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的奉獻

─序「輻射鋼筋白皮書」

東海大學教授   林碧堯

民生別墅在台北市已經成了輻射屋的代名詞。

民生別墅受災戶的代表─王玉麟先生也成了輻射傷害的總代表和發言人,卻也是苦難的象徵。

輻射污染是「無影無蹤」甚至是「不知不覺」的科技災難,除非有科學儀器,否則無法証明它的存在與為害。輻射的知識,更在「高科技」和「權威」的包裝下成為「專家」的專利品,更被視為「原委會」的「專責產品」,包括它的詮釋權在內。

雖然「輻射傷害」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已無庸置疑;但是「輻射安全」卻依然是科技的盲點。國際防輻協會(ICRP)的安全劑量標準,經過多次的修正,而且愈修愈嚴格,從一九七七年的年劑量五百毫侖目(五毫西弗)提升到一百毫侖目即可看出其「安全」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至今原委員仍固守一九七七年的「法定標準」,充分表現它的保守心態,也讓輻射受害者深感「衙門」高不可攀之苦。王玉麟以生在此種內外交迫之下,苦學輻射知識與相關法令,不辭勞苦收集資料,不恥下問,奔波於大學和圖書館,以期和原委會的「專家」們「互爭長短」而據理力爭!清華大學核工所歐陽敏盛教授就曾慨然言道:「他(王玉麟)對輻射知識的瞭解,即使核工專家亦不過如此而已!」

輻射受災戶在台灣是相當苦悶的,受創的身心在國內連基本的人道關懷都相當的吝嗇,因此衛生署的「輕度」關懷都讓他們感激連連。但是當民生別墅受災戶求救無門,受盡強勢者奚落欺凌之際,伸出溫暖的手,接受他們的卻是遠在日本的「朋友」─他們只有一面之緣!在求醫的過程中,王玉麟也真正體會出人間的冷暖,以及科技文明在人道價值上的差異:在人道溫情下,他是軟弱的;在強勢橫逆之前,他是堅強的!他體會出輻射傷害者的孤獨凄苦,以及官方輻射知識和法令的偏頗與不全,於是將他自學所得,集成專冊,公諸於世。這和他奔走於受災戶和衙門之間的奉獻心態─「做功德」是一致的。

當然,王玉麟先生的這本專書向社會提出了近兩年來,輻射受災戶所發表過的「訴求」,「陳情書」,「調查報告」,甚至法院「訴狀」以及「處理建議書」等無數文件的最佳註解,更是反擊強勢者扭曲與抹黑的最有力證物。陽明醫學院的張武修教授曾讚譽民生別墅的受災戶為「加萊市民」,那是無私奉獻的象徵!用自己的苦難,喚醒社會的良知,這也是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正面的意義。

免於輻射傷害的恐懼也是環境權的基本訴求,這是整個社會該負起的責任!感謝這本書的問世。

一九九四、五、廿四

< 回白皮書第一冊>