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段落

環保小事還不夠改變的三個關鍵一起當改革者

【環保小事還不夠】

  1. 我在《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 影片(http://www.storyofstuff.org/movies-all/story-of-stuff/)和同名書(中文版由時報出版)中,將我學到有關東西從何而來、以及現有生產和消費系統如何糟蹋人和地球,做了摘要整理。
  2. 我們提到的這些只是一系列建議綠色生活書籍中的數本,目前在我書架上的有:《消費綠皮書》(The Little Green Book of Shopping, Diane Millis, 2008) 、《綠色生活:簡單永續的實用指南》( Living Green – a Practical Guide to Simple Sustainability, Greg Horn, 2006) 、《懶人做環保─—如何過輕鬆、有型、又綠色的生活?》( The Lazy Environmentalist – Your Guide to Easy, Stylish, Green Living, Josh Dorfman, 2007、《美化世界的消費指南》( The Better World Shopping Guide, Ellis Jones, 2006)、《環保其實很簡單》(It’s Easy Being Green, Jennifer Pratt, 2003)、《就是要「綠」:小撇步救地球和你的健康》(Just Green It – Simple Swaps to Save the Planet and Your Health, Ron and Lisa Beres, 2010)、《拯救世界,但還是可以回家吃晚餐》(Save the World and Still be Home for Dinner, Will Marre, 2009)、《環保一年:365件改變地球的小事》 (The Green Year- 365 Small things you can do to make a big difference, Jodi Helmer, 2008)、《簡單過綠色生活》(It’s Easy Being Green, Crissy Trask, 2006)、以及《救地球的50件輕鬆事》( 50 Simple Things You Can Do to Save the Earth, Earth Works Group, 1989)。
    這些書提供一些很好的技巧─—從避免使用拋棄式用品到購買節能裝置…等等。如果你正在尋找簡單上手的步驟,這些書籍提供了很多從顯而易見至創新的想法。然而,我們和《救地球的50件輕鬆事》和《救地球的另外50件事》的作者John Javna所見略同,下文中Javna展現了「改變的故事」的精神:
    正如我在【救地球的另外50件事】這本書中解釋,我認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新環境主義』,也就是重視解決議題,而非只提供各種小技巧——不只單一個人的努力,更要利用組織和社區的力量;不只改變個人習慣,還要改變社會,包括法律、商業實務,甚至價值觀;要凝聚堅定而持續的力量來解決特定問題,而不僅僅鼓勵隨機的環保行動。
    達成此項目標最簡單實際的方法,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找到一個最切身——真正關心的——環境問題,並使這個問題成為我們努力的重點。它可能是拯救珊瑚礁,或支持太陽能,或提倡美國鐵路系統的現代化。不論為何,如果我們真的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就會有持續參與的動力,就能跟其他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建立良好關係,尤其是已經在為此努力的環保團體——從長遠來看,我們將成為我們想要促成改變的一部分。你選擇的議題是大或小都沒關係,因為議題之間彼此都有關連。舉例而言,如果你致力於減少發電廠的碳排放量,就幫助清理了河川。如果你清理了河川,就改善了野生動物棲息地。藉由改善野生動物棲息地,你保護了樹木。當我們有了更多樹木,空氣就會變乾淨......這意味著減少了氣候變遷。(全文取自:www.huffingtonpost.com/john-javna-sophie-javna-and/the-new-environmentalism_b_97825.html)
