大時,儘可能排除核電廠的方向疏散,並且朝向逆風的方向避難。

.如果排放的輻射性物質為量少且事故持續時間短暫時,而且所處的位置在核能發電廠上風處時,可以考慮到附近鋼筋水泥建築屋裡面避難。但是要依照事故後續發展的變化,隨時調整應變,所以要注意當時的事故資訊。

●疏散避難時的注意事項:

1.皮膚儘可能不要露出服裝外,需要穿著長袖的外衣、長褲及長的襪子,可用 較厚並具有氣密性的衣料。在衣物外面再穿上能覆蓋頭部的雨衣或頭巾,套  上橡膠手套及穿長筒雨鞋,並戴口罩作好呼吸防護。

2.需要攜帶小型收音機,手電筒,飲用水,地圖及貴重物品等緊急用品。

3.確認家中電力、瓦斯及門戶等安全問題無慮後才能離開。

4.疏散方法可以考慮汽車、腳踏車及徒步,但使用汽車的方式將會引起交通混  亂,容易陷入動彈不得的車潮,而且會妨害必要的疏散行動。因此除了病人、老年人、孕婦、幼兒及小孩之外,簡易的交通工具例如機車或自行車,將可以發揮疏散的效果,但需要考慮當地的地形及交通狀況加以判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汽車無法隔離空氣中的的輻射性物質。

5.應該讓容易遭受輻射性物質影響的孕婦、幼兒、小孩優先疏散避難。

6.避難途中遇到下雨時,絕對不可以被淋濕,因為雨中可能含有輻射性物質。

7.到達安全地方後,馬上脫掉雨衣、手套及雨鞋等並集中在屋外,因為這些物  品可能遭輻射污染。

 .如果已經被污染或有其可能時,儘可能迅速採取以下的措施。

●被輻射性物質污染時的緊急措施:

1.皮膚被污染時,使用大量清水與肥皂洗滌最有效果。

2.如果有傷口時,及時使用大量的清水洗滌傷口。

3.身體可能被污染或已經被污染時,儘可能迅速服用碘製劑(碘化鉀等),此  時一樣以孕婦、幼兒及小孩為優先。

4.如果發覺已經有自覺症狀出現時(皮膚出現紅斑、嘔吐感等),實際上已經  被相當劑量的輻射性物質污染。必須立即接受醫生的診斷,如果沒有自覺症  狀,也需要接受專門醫師的診斷【表04】、【表05】。

【表04】遭大量輻射劑量的非機率性輻射效應

輻射劑量

器官/組織

        

50侖目

全身

嘔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

100侖目

骨髓

死亡

300侖目

皮膚

紅斑、暫時性脫毛

500侖目

1000侖目

肺部

肺炎

死亡

1000侖目

甲狀腺

非致死甲狀腺功能失常(腫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粘液水腫

資料來源:核子事故防護行動指引

【表05】輻射曝露後的重點醫療檢查

 

     

眼睛

甲狀腺

副甲狀腺

肺臟

肝臟

乳房

尿道系統

大腸

皮膚

女性生殖系統

男性生殖系統

神經系統

血液系統

生物劑量偵測

視力、水晶體隙橙檢查

甲狀腺超音波、甲狀腺荷爾蒙(FreeT3,T4)及甲狀腺刺激素

血鈣濃度,副甲狀腺素

胸部X光

超音波、肝功能

乳房觸診、輻射性攝影、超音波

尿液、腎功能

大便潛血

視診

子宮頸抹片、觸診(35歲以上)

精液、精蟲

智商、人格測量(20歲以下)、聽力

常規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液抹片、血液沈降速度

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頻率

資料來源: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2.中距離地區─距離核能發電廠5∼100公里,依風向及風速,可參考【表02】及【表03】判斷疏散與否。

 .正確從電視及收音機把握正確的資訊。

.到屋外確認風向。在大型建築物旁邊無法知道正確的風向風速,需要到大樓屋頂或在山丘上,才能有正確的判斷。如果風速過於微弱時,可以以砂子、小草或撕碎的小紙片,以墜落的方向來判斷風的方向。

.如果你現在的位置在發生事故的核能發電廠上風處時,不需要慌張。但是風向經常會變化,需要注意事故後續相關的資訊,並且經常確認當時的風向風速。又居家避難時,在輻射性物質到達之前應該確保飲用水及食物等的儲存備用。

.如果你所處位置在發生事故的核能發電廠下風處時,依其當時狀況即時在屋內避難(當排放輻射性射物質量少、時間短,或交通壅塞等),如果有疏散避難指示時應該聽從指揮。如果詳細的事故狀況不被新聞媒體公佈時,或政府單位指示模糊時應該考慮自主性的疏散避難方式(如美國三哩島核電廠事故),避難以近距離的避難原則進行疏散,這是因為在台灣無法在大災變時,能夠大量、集中、長途的疏散作業。

 .離開輻射污染地區大約10公里外應該可以暫時放心(日本的情形),但是由於風向的變化會讓輻射性物質的影響範圍隨時變化,因此需要經常注意風向、風速的變化。

 .避難途中如果遇到下雨時,應該尋找不會被雨淋到的地方休息,等到雨停以後再繼續避難的行動(雨水中可能含有高強度輻射性物質)。

.如果家中有病人無法疏散到避難所時,當從資訊得知輻射性物質排放出為暫時且量少時,才能在屋內避難。另居住、活動在大都會地區(如大台北地區),最先應考慮在住家或附近鋼筋建築內避難。

●屋內避難時的注意事項:

1.緊閉門窗,不讓戶外空氣對流進入室內,換氣扇及冷氣機亦需要停止運轉。

2.儘可能儲存飲料用水。有蓋子的清潔容器充滿水以後,放在陰暗處可以保存  三天,如果能放在冰箱裡其保存期間會更長。

3.應該注意電視、收音機的資訊。

4.如果住在木造建築物因密閉性較差,無法有效阻隔輻射性物質,因此應該移  動到附近鋼筋水泥建築物裡面。

5.如果建築物內有數個房間時,應該選擇遠離窗戶的房間避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