  3. 澄清一下,我舉雙手贊成把我們的價值觀帶入消費現場!當我們必須買東西時,最好選擇不含毒性化學物質或過度包裝的物品,也要選擇善待生產者,員工和所在社區的企業。我們購物的地點也很重要;購買在地企業的產品,將為在地社區留下更多的財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並有助於在地經濟。Michael Shuman (www.small-mart.com)指出:「以收入、財富、工作機會和稅收來衡量,每投入一美元給在地企業,可比在跨國商場消費多出兩到四倍的經濟效益。」購買二手物品也有幫助,間接減少製造新物品的資源消耗和汙染;選擇符合我們價值取向的商品,就是支持那些也想解決問題的公司。相反的,不要購買(抵制)那些對員工、社區和地球有害的商品,這會是對那些擺脫不了恐龍經濟的公司一個警訊。而有時最佳的選擇就是什麼都不買,只要物盡其用或與朋友分享。這些都是該做的好事。
  4. 當然,我也舉雙手支持回收運動!回收可以讓東西不會進入掩埋場和焚化爐,減少開採礦物等資源的壓力,創造就業機會並節省能源,因此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正如〈工作更多,污染更少:擴大美國回收循環經濟〉這份報告所述,如能提高美國的回收率到75%,可以創造15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同時減少整體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www.recyclingworkscampaign.org/2011/11/more-jobs-less-pollution/#more-160)想了解更多回收的好處,可以查詢美國回收運動:www.recyclingworkscampaign.org。 欲知國際間有關回收和其他零廢棄策略,請參閱GAIA,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www.no-burn.org.
  5. 儘管我全力支持在生活中隨手做環保,但大家應該要知道,在本質上不環保的經濟體系裡努力做些小事,會產生以下問題:其一,這些小事不足以達成我們需要的改變。所有這些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加起來,也不足以扭轉我們目前的發展方向——也就是一條最終導向生態崩潰的不歸路。如果每個人購物時都帶環保袋、都做回收、都不喝瓶裝水,這樣是很好,但還不夠。其次,將重點放在為日常生活做出完美的選擇,可能導致我們忽略真正可以扭轉現況的遠大目標。更多關於這個論述,請參閱《買下安全:從保護環境到到保護自己》(Shopping our Way to Safety: How we Changed from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Protecting Ourselves)Andre Szasz於2009年著。其三,過真正環保的生活往往累得要命又貴得嚇人。現有整個經濟體就是在鼓勵製造更多垃圾和外部成本,促使大家丟掉東西而不是修好它,要對抗這樣的推力非常困難。「東西的故事」小組認為,做負責任的選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變廣大的經濟和社會模式,讓最環保、健康和公平的選項可以既簡單又便宜,成為最容易的選擇,從此我們不需要每天費盡心思對抗主流,也能作對的事。最後,將重點放在改變個人消費行為,讓我們忽略自己擁有更大的力量——讓公民團結起來,不論透過社區或民主制度,來達成「十件小事」遠遠做不到的改變。我們的朋友曼尼茲教授(Michael Maniates)為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撰寫了一篇文章,可說是喚醒團結合作以促成偉大改變的聲明:〈簡單做環保?別傻了。〉( “Going Green? Easy doesn’t do it.”)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11/21/AR2007112101856.html
    如果強調「個人簡單做環保」,卻忽略了迫切需要的系統改革,將會有哪些問題?欲知更多請參閱下文〈個人行為:種一棵樹,買自行車,等於拯救世界嗎?〉(Individualization: Plant a Tree, Buy a Bike, Save the World?)作者同樣是曼尼茲.。http://merlin.allegheny.edu/employee/m/mmaniate/savetheworld.pdf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環保,當然不是這樣!我依然每天做堆肥和用曬衣繩晾衣服,只是我們應該把這些生活小事當作一個開始,目的是達成更大的行動,而非到此為止。你不用有毒的洗髮精,很好!然後應該加入社會運動,要求毒物退出所有個人清潔用品。你做好回收,很好!然後應該要求更好的設計和規範,從源頭讓產品更容易回收。你做廚餘堆肥,很好!然後應該要求禁止全國各地把有機物質當廢棄物掩埋。我們需要的是從源頭解決問題,而非致力於駕馭一個本質上不永續、不健康又不正義的物質經濟。
  6. 日常用品中含有各種有毒化學物質,欲了解更多,請參閱http://www.healthystuff.org/chemicals.introduction.php
  7. 我們都看過報告指出,製造iPad (www.nytimes.com/2012/01/26/business/ieconomy-apples-ipad-and-the-human-costs-for-workers-in-china.html?_r=1&pagewanted=all)或慢跑鞋的工廠工作環境有多糟糕 (www.teamsweat.org)。欲知更多全球工業的勞動權益問題,請參閱全球勞工和人權(原國家勞動委員會)網站www.globallabourrights.org。
  8. 參閱「電子產品的故事」網站www.storyofelectronics.org,和「電子產品回收陣線」網站www.electronicstakeback.com,瞭解更多關於電子業「計畫過時」(planned obsolescence)的事實。
  9. 幸運的是我們擁有很好的網路資源,讓搜尋好產品變得很容易。環境工作組織的「膚淺」(Skin Deep)數據庫(www.ewg.org/skindeep/)提供超過65,000則有關個人護理產品所含毒性化學物質的訊息。GoodGuide.com網站則評比了各類型生活用品在健康、安全和對環境衝擊方面的表現,從防曬乳、零食、服裝到汽車,甚至開發了iPhone應用程式(app),只要掃描超市架上產品的條碼就能立即取得資訊。
  10. 美國跟大多數國家一樣,有各種政策鼓勵不永續的恐龍經濟。在「民主失竊的故事」(www.storyofcitizensunited.org),我們探討了哪些制度會讓企業更容易插手選舉的結果,並排擠那些想為大眾(而非企業)爭取利益的候選人。在「國家破產的故事」裡(www.storyofbroke.org),我們檢討了政府的補貼,大部分用於支持不乾淨的能源、有毒污染、公有地採礦和拋棄式經濟。在「化妝品的故事」(www.storyofcosmetics.org),我們討論到現有法律的不全,無法防止製造商在我們每天塗抹的產品中,添加具有潛在危險的化學物質。其他政策(或缺乏政策)允許企業將環境成本外部化、污染當地社區、使用未經測試的化學品、將產品刻意設計為不可修理和不可回收…還有其他更糟糕的事物,是全國都應該儘快淘汰的。作家和社運家麥奇本曾說:「國會定的法律和物理學定律已經漸行漸遠,然而物理定律是不可能改變的。」因此,我們應該要制定更好的法律。
  11. 太久以來,「一切如常」的企業經營模式意味著犧牲環境和人類健康,以達追求經濟成長的目的,導致許多公司製造和銷售不安全、不健康的產品,或是設計容易壞掉的產品;許多公司使用並排放有毒的化學物質,有些於是將工廠遷移到勞工法與環保法比較不嚴格的國家;另有一批數量驚人的企業盡其所能地阻擋制定好法律,例如容器回收押金(瓶罐稅),還有氣候解決方案等等。企業的一切如常已經導致不健康、不永續,甚至慘不忍睹的結果。幸運的是,一些企業漸漸意識到,從長遠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地球死掉就沒有生意可做了,於是一些企業開始帶頭使用再生能源以及更乾淨的生產方式,開發耐用的設計,甚至加入要求永續政策和實務的行列。欲知更多這些協力打造每未來的公司,參閱美國永續發展工商理事會(asbcouncil.org)。
  12. 「用鈔票投票」已成為最近流行的一句話。我欣賞這個理念:讓我們用採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並期望能將市場導向更好的方向。但是,就像Treehugger.org的好心人說的,購物並不是投票(http://www.treehugger.com/economics/5-reasons-why-voting-and-shopping-are-not-same-thing.html)。首先,如果我們想用鈔票來促成改變,別忘記EXXON和Walmark 的鈔票可比我們多太多了,高下立現。我們只有更多願意發聲的公民、實質的投票權、對美好世界的希望和對彼此的愛,唯有真正的人——而非企業——可以擁有這些東西。
    購物和投票的另一個差別是,每個人都購物,但在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選民會投票,難怪我們的政府那麼糟!所以你當然應該帶著價值觀去影響市場,但不能只做到這樣。要求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同事,鄰居——去投票!讓我們在選舉之前一起努力,確保我們有值得支持的候選人,並在選舉之後,確保他們能為所有人的美好未來努力。
  13. 當我們講到「公民」這個概念,指的不是國家地位或是官方公文,而是指一個人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用劉柏川(Eric Liu)的話來講,公民會認同的「真正的好」,是讓所有人都更好。公民們得一起聯手讓社區、學校和國家變得對每個人來說都更好。在劉柏川和哈奈爾(Nick Hanauer)寫的《民主的花園》(The Gardens of Democracy)一書中,他們描述公民身份是「在人生的各種面向上,都以社會共同體的姿態生存…為彼此挺身而出…承認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公民價值在於用任何我們認為最恰當的方式,投入打造更美好的世界。再次引用《民主的花園》裡說的:「公民的核心概念是做出犧牲,並且相信這種犧牲是累進的。也就是說,作為公民,不只要在自己方便的時候為他人獻身,在自己不方便的時候也要有所貢獻。至於貢獻多少,就要看你這個人能力的大小。就像是累進稅率課徵有錢人比較重的稅,累進的公民貢獻也是要最有公民能量的人,和從公民社會中受益最多的人,付起最大的責任。」東西的故事企畫小組認為,把價值觀帶到市場裡是個好的開始,但如果我們真的想達成重大改變,就必須成為熱情投入的公民並團結起來,以凝聚別無僅有的公民權力。
  14. 是、是,這句用到爛了。但是這真的是個好句子!後來還衍生出很多類似的說法:「想在世界上看到任何的改變,從你自己身上開始。」「你就是你尋求已久的改變契機。」沒人知道到底甘地本來講了什麼,畢竟那句話是甘地的孫子亞朗(Arun Gandhi)在甘地過世之後引述的。不過我們已經掌握大概意思了:身體力行去實現,做對的事,活出你的信仰與價值。
  15. 甘地那時候真的親手縫了他的衣服,甚至織了他自己要穿的布匹。他跟很多獨立運動領袖聯手,一起鼓勵印度人效仿他,不要買英國的產品並支持Swadeshi(「抵制英國貨」)運動,或是所謂的自給自足。Sawdeshi提倡不要在經濟上支持英國製造商,而要多投資印度當地的業者。(現在提倡在地經濟的人也是為了相同理由,鼓勵大家買在地製品。)甘地把「抵制英國貨」視為自治(Swaraj; self rule)的關鍵步驟。這樣以經濟手段對抗英國是否有效並無定論,但甘地坐在紡輪前面的形象已經成為有力的行動號召,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地都有人受到啟發。話雖如此,甘地並沒有傻傻坐在那兒又紡又織。他去遊行、組織、延伸觸角並且教育大眾、呼召群眾加入,挑戰深具歧視的社會結構,並遊說大家要有新的法律與規則。
  16. 有關印度獨立運動的延伸閱讀可以參考:拉皮爾(Dominique Lapierre)和柯林斯(Larry Collins)在2009年寫的《午夜的自由》(Freedom at Midnight);詹札(Bipan Chandra)等人在1988年寫的《印度獨立之戰》(India’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希斯(Peter Heehs)在1988年寫的《印度爭取自由的抗爭:1857到1947》(India’s Freedom Struggle 1857 – 1947)。
  17. 有關反抗種族隔離政策的抗爭,參見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自由長征》(Long Walk to Freedom),「約翰尼斯堡的聲音:七個全球反種族隔離運動」(Have you Heard from Johannesburg: Seven Stories of the Global Anti-Apartheid Movement)系列影片,由菲爾茲(Connie Fields)導演。
  18. 我們非常推薦布藍齊(Taylor Branch)的《金恩年代下的美國》(America in the King Years)三部曲,從1954年到1968年陸續出版:《將海水一分為二》(Parting the Waters)、《黑夜的火柱》(Pillar of Fire),還有《迦南之顛》(At Canaan’s Edge)。快去圖書館或家附近書店查查看。
  19. 如果對美國環境運動有興趣,我們推薦夏柏考夫(Philip Shabecoff)在2003年寫的《熊熊綠火:美國環境運動》(A Fierce Green Fire: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茉堤(Angela Mertig)和敦雷普(Riley Dunlap)在1992年彙編的《美國環境主義》(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高黎(Robert Gottlieb)在2005年的《呼喚春天:美國環境運動的轉型》(Forcing the Sp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還有,不妨看看這部新的紀錄片「熊熊綠火」http://www.afiercegreenfire.com/。

故事段落

環保小事還不夠改變的三個關鍵一起當改革者

【改變的三個關鍵】

  1. 事實上,很多人早就共同擁有追尋更好世界的大夢,我們不要這個鋪張浪費、為了成長不擇手段的經濟,這只會害了人類也害了地球,難以計數的我們想要新的經濟,而這個新經濟體能夠重視安全的產品和健康的環境,當然還有快樂的人們。
    當然,我們可能不太確定到底美好的未來長甚麼樣子──就很多方面來講,我們還沒有想出任何規劃。但每一天我們在再生能源和更安全的化學物質上,都有了不起的進展;把員工福祉看的和公司利益一樣重的企業與日俱增;在社區、城市和國家等不同層級中,有越來越多的公民願意站出來為了自己和鄰人發聲。歡迎大家來東西的故事部落格http://www.storyofstuff.org/2012/06/21/where-we%E2%80%99re-headed/,在這裡各位會瞭解更多我們的想法、我們需要的未來,更歡迎每個人加入我們的討論。
  2. 新經濟網絡(New Economy Network)(咱們「東西的故事」可是成員之一)研究公佈了一份清單,羅列使地球和人類能持續發展的新經濟該有哪些原則。我們認為這是打造新經濟很棒的起點,快去這個連結一探究竟,並告訴我們你怎麼想http://www.neweconomynetwork.org/wp-content/uploads/2012/04/Principles-2012_Letterhead_final2.pdf 。另外,在美國的朋友可以看看史貝(Gus Speth)的新書《有希望的美國:新經濟宣言》(America the Possible: Manifesto for a New Economy)。
  3. 瞭解更多並加入要求安全健康產品的行動:www.healthystuff.org。
  4. 欲知更多如何讓你的社區更幸福的方法,可以在「幸福倡議」(The Happiness Initiative)的連結裡找到更多免費資源www.happycounts.org。
  5. 為了有更健康的地球,有很多事我們得去做。這些事包括減少有毒化學藥物、別再把足以改變氣候的碳排放到大氣裡、將資源使用量抑制在地球可以承受的範圍,還有擺脫以成長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避免永無止境的資源需求。「一個地球的生活模式」(One Planet Living)是指在我們唯一的地球可承載的條件下過生活。全球碳足跡網(www.footprintnetwork.org)認為,現在全球人口每年消耗的資源和囤積的廢棄物量,需要1.5個地球才負擔得起——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此外,資源使用的分配也不平均,某些社區和國家使用的資源遠多於其他;如果全世界都以美國人均消耗資源的水平過生活,我們需要五個地球才夠!健康的地球始於人類認清這唯一且美好的地球有其限制,並實踐有限制的生活——也就是應該儘量分享,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到處掠奪。
  6. 現有經濟體被設計成以經濟成長為最優先,而衡量的指標是GDP,這使得越來越多人開始追問:「經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啊?」(“What’s the economy for anyway?” 這正是SOS小組的朋友John DeGraaf和Dave Batker的新書書名,想瞭解更多可以去找來看。)現在已經有些替代指標可以用來衡量經濟活動以外的面向,像是「真實進步指數」(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www.uvm.edu/giee/?Page=genuine/index.html),還有「快樂星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www.happyplanetindex.org)。雖然沒有哪一項指標是完美的,但都強調一件事:我們會重視自己衡量的東西,可是我們現在量錯重點了;我們應該去衡量、重視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提高它們的優先次序,包括大眾的福祉、環境健康和社會公平。
  7. OK,以下是陳腔濫調2號,但一樣說的很好:瑪格莉特‧米德曾將團結合作的重要以一言蔽之:「只要一小群深思熟慮、意志堅定的公民就能改變世界,事實上,這也是唯一曾經改變世界的力量。」
  8. 「1963年8月,蓋洛普民調顯示有廣大群眾反對即將在華盛頓舉行、備受矚目的民權遊行;華盛頓正是金恩博士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講地點。民調大約在遊行前兩週進行,當時有71%的受訪者表示知道『8月28日將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群眾民權遊行』,這之中只有23%的人表示支持『該遊行』,42%表示不支持(其中有7%認為會發生暴力事件),還有18%認為此舉只是白費功夫。」另外,「1964年5月,蓋洛普又調查『你認為黑人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更可能有助於或有害於黑人們訴求的種族平等?』在回收的意見中,只有16%的美國人(包括僅10%白人和55%非白人)表示這樣遊行對達成訴求有幫助。資料來自蓋洛普民調(http://www.gallup.com/poll/103828/civil-rights-progress-seen-more.aspx)建檔於2008年1月21日,2012年5月1日取得。如果你想更深入瞭解金恩和民權運動當年面對的挑戰,我們推薦布朗奇(Taylor Branch)精彩的系列著作《金恩年代的美國》(America in the King Years)。
  9. 這個數據來自「安全化學,健康家庭聯盟」(Safer Chemical, Healthy Families)委託梅爾曼集團(The Mellman Group)在2010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75個「搖擺選區」(即政黨傾向不明顯的選區)內對825位民眾做的民意調查。
  10. 蓋洛普民調2011年2月2日發佈的結果(「美國八項提案中,替代能源法案表現居冠」,www.gallup.com/poll/145880/Alternative-Energy-Bill-Best-Among-Eight-Proposals.aspx),這在「做好事」(GOOD)網站上被討論,2011年2月8日www.good.is/post/83-percent-of-americans-want-clean-energy-legislation/)。
  11. 數據來自「哈特研究機構—守護美國精神與美國人民」(Hart Research Associates for People for the American Way)在2010年6月6日到7日的全國調查「捍衛民主,對抗無上限企業贊助」(Protecting Democracy from Unlimited Corporate Spending)。調查報告書可由此下載www.pfaw.org/sites/default/files/CitUPoll-PFAW.pdf,其他資訊請見www.pfaw.org/press-releases/2010/06/new-pfaw-poll-shows-americans-want-action-to-correct-citizens-united。該調查發現:
    • 85%的選民認為現今財團對政治的影響力太大,93%認為一般市民的影響力太小。
    • 95%的選民同意「財團提供的政治獻金,主要都用來控制政府和選出對他們財務有利的候選人」(其中74%強烈同意)。
    • 85%的選民不同意「由於憲法保障言論自由,財團應能無上限地提供政治獻金來影響選舉結果」(其中63%強烈反對)。
    • 93%的選民同意「財團能提供多少政治獻金來影響選舉結果,應有清楚限制」(其74%表示強烈同意)。
    • 77%的選民認為國會應該支持修憲,以限制美國許多財團以金錢影響選舉。
    • 74%的選民表示,如果國會議員候選人承諾支持限制選舉金援的憲法修正案,他們會更願意投票給他。
  12. 上www.storyofchange.org的網站,然後玩玩看改革者性格測驗(Changemaker Personality Quiz),來看看你的哪種改革者肌肉最強!接著,讓我們開始用公民肌肉來努力創造更好的未來。

故事段落

環保小事還不夠改變的三個關鍵一起當改革者

【一起當改革者】

  1. 若你還沒註冊投票的話,趕快去!我們在美國RocktheVote的朋友已經設立一個簡單的註冊程序。(註冊網址: www.rockthevote.com/rtv_voter_registration.html?source=rtv.com-homegraphic)請邀請你全部的朋友一起來註冊。如果你住在別的國家,我不知道你要如何註冊投票。總之,如果你了解、找到方法的話,貼在你的臉書、部落格、推特,那會更棒!我知道投票不能解決所有事情,但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2. 這真的很好玩。為了更好的未來而努力,能讓生活增添意義、目標及樂趣。我不是說每一刻都很有趣(有些市議會的會議很無聊),但總體而言,這是個快樂的生活方式。「東西的故事」小組研究指出,許多資深的行動者認為,為了讓世界更美好,從簡單的環保行為做起,到更深層的公民參與,使他們得到生活的意義和樂趣。克拉爾(Malte Klar)教授和凱塞(Tim Kasser)教授發現採取行動或許可以獲得更多社會福祉,參見〈當行動者的好處:衡量行動主義和其對心靈福祉的影響〉(Some Benefits of Being an Activist: Measuring Activism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政治心理學期刊(Political Psychology),第30卷第5期,2009年)。
    如同環保經濟學家保羅‧霍肯(Paul Hawken)所言,為打造更好的世界努力不只能夠得到財富,還能夠充實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